权宜之偷是指通过偷窃来应对外界的压力。当外界的压力没法解决时,有些人就会选择偷窃来消除自己的紧张。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书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匡衡很着急,就想着可以多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霍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凿壁偷光”的故事,不过匡衡的“偷”光,也实属是一种权宜之举,这里我们可以把他的行为解释为“借、引”。如果用现代的道德标准来对他的“偷光”定性,是非常不合适的;但他这种努力进取的精神却是现在人们学习的榜样。
因为匡衡的努力学习,他的命运也开始发生改变,甚至最后官至宰相。在我们看来,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正面的逆袭成功的故事,但是故事的结尾偏偏不是这样。匡衡在晚年分到了31万亩土地,对于我们而言,这已经是个很大的数字了,然而匡衡还嫌不够多,于是就想办法利用边边角角“偷”了4万亩土地。结果这个把柄被他的同僚抓到。同僚趁机向皇上上奏,想借此让匡衡下台。皇上一听,一气之下就把匡衡贬为庶民。匡衡也被贬回故乡,没多久就在贫困交加中去世了。
匡衡最终落得个这样的结局,也是他自身造成的。按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小时候遭受暴力的孩子,长大了一大半人依旧会以暴制暴;小时候家里穷困,长大后对物质的占有欲也不可估量。小时候缺什么,长大后心里就会想要什么。而匡衡的一生很好地印证了这个例子。
如果说匡衡小时候的行为属于权宜之偷的话,那他之后的行为就真的是违背道德的偷了,这一点匡衡实实在在是做错了的。
古代的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实际上出于对皇帝身体的担忧,他们还真的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清朝养育孩子遵循节食的办法,认为不能让小孩子吃太多,否则小孩子是很容易生病的,深受其苦的就是光绪帝了。
光绪皇帝并不是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慈禧的妹妹跟醇亲王所生。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后,年仅4岁的光绪就被慈禧扶植成了皇帝。因此,在光绪4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接受严格的饮食安排了。
据清朝的史料记载,光绪在吃饭的时候,太监都会把他抱到椅子上。因为光绪年幼,只能够到面前的几道菜,而太监们又不把其他菜端到他面前。再加上椅子太高,光绪皇帝根本就下不去,所以光绪每顿饭几乎都只吃面前的几道菜。后来,御膳房在得知光绪只吃那几样菜之后,就想了一个偷懒的办法,每天只做光绪眼前的那几道菜,其余的菜都是上一顿撤下来的,然后再次端上去。
后来,光绪的年纪渐渐大了,也曾让御膳房换几道菜,但是换菜肴需要慈禧的同意。而慈禧得知此事之后,不仅没有答应,反而斥责光绪浪费。害怕慈禧的光绪,从此再也不敢提换菜肴了。到光绪10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实在是太饿了,就跑到了太监的房间里,找到了一个包子后,拿起就跑。太监发现后便追了上去,不敢让他吃太多,苦苦哀求之下,要回了半个包子。
一个皇帝做到这个份儿上,也真是可怜。光绪皇帝的权宜之偷我们可以当作是一个孩子挨饿无助的无奈之举。
之前在一个心理网站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孩子12岁,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父母也没有怎么勉强孩子,唯一让父母困惑的是孩子总是偷钱,只要有机会就偷,父母每次发现孩子偷钱都会打骂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这次居然在家偷了500元出去。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非常无助。父母在无助中带孩子走进心理咨询工作室,希望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能够改善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再这样下去不只是孩子有问题,父母也会崩溃。
咨询师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开始孩子不怎么说话。孩子看上去很聪明,很可爱。在与咨询师慢慢建立信任关系后,特别是在针对偷钱的问题聊起来时,孩子说,自己感觉偷钱很开心,很舒服,特别是在拿到钱后感到很满足,再就是因为自己有钱后可以想买什么买什么,同学会跟在自己后面,超市老板也会恭维自己,那种被崇拜、被人羡慕的感觉真的好享受,也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如果自己没有钱,如果不去买东西,没有谁会理会自己;爸爸妈妈总是在忙,根本没有时间陪伴自己;妈妈总是对自己说教,要么就是打骂唠叨,见到妈妈就想躲起来。自己不想回家,特别愿意待在超市里,有老板对自己的热情欢迎,还有同学对自己的推崇,真的,有钱的感觉就是好,自己也知道偷钱不好,自己也不缺什么,家里基本什么都有,但就是想要这种感觉,让自己放不下手。
孩子享受有钱的感觉,其实是因为家长缺乏对孩子应有的关注与鼓励。用孩子的话说,钱本身不是问题发生的原因,而是在花钱时,同学给予的羡慕,还有超市老板对自己的热情。孩子认为只要自己有钱了,别人就会认可自己,如果自己没有钱,就不会有谁喜欢自己,而在家除了被打骂和说教,就是指责和抱怨,自己很窒息、不开心。因为很少与爸爸妈妈在一起,自己感觉空虚没有依靠,自己手里有钱时才是自己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候。
为了得到别人的注意与赞美,孩子玩起了偷钱的游戏,这难道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吗?所以面对孩子的偷钱问题,有些家长是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问题了。
既然说到偷,我们就顺便了解一下偷窃癖吧。心理疾病中有一种偷窃癖,其表现是反复出现、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这种偷窃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不具有其他明确目的(如挟嫌报复、窃富济贫或引人注意等),纯粹是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据此可与一般偷窃行为相区别。从精神病学的观点看,偷窃癖是一种特殊的变态心理行为。
董洁与韩星车仁表曾主演过一部非常火的电视剧《天若有情》,里面具体情节是这样的:展颜(董洁)是季冬阳(车仁表)的养女,被溺爱至极,又因缺失母爱,使她对养父有着极强的占有欲。她为了引起季冬阳的注意,每当看到他与情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制造一些麻烦,使季冬阳离开情人,回到她的身边。她制造麻烦的手段就是偷窃,从偷季冬阳的连锁超市到偷医院的奶粉,再到偷名媛的包包……越来越严重。最初是“我偷东西你善后”的游戏,后来只要她情绪不好,就会去偷,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理平复、满足。她缺少物质吗?当然不,哪怕她想要天上的月亮,季冬阳都可以摘给她。
有偷窃癖的人,多数并不缺钱和物质,往往衣食无忧,只是缺少陪伴,缺少心灵上的慰藉,缺少安全感。
网上曾爆出过一对小夫妻的偷窃行为。这对夫妻25岁左右,在一家大型百货超市挑选了毛巾两条,牙刷、牙膏各一盒后,直接把这些东西藏在挎包和衣服口袋里,通过无购物通道走出了超市。成功行窃后,两人于两日后故技重施,又来到该超市,这一次他们拿了几条毛巾和几条平角裤,藏在挎包内离开了超市。再次行窃成功后的两人非常激动,之后小两口又光临该百货超市挑选了面膜、肥皂等物品。不过,这一次“好运”没有降临, 正当他们准备离开超市时,超市保安一把将两人拦了下来。经鉴定,小两口三次盗窃物品总价值为1000余元。据悉,小两口的经济条件并不差,父母都是生意人,小两口跟着父母做生意,收入颇丰。法院对此案进行审理时,小两口也承认,他们频繁行窃只是为了寻找刺激。
明明不缺钱,为什么会出现反复偷窃的冲动呢?“偷窃癖”外在表现是偷,但根源却是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这多与患者儿时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很多“偷窃癖”患者都是单亲家庭长大的,或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等。
缺乏关爱的孩子可能通过恶作剧、偷东西等不良行为引起父母关注,从而获取情感上的需要。随着年龄增长,长期以来爱的缺失所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全感积聚成疾,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障碍,“偷窃癖”就是其中一种。
偷窃,让他们享受到紧张刺激的快感。而当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被人发现或让他们遭受惩罚时,他们心理上会获得一种受人关注的满足,以弥补其情感上的缺乏,这更让他们无法自拔。
通过偷窃来应对外界的压力,进而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虽然看上去情有可原,但始终是被道德所不容的,尤其是在现在的法治社会中。所以奉劝那些有权宜之偷行为的人们,解决的方法有千万种,何必单走这一条路呢?赶紧寻找其他方法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与冲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