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
权宜之疯

为什么要把疯单独列出来,我这里要解释一下。我们现在谈中国人的心理机制,谈权宜之“计”,并不是说已经确定好了有哪几种机制,有哪几种应对策略,而是基于我们现实的观察和文化视角的探讨。基于已有的现象,我把这个权益之疯列出来。那些在医学上被定性的“疯子”,其实是遇到了一些他们应对不了的状况,他们无法解决这种困境,有可能就会通过发疯来逃避。

一、祥林嫂的疯

祥林嫂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她的一生非常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10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后来丈夫不幸去世,为了逃避被卖掉的命运,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在卫老婆子的介绍下,在鲁四老爷的家中做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她一人担当。

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原来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嫁到了山里。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也曾干过“出格”的事,然而终是嫁给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她的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

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乡亲们起初特意过来听听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渐渐地她被乡里人所厌恶。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时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地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因为失去了孩子,祥林嫂处在疯的边缘。虽说这是鲁迅刻画的小说人物形象,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实实在在有可能发生的。祥林嫂保护不了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被狼叼走了,她没办法安放这件事,于是就有了权益之疯。

二、年轻妈妈的疯

我接过一个咨询案例,那个来访者正好就是权益之疯。她怀孕好几个月的时候流产了。流产之后她疯了,住进了精神病院。在医院接受的治疗,效果不是特别好,正好主任医师认识我,就推荐我来帮忙做一下咨询。当时我用的是文化心理治疗。她为什么疯呢?就是因为她没有办法接受她的孩子没有了,认为是被别人杀掉的。作为母亲,她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也不知道怎么解决,于是就疯了。

权益之疯一般是个体没办法把现实的事情在内心顺利安放。对于这个年轻妈妈来讲,现在最关键的是如何化解“儿子被杀”的认知。在做治疗时,我知道她需要用健康的方式找到平衡,如果还是在现实中找不到平衡,就只能用症状找平衡了。

我运用了与家族对话的文化心理疗法。先让她用石头把她丈夫家里死去的祖先排列出来,然后让她面对面与“他们”对话。她先问他们:“我的孩子去哪里了,你们见到没有?”就有人回答:“见到了。”“你们怎么安排呢?”有人说:“他是我们家族的人,我们已经把他安排好了,我们会照顾他的。”做完之后,她的症状就得到了缓解,因为她得到了答案,她孩子的归宿找到了。

但她所说的杀死孩子的“凶手”还没有被惩罚。我又用另一个文化仪式——象征,让她与“凶手”对话:“你为什么要杀死我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得到了释放,因为她毕竟还有一个现实的自我、道德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她知道了这件事情是她无能为力的。这一切“仪式”完成之后,她的症状也没有了,再加上药物的治疗,根本问题得到了解决。

不是担心孩子没人照顾吗?让她知道有“列祖列宗”抚养着,这下总该放心了吧!不是想着为孩子报仇吗?让她直接和“仇人”理论,把想说的话发泄出来,通过对话的过程来重新正视这个“杀孩”事件,她的“报仇情结”不就得到释放了嘛!

这是文化动力的问题。如果你运用科学唯物主义的那套体系,很难解决她的问题。就像一个人说他见到鬼了,你跟他说世上哪有鬼一样,那是帮不了他的。你需要找出他心里的那个鬼是什么样的,能够制伏这个鬼的方法是什么。按照精神现象学的角度来说,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它也是存在着的,它也是真实的,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精神现象也是精神世界的真实。所以我们一定要顺着患者的思路说,不要强行进行改变,他所谓的那个事件,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也是真实存在的。

三、孩子被吓傻了

面对权益之疯,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我们该怎样去做危机干预呢?

比如说有个妈妈带着小孩开车行驶在路上,结果把别人的车给碰了。别人拿着棍子气势汹汹地把她的车砸了。当时这个小孩还坐在车里,面对这情形,小孩都被吓蒙掉了,眼睛发直,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

当我见到这个小孩的时候,他就是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这其实也是一种疯的状态。他说他没有发疯,只是突然被吓到了。这属于应激障碍,我需要对他进行危机干预。我问他:“打你妈妈的那个人狠不狠?”他说:“狠,我很害怕。”我说:“你想不想保护妈妈?”他答:“想,可我没办法,我害怕。”“你为什么保护不了妈妈?因为你年龄小,你不要因为没有保护到妈妈,就感觉自己无能。”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就哭了,因为我说出了他的心声。

小男孩想要保护妈妈,但是没有能力,他觉得很惭愧,很有压力,但面对那个场景他又很害怕。所以我就拿来一些小动物的玩具,都是长得很凶恶的动物,如恐龙、蜥蜴、老虎、豹子等。我对他说:“你从中找出一个动物,感觉哪个像打你妈妈的那个人?”他马上就找了一个最丑最凶的动物过来。我说:“现在你有办法可以对付他了。”他就一下子把那个动物的头给拧掉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运用的是投射技术。让小男孩把那个坏人投射到小动物身上。他完成“报仇”的行为后,应激障碍就会慢慢消除,他的心理机制也会被破解。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先安放他的心灵,让他在心里面把这件事情顺起来。

四、母亲羞愧而疯

有个学员曾经给我分享过这样一件事情:他的远方舅妈突然疯了。有亲戚去她家看望她,起初舅妈还能安静地陪坐,之后突然就会蹦出一句“不要瞧了”之类的话,有时候还会跑到厨房拿着刀出来,样子特别吓人。后来他(学员)问了家人这是这么回事。原来是因为舅妈的女儿也就是他表妹要离婚,已经闹了很久,但他老公就是不跟她离,后来有一天表妹就直接带了一个男的回家了。那时候正好家里很忙,很多亲戚朋友都在她家帮忙,很自然地就撞见了表妹和那男的。当时我舅妈可能觉得特别丢脸。等表妹带着那个男人走了以后,舅妈就成了这样一种状态。

这有点类似当着所有亲朋好友的面,舅妈的衣服被女儿全脱光了,舅妈羞愧到了极致,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应对。如果女儿提前告诉舅妈,她找了个男的,这次要带回家吃饭,回家也不久待,吃一顿饭就走,让舅妈提前能有个心理准备。现在舅妈完全是懵掉的状态,她没有办法在心里缓解这件事。就像我们要从楼上下来,我们肯定不能直接跳下来,我们需要有个梯子,不管是楼梯、电梯还是木梯,一定要有一个踩的东西。

女儿的行事作风,让舅妈觉得羞愧不已,她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应对这个状况,就出现了权益之疯。所以危机干预往往是要帮当事人把那颗心给安放好。只要他有了安置的地方,病情自然就好转了。

五、小结

大家知道,凡是权宜的,都是我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机制,只不过这种保护机制是不利于身心和谐的,也不利于自己走向理想自我,成为更好的人。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权宜之“计”可能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了。不过从长远来说,这个权宜之“计”是需要升级的。就像我们现在买不起大房子,我先买间小房子住着,不过这间小房子是不安全的,可能有老鼠有蟑螂,但是没关系,等到条件好了我们换一间大的就行。

为什么我们要了解机制?主要想把那些不利于身心灵健康、社会和谐的应对模式优化调整,使其回到一个正常状态。比如说你有压力了,去打球释放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你去酗酒,就会损伤自己的身体。你往身体上招罪,就是权宜之病,最麻烦的就是权宜之死,你死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之前讲的权宜之死,是很糟糕的;权宜之病和权益之疯同样也很糟糕。它们都是属于下三品的应对之策,都是消极的、不可取的应对方式。不过有一些权益之“计”却是积极的或中性的,这在我们以后的内容中会讲到。 sfWxa+zWLYV+PrlnW6jMpWuHU6CXak6otS4Ts5jnrHoVD3LvgTc72K659UEtMx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