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八章
引导本能

自然界有两种生命形式:一种是成熟的,一种是尚未成熟的。这两种类型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

成年人的生活特点是斗争,如拉马克所述,这些冲突可能源于对环境的适应。也可能如达尔文所述,这些冲突也源于竞争和自然选择。后一种类型的冲突不仅促进了物种的进化,而且通过性征服带来自然选择。

社会发展与动物的成长过程类似。人类必须不断努力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不受敌人的伤害。人类在适应环境时,会遇到痛苦和麻烦,会被爱和性影响。达尔文追溯了进化的起因,认为生物的逐渐完善和适者生存,归根结底在于物种之间的力量竞争。同样,唯物主义历史学家把人类的进化归因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较量。

成年人的各种活动是记录人类历史的唯一资料来源。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理解生命的无数奇妙表现的真正关键是年幼和成长中的生命,所有的生物一开始都因太过脆弱而无法参与竞争,在他们发育出任何器官以适应环境之前,他们就已经存在了。换句话说,任何生命都不是从成年状态开始的。

然后,人们在早期一定会有另一种隐藏的生活,在与其所处的环境互动时,表现出一种不同于成熟个体的形式、手段和动机。研究生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命的真正钥匙就存在于生物自身。成年人的经历只能用来解释生存的偶然性。

生物学家研究生物的幼年生活,揭示了自然界最奇妙、最复杂的部分。研究已经证明,整个生命的创造过程充满了惊人的奇迹和强大的潜力。总而言之,大自然充满了浪漫气息。

生物学已经证明了物种如何通过内在冲动的引导来保护自己,这些冲动被称为“引导本能”,以区别于生物对环境的直接本能反应。

从生物学上讲,一切本能都可以根据其各自的目标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保存个体或保存物种。在这两种类型中,我们都可能发现短暂和永久的反应或态度。例如,个体与所处的特定环境之间存在着短暂的冲突,为了保存自身的生命,个体就需要拥有稳定的和引导的本能。例如,在与保存个体有关的短暂本能中,有一种是针对任何敌对或威胁而表现出的防御。另外,在与保存物种有关的本能中,存在导致性冲突或性结合的短暂反应。这些是情境性的本能,因为它们表现得更加激烈和明显,所以更早被生物学家观察和研究。后来,人们注意到了更多与保存个体和物种有关的本能,这些本能具有持久性,被定义为“引导本能”。

生命本身在宇宙中的存在与这些本能联系在一起,与其说它们是对环境的反应,倒不如说是一种微妙的内在情感,就像纯粹的思想是心灵的内在品质一样。这些本能可以被视为神圣的思想,在生命的亲密关系中被详细阐述,以协助它在外部世界中运行。因此,引导本能不具有短暂的冲动性,而是以知识和智慧为特征,引导生物穿越时间(个体存在)和永恒(物种存在)。

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引导本能可以用来解释神奇的生命现象。那时,婴儿还很不成熟,正处在全面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没有力量和耐力,也没有物种的特定特征,更没有物种的竞争优势,不知道是否能够取得最终的生存胜利。引导本能为婴儿提供了方向和保障,婴儿能做的就是努力生存下来。在这里,引导本能的作用就像是母亲或者教育者,带着隐秘的创造力,拯救了无助的生物,因为这些动物既没有力量也没有办法拯救自我。

其中一种引导本能与母性有关。法布尔和其他生物学家证明,母性是物种生存的关键。还有一种引导本能涉及个人成长,荷兰学者德弗里斯在对敏感时期的研究中也有相关描述。母性本能并不仅局限在雌性身上,尽管雌性是物种繁殖的关键,在保护幼崽方面发挥着最大的作用。母性本能同时存在于父母双方身上,有时甚至遍及整个族群。对母性本能的深入研究表明,它是一种神秘的能量,不一定与当前的某一个体联系在一起,它是为了保护物种而存在的。

因此,“母性本能”是对保存物种的引导本能的一般性定义,是所有生物的共有特点。它需要牺牲其他的成年本能。凶猛的动物也会表现出一种非自然的温柔和善良。雌鸟有了雏鸟后,就会密切关注自己的巢穴,会飞出很远寻找食物或拯救幼鸟于危机之中。在母性本能的影响下,所有动物都会找到方法抵御危险,而不是逃避。

物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出人意料地改变了他们的性格。许多物种会努力建造一个庇护所,这些动物在完全成熟之前并不会出现这种行为。在此之前,它们只是单纯地适应自然,而现在,它们为了给幼崽准备一个庇护所而筑起巢穴。每一物种都有自己的筑巢计划,他们不会随机收集建筑材料,也不会随意地选择地点,母性本能在这方面给它的指示是固定而精准的。

鸟类的筑巢方式有助于人们鉴别其所属物种,昆虫更是了不起的建筑师。例如,蜂群齐心协力为下一代建造的蜂巢,其几何构造近乎完美。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其他生物的巢穴,虽然没那么壮观,却非常有趣。蜘蛛会为对付敌人织出一张大网,但突然间,它忘记了织网是为了对付敌人和捕捉猎物,结果开始了一项全新的工程。她织出小小的网状口袋,有双层结构,还能防水,可以抵御栖息地的寒冷和潮湿。蜘蛛还会在袋子里产卵,它的整个生命都紧密地依附在袋子上。如果袋子被撕破或毁坏,它也会悲伤地死去。

它如此紧密地依附在这个袋子上,就好像那是它身体的一部分。因此,它的情感也全部集中在袋子上,不是在蜘蛛卵上,也不是在最终从卵里孵出来的小蜘蛛上,它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小蜘蛛的存在。动物的本能让这位母亲为物种延续做出贡献,却没有让它将延续的生命作为自己付出的直接受益方。

因此,生物有一种本能,而这种本能却没有客观的对象。生物以不可抗拒的方式行动,服从一种内在的命令去做该做的事情,去爱该爱的事物。

有些蝴蝶一生只会以花蜜为食,而不渴求任何其他的食物。但是,在另一种本能的引导下,它们在产卵时从来不把卵产在花朵上。进食的本能是指向个人利益的,但是它却被繁衍的本能取代。蝴蝶会转向另一种食物,这种食物对它们没有任何用处,但对幼虫来说是必需的,最终会帮助幼虫化为蝴蝶。因此,昆虫承担起对自己不利但对物种有益的自然命令。

七星瓢虫等昆虫从不让幼虫生活在植物的顶端,而是生活在叶子下面,以得到更好的庇护。相似的本能在许多其他昆虫中也有发现,如有些昆虫原本从来不吃某些植物,却会为了幼虫去尝试。他们本能地知道,幼虫需要哪些营养,也可以预见到哪里能躲避风吹雨打的威胁。

生物如果肩负着保护物种的使命,就会改变其自身的行为倾向,就好像支配自己生命的法则暂停了效力,在那一刻发生了某一伟大的自然事件——造物的奇迹。它超越了物种通常的活动和形态,在这一奇迹下,它可以被看作一种仪式。

事实上,自然界最辉煌的奇迹之一,就是新生命的力量,尽管他们完全缺乏经验,无法适应外部世界或保护自身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但他们能够凭借敏感时期的部分本能做到这一点,这些本能引导他们克服接二连三的困难,并以十足的动力不时地激励他们。

大自然并没有赋予成年人与新生儿同样的保护。它有自己的准则,并仔细观察以确保人们遵守这些准则。成年人必须在保护物种的引导本能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通常,人们会在鱼类和昆虫的案例中看到引导本能的表现。但是,成年动物和新生动物的引导本能的表现完全不同,常常会各自以一种独特和独立的方式起作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子女不会相互联系。

高等动物群体中,母亲的引导本能与后代的敏感期同时发生,这两种本能在一起和谐地发挥作用,母子之间产生了一种相互的爱或建立起一种亲子关系。这种关系进一步延伸到整个社会组织,在社会层面承担起对新一代的照顾职责。

这一切也会发生在群居的昆虫中,如蜜蜂、蚂蚁等。决定着这些物种生存的,不是父母的爱和牺牲,而是引导本能的作用,这一本能根植在伟大的创造性生命活动中。生物在照顾后代时所具有的情感或情绪,有助于他们完成大自然赋予的任务,并产生服从大自然规则时的特殊乐趣。

成年人的世界很难一眼就看透,而支配这个世界的法则也会不时地出现例外。自然世界的法则看似是绝对和牢固的,但也可能为了更高的利益或更高的善而被抛弃。他们会屈从于新的法则的要求,这些法则有利于本物种的新生儿的生存。因此,在自然法则的不断更新下,生命才得以永恒地维持。

我们现在可能会问自己,人类是如何适应这些自然法则的。人是一个终极的综合体,自身包含了低等生物的所有自然现象。但人类囊括并超越了所有的生命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给所有生命现象披上了理性的光辉,这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那么,生命的两种形态,即儿童和成年人,是如何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呢?它们是在哪些崇高的领域显现出来的呢?其实这两种生活形态的表现并不明显。如果我们执着于在人类世界中寻找它们的痕迹,就只能发现一个成年人的世界,一个专注于外在事物并确保生活安逸的世界。

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征服和生产上,好像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人们的努力在竞争中受到强烈打击并被击溃。成年人看待儿童的生活时,只会凭借自己的逻辑,把儿童看作无用的存在,远远地丢在一边。或者,成年人会打着所谓的教育的幌子,把儿童直接拉入自己的生活轨道。成年人就像蝴蝶一样,打破幼虫的茧,以此来激励它飞翔。或者像青蛙一样,把蝌蚪从水里带到陆地上,认为这样它就能呼吸,皮肤就会由深色变成绿色,变得跟自己一样。

成年人对待儿童的方式或多或少与此类似,他们向儿童展示自己的完美、成熟和榜样作用,希望儿童来效仿自己。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儿童的生活需要不同的环境和形态。

我们自以为人类是物质世界中进化最快、形式最高级的存在,自以为人类拥有智慧,掌控环境,充满力量,能力显著优于其他生物。但是,我们又该怎样解释人类对自身这一深刻的误解呢?

成年人对于儿童来说,是建筑师、建设者、生产者和塑造者。可是,成年人对后代的贡献却远不如蜜蜂或其他昆虫。这难道是因为人类缺乏生命中的最高级和最基本的引导本能吗?在所有生命都具有的、保障物种生存的基本特征面前,人类真的是无助和盲目的吗?

人类应该像其他生物一样具有情感,因为在自然界中,一切能量都只会转化而不会被消解,即使能量偏离了原本的目标,也依然存在。

人类是建设者,但是他要在哪里建造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园呢?那里应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不受任何外在需求的污染。那里应该用慷慨的爱积蓄起精神财富,这些财富与物质生产无关。那里的人们会觉得有必要放弃惯常的行为方式,意识到斗争不再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的人们开始意识到,自我牺牲似乎是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让他人有更好的生活不再是一个生存的秘密。难道就没有一个地方能让灵魂渴望打破束缚它与外部世界的规则吗?难道没有人渴望寻求新生活的奇迹吗?难道人们没有拥有对超越个体生命并向永恒延伸的渴望吗?这就是人们的救赎之道:人们必须放弃思想矛盾,选择去相信。

这些都是人们在孩子出生时产生的情绪。与其他生物一样,他应该放弃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改造,这样生命才能走向永恒。

是的,世界上一定存在这样的地方。在那里,人们不再需要征服,而是需要净化和纯真,渴望简单与和平。在单纯的和平中,人们寻求生命的复苏,寻求一种从世间重负中解脱的方式。

是的,人们的内心深处一定拥有远大的抱负,而这些抱负与普通生活的抱负相去甚远。它们代表一种神圣的声音,永不止歇,号召人们一同关注孩子。 3cNOOUIOLMcLEYW15rAGpWVvXkbLMgjgtLmddh3kNzex8NIkUetAUI8h8jD/OG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