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家的孩子生活条件特殊,所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教育他们要比教育“儿童之家”里的穷人或墨西拿的孤儿容易得多,但他们是如何“正常化”的呢?
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们,虽然被社会提供的一切奢侈品包围,似乎享受着诸多的特权。但是,从我们欧洲和美国的教师跟我分享的教学体验来看,他们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富人家的孩子的抵制,这足以说明教育富家子弟有多困难。
富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让穷孩子着迷的东西不感兴趣,花园的小径、美丽的鲜花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其结果就是,教师对如何教好这些富家子弟感到茫然无措,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挑选满足他们特殊需求的东西。如果是穷人家的孩子,他们通常会立即冲向我们提供的东西。可是富人家的孩子已经对精致的玩具习以为常,很少会立刻对这些东西做出反应。
G小姐是美国一位教师,她从华盛顿写信给我:“富人家的孩子会从别的孩子手中抢东西。如果我想给一个孩子看什么,那么其他孩子就会把手里的东西扔到地上,然后吵吵嚷嚷地聚在我身边。当我介绍完一件东西后,他们都会去争抢。这些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这些物品,而是从一个物品换到另一个物品。他们不会在某一物品前逗留很久,甚至无法耐心地在同一地方待一会儿。我给他们的东西,他们甚至碰都不碰就会丢开。很多时候,他们的行动漫无目的,只是在房间四处游走,全然不顾自己造成的破坏。他们会撞倒桌子,把椅子弄翻,踩到我为他们准备的东西上。他们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跑到那儿。有时他们会拿起某样东西,然后又毫无理由地丢弃。”
D小姐从巴黎给我写信:“我必须承认,这样的教学经历令我非常沮丧。富人家的孩子在一项任务上最多只能专注几分钟。他们缺乏主动性和意志力,有时会像羊群一样互相追逐。一个孩子拿起一样东西时,其他孩子也会争着要。更有甚者,他们为了获得想要的东西会在地上打滚,把桌椅弄翻。”
罗马一所贵族学校的教师对此也有过简要的描述:“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纪律。但孩子们迷失了方向,拒绝接受指导。”
不过,后来的情况有所好转。
G小姐继续讲述她在华盛顿的经历:“过了几天,那些毫无章法的‘旋转粒子’(无序的孩子们)开始形成一个明确的形状,似乎开始有了自己的方向。孩子们开始对那些他们原本不屑一顾的愚蠢玩具产生兴趣,并由此开始独立活动。一个孩子的注意力不会因另一个孩子转移,他们各自追求感兴趣的东西,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某一个物体上,不会被其他物体干扰。
“当孩子们发现了某一特殊物体,并自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这标志着这场教学的战斗终于胜利了。有时,孩子们的这种热情来得毫无预兆。有一次,我想要激发一个孩子的兴趣,几乎试过了学校里所有的物品,都未能获得他的关注。后来,我偶然给他看了两块色板,一块红色,一块蓝色,不同的颜色竟然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立刻伸出手来,好像一直在焦急地等待它们的出现,并一下子就掌握了五种颜色。接下来的几天里,他竟然拿起了先前不屑一顾的物品,渐渐地对它们产生了兴趣。
“还有一个孩子,他的注意力最初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后来,他开始对物品最复杂的属性之一‘长度’产生了兴趣,继而结束了之前的混乱状态,还学会了数数和简单的加法。然后,他开始使用简单的学习材料,对物品不同的属性产生了系统的兴趣。”
由此可知,一旦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他们就会改变飘忽的心性,学会集中精力。
一位教师对儿童的人格觉醒做了如下描述:“有一对姐妹,妹妹3岁,姐姐5岁。妹妹性格并不独立,什么都模仿姐姐。如果姐姐有一支蓝色的铅笔,那妹妹也要有一支,否则就会不高兴。如果姐姐吃了奶油面包,妹妹就也要吃,诸如此类。妹妹对学校不感兴趣,只是跟着姐姐,什么事都模仿她。然而,有一天,她开始对红色方块感兴趣,用它们搭了一座塔,还重复了很多次,完全忘记了姐姐的存在。这让姐姐感到困惑,问她:‘我在围一个圈,你为什么要建一座塔?’从那一天开始,妹妹开始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并逐步发展,不再是姐姐的‘简单复制’。”
D小姐讲述了一个4岁女孩的故事。小女孩端水时总会洒出来,哪怕杯子里只有半杯水,因此,她总是逃避完成端水的任务。但是,当她成功地完成了另一项感兴趣的任务后,她开始毫不费力地端起了一杯水,并全神贯注地送到正在画水彩的同学们的面前,一滴也没洒出来。
B教师来自澳大利亚,给我们讲述了另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学校里的一个小女孩,还不会说话,只能发出含糊的声音。父母非常担心,带她去看医生,检查她智力发展是否有问题。有一天,小女孩对一个镶嵌式的教具产生了兴趣,花了很多时间把木制的圆柱体从洞里塞进去再取出来。她怀着极大的兴趣一遍又一遍地玩,还跑去对教师说:“快来看看吧!”
D小姐进一步报告:“圣诞节过后,班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没有给出任何干预,班级里就自发形成了有序的氛围。孩子们似乎都在忙着做手头的事情,不像以前那样散漫。他们自觉地走到橱柜那里,从里面拿出他们之前厌烦的那些物品。过去,他们仅凭一时兴趣选择物品,现在他们的选择表现出内在的规则。孩子们创造了一种积极的氛围,将精力集中在完成艰难的任务上,在克服困难中获得了真正的满足。这一努力过程很宝贵,对他们的性格发展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他们成了自己的主人。”
D小姐描述的另外一个事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4岁半的孩子有着丰富、生动的想象力。成年人给他提供某一个物体时,他不会注意到物体的形状,但会立即对它进行人格化,把它设想为跟自己一样的人,不停地跟他对话。但是,他却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物体本身,他的思想游移不定,导致行动笨拙,甚至不会系纽扣。有一天,他身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奇迹,“他一次又一次地锻炼,让自己保持专注。我对他身上的变化感到惊讶”。
在我们还没有探索出新的教育方法之前,“儿童之家”的教师就已经在反复验证上述经验,而且结论基本一致。我们发现,物质富足的孩子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坎坷,只是程度较轻一些。但是,物质的丰富弥补不了精神的贫瘠,这就解释了这句话为何会在每个人心中产生深刻寓意:“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所有人都被召唤起来,如果人们能够克服困难,就是在响应这种召唤。因此,“正常化”现象会在儿童时期完成,是快速地有时甚至是在刹那间完成。我们需要用一些能够吸引孩子的有趣任务来解释,否则就无法讲好一个转化的例子。
孩子们以这种方式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转变:活泼闹腾的孩子冷静了下来,内向安静的孩子振作了精神。所有人都沿着清晰明朗的道路前进,通过这种方式把内在能量开发出来并进一步提高。
这些特定的收获具有突变性的特点,预示着孩子接下来的发展。就像孩子长出第一颗牙,之后就会陆续长出其他牙齿;迈出第一步,之后就能一步一步学会走路;说出第一个字,之后就会慢慢学会说话。
目前,我们的学校遍布世界各地,说明儿童的转变具有普遍性。儿童身上许多孩子气的特征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特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在转变的过程中,最初发生的错误可能会成为他心理活动中无数偏差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