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对这些事件和现象进行简要描述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到这样的结果?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我们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需要观察儿童,观察那些不受规则约束,按照天性去发展的儿童。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童年期的某些属性完全与儿童的生活相契合,就像颜色属于鸟,香味属于花一样,它们根本不是“教育方法”的产物,但教育可以通过保护和培养这些自然属性来帮助儿童自然发展,从而对儿童产生影响。
培育新品种的花卉和教育儿童,两者有相似之处。园艺家可以对植物进行适当的护理和修剪,以及研究改善花卉的气味、颜色和其他自然属性。
在“儿童之家”,我们能够观察到儿童自然的心理属性,它并不像植物的生理属性那么明显,并且这种精神活动非常稳定。所以如果生活环境对儿童不利,那么儿童就不会表现出这种自然的心理属性。因此,我们在制定任何教育方法之前,必须创造一个对儿童有利的环境,鼓励儿童释放天性。我们要做的只是为儿童发展天性清除障碍,这应该是未来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真实天性,然后帮助他正常发展。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有助于孩子展现自然天性的环境,我们就会发现有一些因素特别重要。
首先,我们要为儿童创设一个舒适的环境,放置他们需要的物品。例如,整洁的教室里摆着崭新的小桌子、小凳子和儿童专用的小扶手椅,院子里的草地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这些环境对贫困家庭的儿童非常具有吸引力。
第二个对儿童发展有利的条件是成年人的中立态度。这些儿童的父母是文盲,教师是一些没有野心、没有成见的普通劳动女性,这都有利于他们对儿童的教育保持一种理性中和的心态。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教师必须保持冷静,但这种冷静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特征,典型特征是内心平静。但是,我们这里提到的平静更为深刻,是一种空白或者没有偏见的状态,是内心澄澈的源泉。这种平静的心态,包含着理解孩子所必需的谦逊态度和单纯思想。可以说,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这种心态。
除此之外,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儿童能得到学习所需的特殊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帮助其完善感知,分析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这些材料还教儿童如何集中精力,这是任何口头教育都做不到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的成长需要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即一位平和谦逊的教师以及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材料。
我们接下来会描述一些儿童对这些外部影响的反应行为。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儿童需要手与大脑的相互协调来完成复杂的活动,就像是用一根魔杖打开通往儿童天赋的大门。这就产生了更深入内心的活动,比如“重复练习”和“自由选择”,这才是儿童内心的真实表现。
我们看到他在学习过程中乐此不疲,因为这些活动就像是一种精神代谢,与他的生命和成长紧密相连。他热情地参与各种各样的考验,比如安静测试。他被某些可以激发他的荣誉感和正义感的课程吸引,急切地想要获得发展心智的方法。但是,他不喜欢无关的东西,比如奖品、玩具和糖果。
儿童的行为进一步向我们表明,他需要秩序和纪律作为内心活动的镜子。但是,他仍然是个孩子,精神饱满、快乐、真诚、活泼。因为还是孩子,所以他会高兴地喊叫和拍手,跑来跑去,大声和别人打招呼;他也会慷慨地道谢,追着对方表达感激;他对每个人都很友好,欣赏他看到的一切,并使自己适应这一切。
我们可以列出他喜欢的事情,尤其是那些他自然而然表现出喜欢的事情,以及他认为浪费时间而拒绝的事情:
重复练习
自由选择
控制误差
分析动作
肃静练习
良好的社交礼仪
环境中的秩序
注意个人卫生
感官训练
写字与阅读的分离:先写字,后阅读
书本以外的阅读
自由活动中的纪律
奖惩
拼写
共同的课程
课程和考试
玩具和糖果
教师的讲台
当然,在列出的这些项目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教育体系的概要。儿童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积极的和经过检验的准则,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们自发地做出选择,本能地会防止他们出错。
这些原则在我们的教育体系的后续发展中始终保持不变。类似于脊椎动物的胚胎上有一道长长的黑线,那是脊柱的雏形。这条黑线上还有一些斑点,会发育成连接脊柱的椎骨。整个胚胎最终将发育出头部、躯干、尾部三个部分。同样,我们的教育体系也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主线上的一些重要特征就像椎骨一样发展起来,整个教育体系最终将包含三个不同的部分,即环境、教师和孩子们使用的各种材料。
我们逐步追溯这个原始大纲的演变过程,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最初的理念如何发展为现代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概念。这种特殊教育方法的连续发展过程也可以看作一个进化的过程,因为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源自儿童当时的生活环境。
此外,外界环境本身也很重要,它虽然是由成年人提供的,但实际上也是儿童对新的生活模式的积极的、重要的回应,这些新的生活模式体现了成长中的儿童的生活状态。
我们的教育体系迅速地被各个种族和各种社会状况下的教育工作者广泛采用。这种快速而广泛的传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有助于我们确定教育的共性特征和普遍趋势,从而发现儿童教育应遵循的自然规律。
由原来的“儿童之家”发展起来的第一批学校特别有趣,因为它们保留了观察儿童自发反应后再采取外部措施的做法。
我们在罗马建立的第一所“儿童之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的起源比我们创建的第一所“儿童之家”的情况还要特殊。因为它是为了照顾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墨西拿地震中的孤儿而建立的。在搜救过程中,志愿者在废墟里找到了60多个孩子,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社会关系。这些孩子在可怕的刺激下产生了创伤反应,表现为情绪沮丧、沉默、冷漠、很难进食和入睡、晚上经常哭泣。
意大利的王后对这些不幸的儿童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为他们建造了一所“儿童之家”。这里有许多适用于儿童的漂亮家具、带门的小橱柜、颜色鲜艳的矮圆桌、稍高一些的长方形桌子、凳子和扶手椅。窗户上挂着彩色窗帘,墙上挂着画,四周摆放着花瓶。孩子们有自己的小刀、叉子、勺子、盘子、餐巾纸,甚至还有适合他们小手使用的肥皂和毛巾,各种物品都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
“儿童之家”建造在一所修道院内,那里有宽敞的花园、平坦的小路、漂亮的金鱼池和美丽的花坛。修女穿着灰色的袍子,披着长长的庄严的面纱,安静祥和地走来走去。在修女们的教导下,孩子们的举止越发得体,越来越遵守礼仪规矩。
这里还生活了许多贵族,他们回忆之前的生活方式,并把它们教给了那些渴望学习的孩子们。孩子们学会了像王子一样优雅地吃饭,像艺术大师一样布置餐桌。
尽管孩子们还是食欲不佳,但是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并从这些活动中收获乐趣。渐渐地,他们的食欲恢复了,入睡也变得容易,生理上有了令人惊讶的变化。人们可以看到孩子们跑来跑去、蹦来蹦去,会小心翼翼地将家具搬到花园里的树荫下。这段时间里,他们的脸上始终都洋溢着快乐和幸福。
此后,人们首次使用了“正常化”一词。一位著名的意大利作家说:“这些孩子让我想起了一些人。没有什么样的转变比战胜忧郁和沮丧,自我提升到更高的生活境界更神奇的了。”
尽管这个概念的表达似是而非,但让人印象深刻。“正常化”似乎与天真无邪的童年状态背道而驰,但这一术语强调的精神状态影响下的外在表现却让人一目了然。孩子的改变正符合这种状态,他们经历了心理上的全新变化,从悲伤和遗弃中解脱出来,重获幸福和快乐。
孩子们的内心曾充满罪恶和伤痛,让他们偏离了完善的心态,那么“正常化”指的就是孩子们的状态恢复正常,罪恶和悲伤被幸福和快乐打败。
孩子们真的改变了。他们从悲伤转为幸福,摆脱了心理创伤。而且,由此带来的转变远非如此,其他一些负面特征也会随之消失。
这些孩子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向我们证明,人们犯了错就必须彻底改过自新,而这种更新以个体的创造性能量为源泉。
如果一个可怜的孩子来自几乎没有任何发展希望的环境,我们就不可能分辨出他真正的善与恶,因为在成年人心里,所谓善恶的标准已经被事先决定了。衡量孩子的善与恶,需要看他对成年人生活条件的适应程度,反之亦然。而不是由于我们抱有的这种错误观点,我们看不到孩子们的天性,也认识不到什么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