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受害者心理与道德绑架

什么是受害者心理呢?受害者心理是一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认为自己在生活里处处遭受着不公平对待,而自己对此根本无力控制。当下相当多数人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都站在受害者立场带着一种“受害”情绪,许多舆论的对抗、偏激、苛刻、冲突大多源于此。

比如一场考试,无论流程多么公平、制度多么规范,落选者总会以“必有黑幕”的受害心态来看待这场考试,感觉背后必有黑手在操纵着一切,而且这种猜疑总能赢得舆论共鸣。一项政府改革,即使平衡了各方利益、照顾到了弱者利益,舆论总会站在受害者立场来苛责这项改革。在有关穷人富人的讨论中,这种心态表现得更明显,很多事其实并没有太多是非原则,但是网友总感觉他们被那些富豪骗了。

在社会中,如果大多数人都感觉到受益,这个社会才是健康和谐的。普遍的受益感让人们之间充满信任,让人们更有宽容之心,让人们更能带着平和心态去看待人与事。如果在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受损,都感觉自己吃亏了,那这个社会必将没有信任可言,没有宽容可言,受害者心态弥漫,也使人习惯性地拒绝反省自身的责任,总感觉自身很无辜,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承担责任和义务。这就导致了道德绑架的出现。

如果说受害者心态只是一种心理事实,那么道德绑架就演变为物理事实了。道德绑架指的是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要求或者标准,胁迫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其实通俗一点讲,就是一种看似正当的强人所难。

比如一对夫妻是做狗肉生意的,花了全部积蓄买狗,却在高速公路口被爱狗志愿者们拦了下来,硬生生地把这些狗给扣留了。志愿者的行为其实是违法的,但是因为打着爱护动物的旗号,他们把自己放在了生命道德的位置上,就很好地控制了局面,那对夫妻不好反驳,只能气往肚子里咽了。夫妻俩坐在路边哭,自己的家庭会因为这个事情发生变故,自己的命运会因此改写,谁顾及这个事实?志愿者的行为其实就是道德绑架,他们把自己放在了道德的位置上,来约束别人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也会打着情感的旗号控制别人。比如父母会对孩子说:“我是你爸(妈),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所以父母可以任意对孩子发号施令。其实这里的父母就是站在道德高地的位置上,他们找到了控制感。还有老人用尊老爱幼的理由争夺公交座位,穷人用有钱就该多出力的理论谴责不捐款的首富,熊孩子仗着自己小就可以胡作非为。

我们很多时候会站在道德的位置上评价别人,如果社会中站在道德高地的人多了,这个社会就会形成不正之风。这股风就像形成了一堵墙,使道德约束频频地凌驾于规则之上,而规则就是法律,法律才是规则的最高体现。

道德绑架的人多了,就容易出现群盲现象。群盲现象是指一群人并没有犯什么伤天害理的罪行,为的只是图自己的小便宜,或是盲目从众,最终的结果却导致整个社会群体的混乱、丑恶,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当心理事实和外部的环境不一致的时候,大家又更多地会相信心理事实。所以,我们要长期做社会心态建设的工作,当社会心态越倾向于积极的时候,心理事实和外部事实不统一的人就会越少,当大家不会产生受害者心理,不会进行道德绑架,就不会有群盲现象的出现。社会心态是社会治理的隐性基础。 iSk2AiARI8H8z0rTutfecc3KRKnlwQhJqlr39d+8kIwES9v3VpZuX1tAQH/hsV4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