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理学的定位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几次“转身”。一开始主要是诊断和治疗人们的心理疾病,然后开始转向服务所有人的心理教育,以促进人们获得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现阶段心理学已经是在服务阶段了。

从治疗到教育,再到服务,这中间有很深的时代背景,也是一个学科在发展历程中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匹配。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是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围绕以健康中国为目标,而是以平安中国为目标和任务的。所以,心理学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就要“变性”,从治疗的“阴性”转向教育的“阳性”,直到今天要为社会治理服务的“中性”。

所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城市和单位,一定不要理解错了,不要从临床心理学的视角来做社会服务,要跨学科、跨专业。不然就会浪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浪费时间。

社会治疗的专家团队,需要社会科学家作为主导,而不是临床心理学家作为主导,这也是尤其要注意的。当然,社会科学家能不能“上得去”也“下得来”,这又是一个问题,这也是我考察“西平模式”感受深刻的一个方面,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招制敌”的技术,也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内力”,而人才的短缺和不匹配成为我们这项事业的最核心的阻力。

王兴书记是“西平模式”的主要负责人和推进者,这些年在不断的探索和推进中已经和很多“专家”过招,也有过许多失败的经验。虽然现在已经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可以判断谁才能真的干事,但新的麻烦也来了,具有真才实学、可以推动模式升级换代的专家和人才在哪里呢?

这就是现阶段的尴尬之一。一些试点城市的主管领导还不知道谁才是要用的人才,找来一批“心理专家”,过段时间发现不匹配或者不适用,又找来一批社会组织,过段时间发现不走心,不能见成效,再找来一批卖设备的,过段时间发现虽然硬件很硬,但还只是硬件,领导考察时候可以看得很有气场,但要面对一个一个实际的问题,我们要真刀真枪地干呀!

等我们完成“试错”工作之后,还有多少热情和动力?还有多少资源和条件?毕竟时间不等人呀!所以,“西平模式”的成功不容易也不简单,来之不易,要珍惜。 gO1wPMkO47HpxZU0Otb19a+2EXXP5yHd91KlAesdYJZvlG2yN8ugQA07gkV1gU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