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体验者认知偏差

心理事实和外部事实不一致,容易导致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

认知偏差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归因偏差,归因偏差是指个体的归因由于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脱离逻辑的偏向,例如低估情境的作用,高估自己的能力;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为内因,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为情境等。第二,直觉偏差,即个体依据自己的直觉或一些常识来决策,在大多数情况下,直觉决策可以获得“满意解”,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产生决策的系统认知偏差。第三,信息处理偏差,信息处理主要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以及信息反馈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认知偏差,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等。第四,主观概率估计中的认知偏差,主观概率由于具有主观性,因而偏差是必然存在的。如那些保守主义倾向的人、激进分子等都存在主观概率认知偏差。

很多因素都能导致我们产生认知偏差。决策者的认知、归因、个性和有限理性都会影响其判断和决策。归因方式的差异会导致认知偏差,这个我们在归因偏差中已经提过,这里就不赘述了。这里我们主要阐述其他三种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认知因素,认知因素是产生认知偏差的主要因素。如个体对一些现象见多不怪,而对某些事物却深入观察,能够细致入微,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在起作用。人们会选择性地去感知那些他们所期望和愿意看到的事物。这就是预期对知觉的影响。

个性特征也会导致认知偏差的出现。决策者的个性倾向往往也会体现在决策判断中,从而导致认知偏差,如决策者的兴趣、爱好、信念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选择与判断。比如说在做决策时,有的人愿意广泛搜集和深入思考信息,去发现现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而有的人则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认知努力。

决策者的有限理性会影响其判断与决策。“有限理性”模型是赫伯特·西蒙最早提出的。西蒙认为,不管有机体在学习和选择情境中的行为多么具有适应性,这种适应能力都远远无法达到经济理论中理想的最大化状态。显然,“有限理性”模型揭示了人们在认知上无法实现最优化,在实际判断中经常不遵从最大效用的原则,其结果就是产生了各种对规则的偏离和认知谬误。 比如一个人在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更倾向于感受到对方的不好,这时出现认知偏差的概率就会高。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的斧子丢了,他看周围的人,每个人都像是偷他斧子的人,后来他的斧子找到了,他才打消了这个顾虑,看谁都不像小偷了。为什么前后他的变化会那么大?因为之前他陷入丢斧子的事件中了,他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他看谁都不像好人。等到他的斧子一找到,所有的误会都解除了。只要你是当事人,是体验者,就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

所以我们在安慰他人或在做别人的思想工作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其实我们所做的工作无非就是把他从体验者的身份上剥离,因为体验者身份容易使人产生认知偏差,如果不抽离的话,他就会一直陷在自己所依赖的心理事实中。 Q7YcGcUdUZTUTjc0u1z/Wed75+yqpb6mQok1yJ3KMHlJU15juHImMnqOfzbBEn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