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的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2016年年底,22个部委联合发文出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8年,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因为这个风向标,全国的心理学工作者都把心理学的研究调整转向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这对于心理学这个学科和领域来说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有很多挑战。

首先,急需本土化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心理学起源于西方,目前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主要是沿用西方的科学体系。中西方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大相径庭,若一味照搬外国的科学研究体系和服务模式,而不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那么,这样的心理学并不是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学,这样的心理学也并不利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不聚焦于解决当下社会建设的主要矛盾,不落地到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不融入黎民百姓的生活和工作,心理学的服务价值便得不到凸显。所以,要进行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服务,就需要探索出本土化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

其次,社会心理服务的技术问题。正是由于我们一贯沿用西方的科学体系,我们大多数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都是从西方体系中照搬过来的,没有进行消化和转变就直接用于本土的研究和实践中,没有建立有中国人心理特点的特色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没有把符合中国文化特色和规律的心理智慧开发出来。从西方照搬的技术,明显有“水土不服”的副作用,所以,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社会心理服务技术迫在眉睫。

最后,社会心理服务的人才培养问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三类专家,一类是理论研究者,一类是应用研究者,还有一类就是具体的服务实践者。理论研究者主要负责研究基础性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做大方向的基础建设和引领。应用研究者则是致力于理念、思想和技术的运用,这些运用更多地偏向于研究性质和项目形式。最后,服务实践者是运用理念和技术对有需要的机构和个体进行服务,以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和矛盾。在现阶段,中国的心理学发展道路上最需要的是哪一类人呢?最需要的是服务者。可目前的形势是我们的社会服务人员严重不足,且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与国情、社情缺乏整合性。举一个例子,笔者经常会提到一个方向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校的工作到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还是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的身份?如果我们在这些问题上还存在模糊定义的话,其实是不利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的。

我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些疑难病症进行创新。我们主要围绕的是三位一体的思路,即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创新以及模式的探索。如韦志中心理学网校2019年全面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养专业人才,网校培养人才分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专家级的“渡老师”,中间层次是网校学员,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专业的人才,第三个层次就是心理志愿者,他们主要是在一苇渡心心理学科普教室学习。总体来说我们的工作重心已经全面转向了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了。

从2019年6月初到7月底,笔者和团队走访了一些地方,我们不仅做了一些服务与实践,同时也和当地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些沟通和交流。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现象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由此我就萌生要出一本《社会心理服务的基层实践与调研》这样一本书的念头,是对当下的一些思考和观察。所以这本书既是实践的记录总结,又是我们在实践中的调研报告。

无论你是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社会组织成员,或者是社区书记、政府工作人员,当你翻阅这本书时,都能让你很好地思考。如果大家因为我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推动了自身的职业发展,或者推动了自身的进步和成长,那这本书的效果就达到了。当然欢迎大家给我来信表达你们的看法,也欢迎大家协调本地的政府邀请我去那边调研,我也将继续行走在全国各地进行基层社会调研,并带领网校团队开展各类社会心理服务。 +LllG3cFHu0CyfGnpd4bPhqheYTflDul2xJG156QcBeTENoeKzkLvEJlT2CXq+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