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能看出,首先,区别于家庭辅导、家庭治疗,青少年就是一个独立的来访者,我们应该把他当成一个完全的个体,他有自己独立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情绪情感,有自己遇到的困难,他也有自己一直去面对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只是说他是一个未成年人,那么他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需要外部的配合,但他就是一个独立的咨询个体。在这场咨询中,我们领略到了咨询师的陪伴和支持。在这次陪伴与支持中,咨询师按照我们青少年辅导的陪伴和支持的这两个基本的技术,再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个咨询师在辅导青少年、儿童的时候,她的共情能力、她的积极关注、她的积极回应、她的这种温暖真诚。这些基本技术都贯穿在整个辅导的过程中,我想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基本技术的力量。
同时她又用了常规技术,比如模拟演练技术,模拟演练技术在我们很多过去的心理治疗技术和流派中都有被应用;还有空椅子技术、心理剧的技术、描述技术等,也就是我们说的设身处地,在原来共情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模拟以及评估;还有联盟策略。她在这个过程中和当事人女孩子建立了一个心理联盟,通过这种方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尽快地做到咨访关系的建立,应该说她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咨询关系。成功地建立咨询关系代表着什么?就是保证整个沟通过程是真实的,不是阻抗的,而是流畅的,是有情感、有态度、有故事在发生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建设性的对话以及建设性的行为支持,这都表明了咨询关系已经完全地建立成功了。
那么在整个的定位上面,我们说青少年心理辅导应该属于什么?如果我们非要说它是一个流派,它应该是什么?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以人文主义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我们的人性观、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思想指导。然后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这种策略,结合认知行为运用在咨询过程中,我用的其实就是认知行为疗法,但是持有的理念是积极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所以等于说是积极心理学加认知行为,就是你可以简单地说是积极认知。而我们主张的青少年的工作未来也是这样的。
所以说,积极认知不试图改变和否定,不试图改变现有的当事人的内心的体验。它不试图否定来访者,你来我就尊重你。不试图改变来访者现在的认知水平,你的认知水平不够,我就帮你提高一点。但是它有积极认知的引导,有尊重。咨询师用真心去陪伴,比如自我暴露,自我暴露技术也是积极认知的一个基本技术的表现。他用真心陪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用了自我暴露技术和共情,这都是他的真心陪伴。在这次咨询中,咨询师一直在试图寻找建设性的方法,带领来访者去看到自己可以做一些什么,这就是认知行为。后现代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焦点疗法的影子,实际上就是积极认知,一直去寻找如何看待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一直在带领当事人如何看待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带领当事人去寻找建设性的方法。寻找“我”可以做一些什么,而不是探讨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这就是积极行为、积极认知。咨询师用自我暴露、积极澄清、共情、真诚等一系列的基本技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共情的水平应该说是比较高的。什么是高共情水平?就是把自己交出来,真心真意地去感受,并不是说对方想什么我完全知道,就叫高共情水平。当然这是一个前提,我至少能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可是并不代表我就是他,因为客观上只能是尽量地做到。这里指的是我们的共情态度,我完完全全地真心地投入进去,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流下眼泪。
比如,这个咨询中,当事人小女孩唱歌的时候,说到最让她喜欢的一首歌,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是最后那一句。最后那一句是什么?我宁愿做一个平凡的人。一开始看起来好像我们没有方向,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突然之间发现,其实这个案例往真实的方向去走了。一首歌曲,你看这是个切入点,多么好,你可能会说,这是我们的咨询师碰巧了,不,咨询师在碰到下一个案例的时候,她一样可以介入,也许不是一首歌了。为什么?咨询师碰到任何的情况都可以介入进去,原因就是我们准备好了接纳一切来访者的表现。这就是真诚,这就是尊重。只要你有这样的状态,那么来访者无论他是阻抗的,是被动的,还是严重的,或者是轻松的,咨询师都能介入进去。大家不要认为下一个再碰到会怎样,下一个碰到了和这个情况不一样,但是一样会达到这样的效果。
所以说咨询师从一开始说,你现在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你今天想和我们说什么,你最关心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你说唱歌,那咱们唱一下。唱完后,她抓住这首歌里的歌词,最后一句“我宁愿做一个平凡的人”,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就一下子共情进去了。同时我们很多的成年人,我们现场的人也共情进去了。这个就证明了之前我一直讲的一个观点,为什么迪士尼的电影可以打动很多小孩的心,因为在迪士尼的电影里,设计了大量关于爱和亲情的场景。它把爱和亲情放在里边,作为故事的情节发展,而它大量的台词里的称呼都是宝贝。“宝贝,无论你怎么样,我都会爱你”“宝贝,你放心,我是这个世界上最支持你的人”。
这跟讲自己的经验一样,我们的案例中的当事人恰好就是无论我怎么做,可能爸爸妈妈都不喜欢我,无论我怎么做,也都不能让他们真正满意,所以不如我做一个平凡的人好了。这也是过去我解读青少年在发展的过程中的亚文化,还有宅文化、颓废文化等文化出现的原因了。
2017年某地区的一份调查显示,34%的青少年有自杀的倾向。他们在接受调查量表的时候,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回答——如果没有我,父母过得可能会更好。这些孩子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是我们成人世界的失败,我们的教育怎么让我们的孩子产生了这样的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积极情绪变成青少年辅导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首要的方向。
这个案例让我们更进一步看到了青少年心理工作要转向,要变性,这个刻不容缓,不能再围绕帮助家长去改变孩子了,不能再进行所谓的治疗了,不能再把孩子当成病人、有问题的人了。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把他们当成要我们关爱的未成年人,我们去陪伴、去支持。我们通过多种技术,我们通过个体、团体,通过家庭教育、家庭治疗,通过学校教育,通过社会教育等一系列途径围绕他们开展工作。那么刚才我们演示的是个体的,其实团体中也一样可以这样去做,也是基本技术加常规技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陪伴他们,给予他们支持,以塑造其积极的行为。
这里没有试图改变来访者的认知,只有积极的认知引导,以积极的认知引导让他看到,我们认为我们做了也不能改变现状,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沟通改变爸爸妈妈的看法和行为。这样的认知并不是否定他,而是引导他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所以这不是简单的认知教育,这是积极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