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青少年心理工作的“偏差”

我们今天做青少年心理辅导时面临着一种固有的偏差。现在青少年工作最能吸引眼球的宣传语是“搞定熊孩子的10个方法”“3分钟搞定孩子的心得体会”“美国专家教你10天搞定叛逆的孩子”之类。孩子出问题,父母找到心理咨询师,最大的诉求是:“我的孩子怎么了,我怎么才能搞定他!”焦虑异常的父母,最期待的就是咨询师能够拿出一个万能的针剂,一“针”下去,药到病除,孩子恢复往日的活泼快乐,听话懂事。家长是付咨询费的人,渐渐演变成了有孩子咨询过程中的绝对话语权。

还有一个偏差是,当父母求助心理咨询师时,流行的诊断标准容易让心理咨询师认为小孩有问题一定是家长的问题。“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原件”“孩子问题,父母制造”“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样的分析引导、理论铺天盖地,影响着全社会的观念。一旦孩子出问题,不管什么都是家长错了,家长应该先来学习,于是先将家长“修理”一顿。这些咨询师所做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去做青少年的工作。然而,家长也刚好相信这样的做法,毕竟当下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孩子“听话”,只能自己先去做咨询。这种做法,有利有弊,但这不是青少年心理工作,而是家庭教育工作。家庭教育工作最大的弊端,是将孩子定义在“有问题”“难搞”“不听话”的角色上,在此前提下指定的治疗策略,自然是奔着要孩子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的方向去的,并不能够完全实现孩子的个性成长,解决孩子最深层的矛盾和冲突。

青少年心理工作绝不仅仅包含家庭教育、家庭治疗,更为重要的是青少年本人。如果现在已经出现偏差了,必须要进行改变。青少年是独立的个体,不是谁的“复印件”,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困扰,并不单纯是由父母完全决定的。无论何时,青少年心理工作的重心都应该在孩子身上,尊重孩子的诉求、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状况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即使需要做家长的工作,也应当先征求孩子的同意,与孩子共同商量方法和方向,这样的工作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青少年心理工作。 1+jR1I1SFt6q4D/RUW7/sv7kUwcpMl8OK1CECeVgZamTbAZB0xl6/Gm/6V0JV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