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当今应试教育下的心理问题

传统的教育采取了功利化的应试教育方式,我们往往会要求教师教授考试的知识,划考点重点,很少采取“丰富我、完善我”的方式。

举个例子,我督促女儿多锻炼,加强身体素质,但她无法每天进行锻炼,原因是体育老师每天都来学校,却天天称病,不上体育课。我分析,体育老师一定是“被生病”,因为体育老师生病,其他学科老师就可以抢着上这节课,从而将体育课让给语文、数学、英语等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很早就开始提出来了,体育也属于全面发展的一部分。但现状是,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停了。

在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中,智育被当作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德育、体育被置于从属地位。应试教育可能导致智育目标狭隘化。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

应试教育还可能导致“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在中学生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获得者,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印象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成绩优良、遵纪守法。但心理学家在与优秀学生的长期接触,包括心理测验、日常观察、访谈以及心理咨询中发现,在这些品学兼优的中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误区。

调查显示,40%~60%的优秀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的相关特征,其中女生比例更高。心理专家说:“他们是一群需要引起关注的特殊人群。”专家们认为“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追求完美。一方面,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行为上关注细节,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好,便惴惴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已经很优秀,但总不满意;有成就,但没有成就感,成为许多优秀学生的通病。另一方面,对他人和环境的期望过高。一些优秀学生对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现象不能接受,不是抱怨周围同学素质低,就是埋怨环境设施不如人意。他们在学校中体验最多的情绪是不满和不快,少有幸福感和快乐感。

2.关注消极面。一些优秀学生在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上,往往容易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弱点,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却视而不见。关注消极面还表现在经常担心会发生不如人意或令人害怕的事、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等方面。

3.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一方面,这些优秀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特征,这使他们总能给人留下好印象,因而他们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关注消极面,这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总对自己的举止不满意,事后还要反复考虑有什么差错,让自己很不轻松。这可能导致他们不得不减少与别人的交往,显得有点不合群。

此外,一些优秀学生还表现出对失败异常敏感,面临选择时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不少人为保持“优秀”的评价而紧张焦虑,持续的不良情绪可能会转化成躯体症状,如头晕、失眠、胃痛等。

应试教育需要调整,我们看待青少年的角度、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也需要调整,不再单一以“成绩论英雄”,需要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UU9nrboCeSEUjqRXsXV0/6HxBbJtujgp1ogpQgMDNkF+bUCzjGxd8xEODDMcJbg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