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青少年常见的三类问题

青少年的问题可以分为三大类。我们将它分为:发展性的问题、人为的问题以及突发性的问题。

第一类,发展性的问题,是指在个体正常的发展中急剧的变化和转变导致的异常反应。此类问题会随着时间发展而慢慢消失,但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发展为人为问题,从而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永久的伤害。

第二类,人为的问题,是由于父母或者其他教育者的因素,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比如,上网成瘾不听话、没有感恩之心、不跟人交往、逃避不学习、对什么都没兴趣等。这可能需要改变周围环境,需要父母去反思、去调整教育方式、去改善亲子关系,以此来促进孩子的改变。

第三类,突发性的问题,是我们要帮助孩子去进行危机干预的一类问题。这类问题起因于突发性的、罕见的、超出了常规的事件,我们无法控制其发生,只能采用事后干预和补救。比如,孩子被欺凌,甚至有时候被伤害了,我们要帮助他去化解。但是问题就在这里,我们的监护人,如父母或者是教师、成人,面临着孩子的这种需要,但我们回应的态度首先是不积极的,或者积极的时候不太多,总以为没有问题,以为影响不大。因为我们要面临着外部的多种环境,这可能会让我们对于孩子状态的把握出现偏差。过于激进、过于冷淡,都是不恰当的态度。即使有一部分去干预,用的方法不恰当,也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

这是青少年的三大类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我们首先要注意不要把问题疾病化、不要把行为问题化、也不要把问题道德化,这个往往是很难的。当我们看到哪个人做了一个不好的行为,我们第一时间就会把这件事跟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联系起来。但实际上,在青少年的发展中,他的道德发展并没有完善,跟心理发育是一样的,我们不能按照成年人的道德标准去要求他。可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而且还对他进行道德绑架。我们说这个孩子真不听话,这里包含了什么意思?是不是说他没有品德?可他不听话跟品德有什么关系呢?可能只是他现在心情不好,或者是说他不认同你,不愿意听你的话。你没有说服他听你的话,不代表他就是个坏孩子,就是个不道德的人。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这件事情呢?因为一个人面对道德压力时,往往比实际的压力对人的杀伤力还要大。所以,在我们的心理上,你打我一顿不要紧的,你骂我一顿也不要紧的,但你要是侮辱我或者是诬陷我,还让我哑口无言,让我无法面对,然后你用权威式的方法宣判我,在道德上否定我,那我就无法忍受了。

青少年在慢慢社会化的过程中,开始形成对自我的爱护,这是他的名声,就是他的精神自我,我们坚决不能以这个去伤害他。以上三种问题在处理时,我们都要去维护他的自尊、维护他的精神,而不去把问题道德化,说他没良心、不感恩,这就是道德化。好人是需要有心理资本的,要让他做一个好人,你就应该给他做好人的条件。

如果他是因为要获得一些认同,或者是因为要达到他的目的而表现出好人的样子,这时候他已经不是好人了,不能代表他有独立的人格。所以应该怎样对待青少年?是要有等待花开的耐心。感恩是一种心理的能力,它不是道德的水平。不是说心怀感恩的人就是一个好人,否则就是个坏人。心怀感恩的人,只是说他的心理成长到一定的水平了,成长到什么水平?成长到知晓真善美,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很丰盈,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很美好,然后突然想到了过去某个人对自己多好,而感觉到有一种喜悦、一种爱的体验,不由自主地想要爱这个社会,想要感激他人,不是为了要获得别人的好处,也不是为了要逃避某种惩罚而装出来的,更不是因为道德绑架、内疚教育产生的,是由内而发。但这需要通过时间的积淀而生成。

对待孩子,我们不能乐见其成,要有意识地去推动这件事情。如果对方没有听你的,没有达到你的目标,或者毁掉你的面子,你就有意识地去打压他,那就是道德绑架。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站到道德高地去指责别人。我们同样习惯用这样的方式对待青少年。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对孩子说我对你这么好,付出那么多,你还不听话。这个不听话里就包含“你不按照我的意志去做事情,你怎么对得起我”这样的意思,但实际上这是什么逻辑呢?这根本没有道理。孩子听不听话是你们交流方式的问题。

后来我想明白了,就不再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身边的亲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道德绑架的可能性,越是在关系中想要 获得 掌控权的一方,越容易用这种手段;越是人格健全度不够、心理资本水平不够的人,往往越容易拿这把道德的权杖。因为他没有信心说服别人,所以用道德来强迫。所以,对青少年遇到的问题,发展性的问题也好,其他问题也好,都不要上升到道德层面。这才是健康的青少年辅导,对待青少年的理念应该要这样。

妈妈或者老师作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若将孩子的问题道德化了,便不是合格的陪伴者,更不能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去对待他。我们的社会常有这种重面子的问题,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和面子有关,如孩子在正常的学习过程中,暂时落后一点点,这一段时间他消极了,妈妈被老师叫过去,告知这一段时间你孩子落后了。可是你不去试着理解你的孩子,因为你觉得自己的面子丢掉了,回来就对他说你老师都把我叫去了,你再这样我就揍你了。可是你允不允许自己累了的时候休息一下呢?他这一段时间心情不好,稍微有点低落,并不代表他永远都会低落下去,所以你应该怎么样?你面对老师给你孩子的批评和指导,应该要去用另一种方式理解。你说,老师,是的,我要帮助他,他可能这一段时间遇到了困难。你要帮助孩子去做一个沟通,让老师能够了解。另外,你要帮助孩子减压,而不是回来就传递压力。这就是信任,不会因为自己失掉面子而去控制他、怨恨他,甚至采取不良的行为。

其实我有见过身边的人,因为自己丢了面子而伤害了孩子一辈子。后来他的孩子妥协了,为了爸爸妈妈的面子而努力工作,回家的时候买很多的东西,让左邻右舍看到并知道他的父母很光荣,也没有白养他,他是争气的。但是他自己付出了多少?其实这就是被道德绑架了,他可能在背后默默地流泪。我们要做新时代的青少年,要有独立的自由人格,若被这些东西控制,那不是很悲哀吗?所以,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新时代,理解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需要里就包含了比过去更加强烈地对精神自我的追求,是不是?孩子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时让孩子感觉被羞辱,新时代就是所有人都要有自尊。

十九大报告里也讲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社会,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若我们还在道德化地去对待孩子,怎么让孩子自尊自信?这两者是不匹配的。家庭教育是这样,亲子教育、学校教育、婚姻以及青少年的心理辅导都是这样。用道德作为手段去对待孩子该停止了,这是我们新的青少年心理辅导的要求。因为过去我们更多地在不经意之间树立孩子的“脸面观”,让我们的孩子“要脸”。这个传统也许没有问题,但时代变化了,今天我们要有所保留,有所舍弃,保留哪一部分?就是自尊,就是要形成自尊独立的人格。同时要去掉哪一部分?去掉因为要他人看而自己活受罪的那个部分。就是把一些不良的文化心理,从我们这里把它给阻断掉。

我们现在对待传统的文化心理,有一种不知道怎么去处理的态度,但简单来说,就是继承与创新。中国人的理想自我追寻之路还很漫长。文化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的部分。

我们要改变原来不良的策略。这里也有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我们过去做青少年工作、研究工作和辅导工作,更多的是用那种功利性的科学主义,好像做什么事情都要达到什么目的,达到有用的目标。我们要的是全面发展,而且我们更多地注重方法论,但是忽略了方法背后人文的部分。 KgnraYHwACwIz/hMd1zVye5apkkfN2riO7dIpH6wy1blXLaLUSeiYi9CftejPz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