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早期,也就是十一二岁以后的少年迎来了第二次发育高峰期,自我意识也紧接着高涨。青少年产生了一次觉醒——从儿童时代对师长权威的盲目服从到对自我权威的重视。他开始重新思考世界,思考自我在世界中的存在价值。他的情绪随着周围人的眼光而起伏,总认为自己在一个舞台上表演,所有人都在观察着自己。他为这些“假想的观众”而神不守舍,希望受到每个人的喜欢和赞扬。其实,在青春期,每个孩子更关注的是他们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心思来互相观察。所以,那些只不过是少年假想的观众。青春期闭锁性和自我中心的到来,是迈向成熟的自我意识的一个必经阶段,是青少年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从不稳定走向稳定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带着一些孤独的特点。
一个成长中的自我,比任何时候都认真、执着。而这种感情如果过于执着,则可能在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造成偏差。从青春期早期的性的萌动来看,十一二岁的孩子告别了男女生极端疏远的性蕾期,第二性征开始萌动和成熟。对喜欢的异性的感受等新鲜的性体验,不知该对谁诉说,只有将一切写进日记本里。他们将对异性的憧憬上升到精神的高度,在唯我的孤独中尝试着从异性那里获取一点点的温暖。
青春期早期,青少年的“假想观众”的自我中心心理若调整得不好,会引得青少年产生社交障碍。有的青少年觉得自己不够讨人喜欢、不敢见人、遇事畏缩、极度自卑。这种心理偏差扩散到青少年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会导致连锁性的反应。青春期早期,孩子易将个人的思想、情绪、心理感受摆在无比重要的位置,容易觉得别人都不了解自己,而忽略别人的感受,变得孤僻、清高,或者强加个人感受给别人,在考虑个人和考虑他人时,显得既片面又极端。
在认知上,青少年内向型思维较为丰富,注重内心世界较多,关注现实生活较少;认知上还未摆脱具体形式思维的主导地位,看问题较表象、偏执;容易以别人的意见观点为转移。由于不能从正反两面看到某些社会现象的本质,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如追求名牌、明星崇拜等),易被不良社会风气熏染,在行为上出现偏差,如现在沉溺电脑游戏、赌博、拉帮结派、偷盗、抢劫、逃学等现象。在情绪上,青少年处于第二次发育高峰,激素在身体里异常活跃。他们的情绪十分不稳定,遇事容易冲动,在同师长、同伴产生矛盾时,常常不能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容易同师长争执,表现出叛逆行为。从各方面来看,青少年自我中心的思维既有积极的意义,又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说:“自我中心的唯我性思维最终要向人际平衡性思维转化,我们不但要引导青少年了解自己的需要,更要善于协调自身需要同他人需要之间的矛盾,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兼顾到他人需要的满足。”
男孩或女孩在青春期的早期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突然之间喜欢把自己给保护起来,不太愿意跟大家分享内心想法,以前可能什么都说,现在突然就不说了。因为不说,这个时候他也许需要自己消化自己的认知,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但又不能解释自己正在遇到的问题,他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或者是一些错误的认知,进而导致心理上的困惑。
比如,男孩常常会遇到手淫的问题,他不会告诉别人,但是他又不能解释手淫是不是一种病,于是他可能会到互联网上去搜索这个会不会使身体不健康,是不是不道德的,那么他心里就会产生压力。这对他来说是发展中自然会遇到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社会交往统一性的问题,还有一些跟父母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自我的变化,是在发展中遇到的正常的困扰,过了这个阶段就没有了。
他面临着超越、面临着要进行自我管理,一方面外部的环境期待他,期待他变得更好、更优秀,他也愿意接受,并且能够回应外部环境对他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他又无法约束自己,他的自立能力不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也不够。所以,在这一时期,我们对他的帮助就变得很重要。比如,有一个小孩,他跟他妈妈说,你能不能管一下我,但是妈妈管他的时候,他又不让管,进而发生冲突,此时他心里是矛盾的,他想要实现的目标大过他实际的能力,这个时候就需要外力给他一些帮助。
但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给他的支持可能是不够的,也缺乏恰当的方法。比如,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或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的环境更加紧迫了。就好像我们换了一个单位,在这个单位里工作比原来更累了,我们就被打乱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去适应,要赶快找到比过去更加有效率的方法。这个方法谁帮孩子去找?还要他自己去找。但家长可以去协助他,指导他做一些学习方法方面的训练,这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