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案例点评

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话题,这是一例青少年心理辅导的案例。它不是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指一个个体的问题是由于家庭的动力、家庭的不良行为而导致的,所以要对家庭的整个动力做出改变,然后使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发生改变。

家庭治疗的策略跟个体辅导的策略不一样。家庭治疗是从整个群体家庭的动力去改善,最终使成员的症状消失、问题消失。刚才的案例却是通过把来访者小A当成一个个体,跟我们面对一个成人一样。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咨询方法、咨询技术,我和小男孩建立了咨询关系。

这里面既建立了咨询关系,也运用了心理咨询的技术,那么他是一个个体心理辅导的案例,是青少年心理辅导的案例,而不是家庭治疗,这一点要分清楚。现在有的妈妈说孩子有问题,然后孩子就来了,孩子来了以后需要同时辅导妈妈。辅导妈妈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让妈妈发生改变。妈妈是家庭关系的主导者,孩子是被主导者,妈妈改变了,会促进妈妈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的改善,进而使小孩发生变化。这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用的家庭教育的策略,跟前一种家庭治疗有点像,但是由于很多咨询师不具备系统性的家庭治疗的知识,因而家庭治疗比较少,大部分人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就成了家庭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式的家庭治疗。

第一种策略就是有资深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往往用“家庭治疗”。第二种策略是用“家庭教育”,大多数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策略。因为前面我在讲的时候,我们说青少年心理工作,针对的主体是青少年。这既不是家庭教育,也不是家庭治疗,那么它是怎么分出来的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青少年来咨询,无论是妈妈带来的还是自己来的,是教师送来的还是被强迫来的,我们都要做好青少年心理辅导。怎么样避免做成家庭教育、做成家庭治疗,分水岭在哪里?

孩子是主体,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是来求助的,我们是来帮助他的,不是来帮助他妈妈的。

一般的孩子来了以后往往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意思来,像这个个案中的孩子,他把咨询师当成另外一派,除了他之外的世界都是另外一派,他自己是独立一派。所以首先,咨询师要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和他去探讨。探讨什么?探讨我们成人世界里探讨的东西,那么实际上就是把他当成了一个独立的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点。

这里就要注意到,你要做的是青少年辅导,不要做着做着就做到家庭治疗那里去了,如果有一个这样的青少年来找你寻求帮助,而你去做家庭治疗或家庭教育,你就成了他妈妈的“帮凶”,当他妈妈问你,我小孩表现怎么样?你跟她说你小孩还可以的,你放心,可以改变,这就完蛋了。你就变成是帮助他妈妈来辅导他了,他会认为你是他妈妈请来的一个帮手。不是的!你要避免变成“帮凶”,还要避免进入内疚教育。

有些咨询师对青少年进行辅导时,很容易进入内疚教育中。孩子哭了、惭愧了,这个时候咨询师如果不把这个青少年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咨询师就会顺势去劝、去升华。咨询师会说,你看你妈妈还不错吧,你生在这么幸福的家庭。这些话的背后是什么?咨询师又把孩子当成了什么?把他当成了妈妈的孩子,觉得他不属于他自己,他还是属于妈妈的。咨询师会借这个机会去让孩子产生更深的内疚,然后通过内疚让孩子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但还是没有尊重他这个个体。

第一避免成为帮凶,第二避免内疚教育,第三避免粗暴认知,不要胡乱地给孩子一些压迫性的或者是认知性的方向,让他发生认知改变。因为青少年是人格没有健全的人,实际上他们很容易被我们植入一些观念和思想。有一些教师到学校里去讲课的时候,拍着胸脯,让那些小孩都哭得不得了,哭了以后给妈妈道歉,然后还要“孝敬妈妈”,给妈妈洗脚。

那就是内疚教育、粗暴认知。所以咨询师在工作中要避免这三种错误的方法。而想要避免这三种问题,就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上——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是你的客户,是你的服务对象,是你的咨询对象。这样逻辑就明确了,这是一个青少年心理辅导的案例,而不是我们传统的家庭治疗,也不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家庭教育。

如何去区分?就是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就是为他服务。无论他是不是自己付费,无论他是妈妈叫过来的还是怎样的,是他需要帮助了,我们来帮助他,而不是帮助他的妈妈进而帮助他,也不是帮助了他之后间接地去帮助他的家庭,而只是帮助他。如果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三个避免。第一,避免掉进“帮凶”的角色。第二,避免掉进内疚教育的教育者的角色。第三,避免掉进粗暴认知疗法的咨询师的角色。避免了三个“掉进去”,就可以保住他是当事人的基础,你跟他是平等的咨询关系。

如果你跟他是平等的咨询关系,那么他就是你真正的一个个案,是一位来访者。在这里,不存在法律上的他是不是独立的个体,也不存在道德上的他是不是独立的个体,他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就是你的来访者。这个恰恰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青少年心理辅导要走出一条不受家庭治疗影响的,也不受家庭教育影响的路,而是青少年个体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跟家庭的界限是分明的,如果咨询师跟家庭的关系太近,如在家长的意志下工作,而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工作,那么咨询师就变成了帮凶。

从这个个案来讲,是来访者的妈妈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掌控,产生了焦虑。这种焦虑是源于她不能直面问题,没有能力直面问题而选择了逃避。请注意,我说的是广义的逃避,当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在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在教育中、在工作中、在关系相处中,还是在事件的处理中,当我们面对不了时,我们往往会选择逃避。逃避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否定,比如把它转换成另外一面,只要自己不去面对,或者只要是能够达到我不再因为这件事情而产生更多的焦虑的目的。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父母面对正在长大中的孩子,与自己内心里理想自我未能实现而产生的冲突。这样的一个事件化解不了就“嫁祸”于他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就变成父母要去进行理想自我实现的一个工具,可是父母为什么要逃避呢?因为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没有本事打开,他们也没有办法陪伴孩子,也没办法倾听。这就是事情本身,但他们做不到。

因为父母的内心没有实现理想自我,没有实现这种内在需要的能力,他们无法去化解,所以不得不把它安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他们看着自己的孩子痛苦,但无能为力。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选择了逃避,这是缓解焦虑的一种行为,他们缓解焦虑的行为不是朝着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向去的,而是病态地实现自己的私利。

良性的行为,应该是像咨询师一样,在咨询室里和孩子对话。“孩子,我看你那么痛苦,你跟我说,是不是真的觉得妈妈对你不好?”这是因为妈妈在跟孩子交流时带着太多自己化解不掉的东西吗?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要用家庭教育的策略去让他的妈妈改变,因为我们做的是青少年心理辅导,我们不管其他的,就辅导这个少年。实际上咨询师要做的是像面对成人一样的咨询,也就是扮演了他在现实世界里面温暖的客体。给他温暖、给他爱,就足够了。前提是要体现完全的尊重,以及平等的对待,用你的接纳和真诚让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整个案例用的最主要的技术就是真诚。那么真诚技术是怎么用的?

显然我们都知道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技术就是真诚温暖、倾听技术、重复技术、积极反应。那么这个真诚怎么是一个技术?真诚就好了,真诚里包含真实。你会发现我在咨询过程中的一个策略,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试图让这个男孩回到真实的心理体验中来。你想你做成人咨询的时候,来访者说起自己悲惨的事情,好像讲别人的故事一样,那你是不是也得想办法让他进入情境、进入真实的体验?这便是第一个问题,你允许他真实吗?这个是很重要的,为什么他在妈妈面前不真实?因为妈妈不允许,妈妈的不允许,不光是态度上的不允许,妈妈的能力也是不允许的,因为他一真实妈妈就受不了,妈妈不愿意面对是妈妈的态度问题。就好像我们跟一个人说说真心话,因为他承受不了真心话,所以不能告诉他,你一告诉他他就崩溃了。这个孩子就是处于这种情境,不能告诉妈妈自己怎样才是真实的。

所以,实际上是妈妈的心理资本不够,我们成人的心理资本不够,而让我们的孩子替我们“背黑锅”。假如说你是一个开明的妈妈、心理健康的妈妈、通透的妈妈、没有焦虑的妈妈,你的孩子怎么会不真实呢?你可以问问自己,你允许他真实吗?你有真实的条件吗?咨询师有,如果他已经掌握了真诚这个技术,他一定是有能力允许真实的。允许真实是什么?像一个能够允许真实的咨询师,他听到什么都可以让它们坦然地从内心经过。

我们在做咨询师的训练考察时,我们要问学员一个问题,如果你遇到一个打自己爸爸的来访者,刚打完就急匆匆地来辅导。你现在告诉我,你心里对这个来访者有什么看法?咨询师你要是说这种人渣,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就揍死他,好了,你不用做咨询了,你变成什么了?你变成人家的爸爸。你变成道德审判官了,心理咨询师不是道德审判官,而是一个倾听者、陪伴者,是一个与灵魂对话的舞者。

你自己不具备允许真实发生的条件,你就没掌握真诚技术。所以,真诚是人格技术。真诚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真诚包括真实,真实的第一步是允不允许,有没有能力允许。

如果咨询师具备真诚,掌握了真诚技术,那他第一步就成功了。如果他不允许真实,男孩一说真实的东西出来,尝试着表现一下,就已经被咨询师完全给教育回去了。在咨询中、在倾听中、在对话中,只要超过三次没有得到真诚的回应,这一次咨询就注定失败了。来访者内心对咨询师就再也不可能信任了。我们通常把这种表现叫作阻抗。所谓阻抗,就是来访者已经对你盖了章了,知道你不是一个能接受他的人、能懂他的人。所以,我们要允许真实、期待真实。

期待真实,我们咨询师称作好奇心,不是猎奇心,而是你很想听听他的故事,是分担他的忧愁的一份期待、一份好奇心。所以,期待真实,允许真实;期待真实,发现真实。因为他在表达时,他还没有看到的情感,你帮他看到了。“我看你刚才说到妈妈也要出钱的时候,你好像手在抖了”,跟以前不一样,我们可以把它叫作描述技术,或是此时此地技术,但实际上这是什么?这是你发现了真实。

来访者就会明白,我怎么是这样的,我原来以为我好恨我妈妈,原来我还是很疼我妈妈的。允许真实、期待真实、发现真实,同时你又表达真实,这就是真诚的技术。至于真诚这个技术是怎么用的,我来把它详细地解开。表达真实是什么?“我看到你这样说,而且在这里哭,我心里也痛。我觉得你作为一个孩子来说真的很了不起。如果你是我的孩子,我会觉得骄傲。”这时候已经不只是技术了,是你把当下的真心体验告诉他了。这是到后期,真诚的技术用到一定的时候,这个男孩会被一下子共情到了。

我们就尝试性地把真诚技术是怎么发生的、怎么起作用的说清楚了。当你表达真诚时以及真实地回应、互动时,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时候会发生奇迹,就像这个孩子所有的症状都不见了。我们以前说他不讲理、不说话、喜欢发脾气,这些都没有了,症状全消失了。

为什么呢?我们要先知道症状是什么东西。我们前面有讲到,症状是文化动力的产物。症状是掩饰真实、代替真实,临时应对外部压力的一种策略,它是个体的策略。你允许他真实了,你发现他真实了,你帮他表达了真实,你回应了他的真实,你现在完全地完成了真诚这个技术,他享受到和你之间的这个技术带来的这种体验,他完全成了一个真实的孩子。他可以哭,他可以委屈地、放声地哭。这就是真诚的力量!所以,真诚是不简单的。那么妈妈可不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妈妈做到了,哪里需要请咨询师?这个案例里我用了真诚技术,成功地完成了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而这个孩子的内心是如何改变的呢?

真诚技术怎么发生作用的?它和成人的咨询是一样的。首先,有一个切入点,打破他原来的那种防御模式,用一个颠覆性的思维,然后建立咨询关系。其实我不经意之间已经表明了,我不是你妈妈派来的,我就是一个咨询师,你妈妈给我付钱的,我跟她根本不是亲戚,你也不用叫我叔叔或阿姨,我是咨询师,我是收钱的,很现实的。这就是把关系给摆好了,既然收钱那就聊,不然多可惜。孩子也是这样算账的,所以关系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然后进行表达澄清。澄清什么?我们不是做家庭教育,不是帮助他澄清妈妈是爱他的,而是要帮助他澄清心里的体验,澄清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澄清他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他宣泄、他哭泣、他表达,最后让他重新去认识自己和妈妈发生的事,重新认识自己的体验。

最后一一地转换确立价值,跟成人咨询是一样的。所以,掌握了这些技术,去做孩子的工作是比做成人工作还要容易的。成人的面具底下已经积了很多灰了,而孩子是正在建设中的,所以工作相对更容易一点。 upO/R1lPYDwPG46B7Vvc981jo+lIPCz7haa7KSvBarKX9e3XWlJfp8vVEYMIfDk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