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外部的文化动力因素关联法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青少年亚文化因轰轰烈烈的青年文化运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西方社会的无赖青年、光头仔、摩登派、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粗野男孩等诸多的亚文化更多是以反叛的形式呈现于社会,所以,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亚文化”形式之下的犯罪、暴力、颓废,甚至是反社会等负面的、消极的社会影响。当代中国对诸如流行歌曲、无厘头、大话文艺、漫画迷、网络文化、粉丝文化等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由于受到西方早期亚文化理论的影响,也存在负面研究多于正面分析的倾向。这种研究倾向是将亚文化置于主流社会的价值判断视野下进行的,主要关注其社会影响。但是青少年亚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青少年群体自发创造和传播的文化形式,其仅仅是青少年群体心理表达的一种文本而已,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它是青年人自我表现的场所”。所以,透过青少年亚文化的文本解读和引导青少年,应该是一种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纵观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不难发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青少年亚文化中的“极端”与“反叛”的表现也只有在西方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过了10年左右的历程,在更多时期里,青少年是以丰富的、独特的、多元的、新颖的、温和的文化生活方式呈现于世人。青少年借助诸多的亚文化形式,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被社会认可的、独特而积极的文化,如从嬉皮士到雅皮士、从美国黑人“嘻哈文化”(Hip-Hop)到当代街舞等。青少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虽然有时代价惨重,但追求生命意义的心理目标,在整体上、宏观上,使青少年亚文化逐渐走向成熟。反叛不是青少年亚文化的目的,只是其中的某些部分发展得不协调和扭曲。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虽然也曾有在街头身穿喇叭裤、手提录音机的“时髦青年”,也有留着长发、听着邓丽君歌曲的“另类人士”。然而,多年过去了,青少年亚文化的背后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文化生活,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尝试,更是对自己未来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体验的探索。许多曾经的“亚文化”形式或内容逐渐被社会主流所接受,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成分。比如,当年流行的粤语歌曲中,许多已经成为当代的励志歌曲,成为人们抒发积极向上情怀的有效形式。

青少年在其涉世未深、急于了解社会和自我时,用自己的方式去重新建构一种自己能够感觉到的、存在于内心的价值体系与精神世界,进而体验和建构自己能够有效适应的文化生活。尽管有些青少年亚文化表现得比较极端和消极,但是诸多的青少年亚文化的文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年轻人的积极行动。

当代社会,青少年亚文化虽然层出不穷,但其中的主要意义是作为一代人、一个特定的年龄群体,用他们的方式对文化的变迁与引发的精神震撼的回应。美国人类学家、著名的文化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她的《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指出:“20世纪末,我们将走向融为一体的世界性文化的洪流之中,并且真正使做一个完全清醒的世界公民的梦想成为现实,而这正是人类现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赫然醒目的特征。”“不论已经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如果在这一变化的同时未能创造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我就不相信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了解所有外来文化和原始文化,了解这些文化的成员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全部贡献。”

心理学家勒温将青少年称为“边缘人”,指出其特点是缺乏安定感、容易神经过敏和处于紧张状态,他们常常靠自己的文化来对抗成人的主流文化,以取得某种安定感。实质上,所谓的对抗就如同心理学意义上的青少年要与父母进行情感分离一样,是一种成长的过程,分离是为了从更深的意义上与父母保持更为持久的情感关系,没有分离就没有成长。反抗只是一种“空”的境地,远离价值判断,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避开价值判断的空间进行的对话和表达,并独立地体验世界的意义。

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策略,是要从文化心理上发现其原因,这也是诊断和治疗的策略性。理解青少年的亚文化,才能看到症状背后的影响因素和内心需要。研究不良行为转变成疾病的原因,可以尝试使用外部的文化动力因素关联法。文化动力就是外部的观念、外部的行为、外部的氛围以及控制行为的因素。

用一个外部的文化动力因素分析法或者叫关联法,寻找病因、辅助诊断,从而找到方法解决痛点。这个方法仍然还是围绕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是以青少年为主体,而不是传统的家庭动力调整、家庭教育和治疗。 wEWlpkkiG7+r8zKdmq0dowyziHhEsMsq+w+ymcl22PD2ZIqQyui1kQrc9jFr6nK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