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探索中国特色理论体系

心理咨询在中国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快速发展,反而出现种种困境和问题,除了管理制度和个人资质的问题,我们更应该把这一现象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下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在很多研究者看来,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心理咨询在中国缺乏很好的生长土壤,虽已生根发芽,却难茁壮成长。发展瓶颈的背后缘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软环境的缺失,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民众的认可程度与接受程度都远远不够,整个社会未能形成一种有利于心理咨询发展的观念和氛围。

一般认为,美国是现代心理咨询的发源地,也是目前心理咨询发展最成熟的国家。美国的中产阶级一旦遇到诸如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首先便会想到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美国人普遍乐于接受心理咨询,他们把这种行为看得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和简单。有人曾经这样比喻,美国成功人士的臂膀是靠两个人搀扶的,一个是律师,另一个就是心理咨询师。据《中国新闻周刊》上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每50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30%的美国人定期做心理咨询,80%的人会不定期去做心理咨询,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认知行为方式使中国人很难认可并接受心理咨询,无论在咨询动机还是在咨询过程和结果上,中国人都表现出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特点。在咨询动机方面,西方人崇尚自我,重视精神生活的愉悦,他们乐于主动袒露自我、寻求快乐,而中国人对心理咨询缺乏准确的了解,甚至抱有偏见,往往认为只有心理和精神有疾病的人才会去咨询;还有很多人认为,心理问题是个人性格软弱或意志不足的表现。而且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中国人习惯于将自己的情绪内隐化,独立去化解各种情绪问题而非疏导出来。在咨询过程和结果方面,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更强调情感陪伴和倾诉,他们认为来访者应该为自己负责,咨询师尽量不对来访者的问题做具体的回答或直接的建议,中国人则属于问题解决导向型,他们更希望代表权威的咨询师能够现场给出明确答案,一步到位地解决问题,如若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中国人便会认定心理咨询是无效的。

由此可见,发源于欧美文化的现代心理咨询在这样的一种文化环境下多少有一些水土不服,而传统文化塑造下的中国人也往往不太在意心理方面的问题,习惯采取独自忍受和压抑的处理方式,久而久之心理包袱就会越积越大,最终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有学者就认为,心理问题躯体化正是一个带有中国文化烙印的临床现象。如果一直沿着问题取向的方式去研究、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会更强化国人的误解,使心理咨询更加步履维艰。

传统的研究在于发现问题,建构理论,而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又是怎样的呢?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内容,大致就是学会认知行为疗法、沙盘、正念等技术,再运用这些技术去做心理咨询和治疗,我觉得作为在社会上开展心理工作的人,尤其是解决青少年问题的工作者来说,一方面是适用性值得探讨,另一方面是方法、技术也远远不够。我们没有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这个空间还很大,是我们需要提高的,所以,应该鼓励心理工作者可以将工作做得再深入一点。思想要和当下的时代紧密联合,我们要思考国家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渴望什么样的人才,家长和教师更关注青少年怎样发展,从而指导我们制定出属于自己的、能够帮助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套咨询策略。

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咨询工作,还包含了科研、教育、人才培养等内容。我乐见接下来可以有更多围绕青少年工作的研究,如问卷调查需求及不平衡问题。 1zys1+c54mYerMukOyxdnsdMEkk+WdsE7L1RO49YshFTkDf+XB5aJEkUxuShOn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