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咨询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比如,有人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的论文作者所在地进行了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山东、山西较多,陕西、西藏、海南、江西较少,少数民族中小学心理咨询几乎是空白的。这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心理咨询发展速度较快,而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心理咨询发展则比较落后。
在全国各个大中城市中小学都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被纳入农村中小学校视野,引起了农村学校的关注。有些学校聘请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为学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对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使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常规教学之中;有的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解答心理问题。与此同时,很多教育管理部门为使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对学校进行了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可以说,这项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正轨。
近年来,人们出现心理障碍的概率较高。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性心理障碍以及神经症等。有资料表明,有明显心理障碍的中小学生占中小学生总数的20%。最近几年,全国22个城市的协作调查组对4~16岁城市儿童的调查显示,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2.19%。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占50%以上,存在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占30%以上,存在学习心理问题的学生占60%以上,存在青春期性心理困扰的学生更多,有些学生甚至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这表明,社会对心理咨询有很大的需求。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感到心理咨询,特别是学校心理咨询的现状与社会的需求相去甚远。近几年来,某市的一位心理咨询工作者接待了本地的心理求询者来访约500人次;接待来电约2000人次,邮件约5000封,覆盖全国各地。不少求询者提供这样的信息:他们对心理求询的需要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有的求询者的来访要排到下一个工作日,有的求询者的邮件不能得到及时的回复,有的求询者的来电因为心理咨询专线占线不能及时通话。
就学校心理咨询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不少外地来信、来电、来访的求询者就是因为本校和本地没有心理咨询机构,才不得不远道而来求询。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人员缺乏,不能满足需要。这也从侧面表明,心理咨询有广阔的社会需要,我们目前的心理咨询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第一是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性问题。
目前,我国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不少来自其他专业。一些医疗机构的心理咨询人员来自医学专业,一些学校心理咨询人员来自德育或管理专业,相当一部分人员没有接受过心理学的专业培训。
第二是心理咨询操作的专业性问题。
一种是心理咨询德育化倾向。学校心理咨询固然与学校德育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心理问题不是思想问题,心理咨询不同于道德说教。心理咨询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有自己系统的理论、科学的方法、专门的技术。许多心理问题是不能用思想教育的方法来解决的。
在我们的心理咨询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高一女生听了同学讲的鬼怪故事而发病,说她“看到”了鬼,哭闹中教师把她搂在怀中才保持安宁。经过咨询会话,她诉说了面对进入高中后成绩的下滑,自己感到难以承受的压力。可见,她的“见鬼”是在潜意识里运用退行作用这种心理防卫机制的表现。当运用认知领悟疗法,化解了心理重压之后,女孩的症状逐渐消失了。可是,在此之前,有关人员却对她进行大量的并不对症的、关于破除迷信等的思想说教。有学生来信说每到考试的时候总要上厕所,以致不能坚持考试,这也不是思想教育可以奏效的。至于各种人格障碍及神经症,更不是靠思想教育能够解决的。但是,在目前的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中,这些问题常常被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对待。
另一种是心理咨询医学化倾向。关于心理咨询的很多研究表明,必要的时候心理治疗需要药物治疗的配合,但在心理治疗中不能盲目用药。诚如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所说:“对于各种心理障碍,能不用药物的尽量不用,药物治疗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障碍。”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治疗是一切心理障碍的基本疗法。任何药物对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只能是在必要时起辅助性的作用。试图依赖药物,对于心理障碍的彻底治疗是不利的。如果说心理咨询人员有什么灵丹妙药,那主要是语言,即专业化的语言沟通以及非语言的影响,这是心理咨询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有些心理咨询人员片面地、盲目地采取药物治疗,这会影响心理咨询的效果。在我们的心理咨询中常常有这样的案例,求询者已经看过几次心理门诊,吃过不少药物。他们说,医生进门就给你开药,并不和你交流,吃了很长时间的药也没有解决问题,今天这样和心理咨询师会话之后心病才得到医治。可见,专业性的差距,直接影响心理咨询效果。至于目前社会上某些所谓“心理咨询”,玩弄算命先生那一套,危害的程度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