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是我在社会实践中,根据当下民众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适合于大部分国人的心理教育形式。近年来,经数千名本会团体成员的实践和体验,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逐渐成熟,这一模式已在教育、司法、社区、企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从教育视角看,中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沿用教师主导、讲授为主、知识灌输的模式。这种模式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当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时,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调控能力成为核心生存能力,过去的那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生存能力培育的需求,新的教育模式有待开发。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早期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被治疗者的关系都是以治疗师为主控方,基本遵循医患模式,这使被治疗者处于按照治疗师的指令行动的被动角色。新精神分析特别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后,心理学开始强调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平等关系,甚至将来访者放在具有自我疗愈能力的主动方,而治疗师只不过是陪伴者。这种新型治疗关系适应了强调自主创新的新时代的需要,也更加符合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主体,都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个体的人的特性,这为新型团体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亚健康状态,情绪问题、压力问题和人际问题等正在一步步攻击着我们的头脑,摧毁着我们的身心。如果能对这些人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教育,将防止他们产生更多心理问题,使其自我人格更健康地成长,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传统教育的弊端、人本主义的兴起以及心理亚健康人群的增加都在呼吁着新型教育模式的产生,在此种背景下,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应运而生。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技术学原理与方法,实现团体教育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教育模式。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的概念界定可以从多角度进行,但是需要符合以下一些基本特质。
1.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是一种体验式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在团体导师的带领下,团体中的每位成员都可以在团体互动的过程中呈现、体验、转换、整合,以达到活在当下、重塑自我、在体验中达到心理教育和心理提升的目的。
2.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是一种在同一时间、不同人彼此互动的团体咨询模式。根据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而来的。在体验式团体中,团体中成员的社会互动是进行教育与咨询的最大优势。
在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中,制作团体技术是一个关键的部分。制作团体技术除了能为团体成员带来新鲜感,还能使制作者更清晰地了解团体技术的本质以及每一个环节设计的用意。当团体导师懂得制作技术的时候,就不再受团体技术本身的限制,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恰当地中断、改变、穿插和变换不同的技术。
团体技术的制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灵感阶段和针对性阶段。
1.灵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制作者头脑中会涌现很多关于技术设计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是比较盲目的,并没有一定的目标性,往往是一刹那灵感迸发的结果。
在这个阶段“发明”的技术,如果在团体中运用效果很好,那么说明多少掺杂了运气的成分,因为此时的技术往往不具备针对性,不是为了团体活动目标而服务的。
2.针对性阶段。在这个阶段,制作者除了有灵感,还要考虑技术制作的目标性、可操作性,以及制作技术的原则。
首先,考虑技术的针对性。团体技术的设计是围绕目标进行的。团体活动往往是有一个总目标的,但在实现团体总目标的过程中,还会细化出一些小目标。小目标是为总目标服务的,团体中的各个环节就是要达到这些小目标。所以在制作团体技术时,需要直接针对小目标来进行,进而间接达到团体的总目标。例如,这个环节的目标是热身,那么技术设计就围绕“如何能热身”来设计,因为热身以后可以更好地达到团体总目标。这就是团体技术设计的针对性。
其次,考虑技术与团体匹配度的问题。团体技术实质上就是为成员的互动提供途径。恰当使用团体技术,将能很好地把团体动力发挥出来,促进团体成员的成长。如果我们选择的技术在完成主要目标之外,还能有其他意外的收获,那么这个技术的选择就非常完美了。当然这种“美丽的遇见”并不是容易的,它需要专业的积累、灵活的技术运用以及技术制作前期全方位的考量。另外,一些团体技术适用于参与成员都互相熟悉的团体,一些技术就适用于参与成员彼此不太熟悉的团体。例如,在一个企业做团体心理教育,成员之间都是熟悉的,那么我们的团体技术设计,就要考虑“从热到冷”的需要。
再次,考虑导师的能力。如果一个团体技术很好,但是导师不具备这个操作能力,最终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比如,一个运动员要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技术难度。所以在设计技术及目标时,要考虑到导师的能力。
最后,考虑现实条件。比如说,现实中只准备有 3 个小时的课程,就不能设计一个需要 4 个小时的技术;一个房间只有 20 平方米,就不能设计一个需要 40 平方米房间的技术。这就是时间与空间形成的客观条件,这也给我们设计团体技术带来了一些限制。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较,传统教育的目标是重视受教育者的间接知识的获得,在内容上,过分强调知识;在方法上,过分强调灌输、讲授;在对学生的认知上,是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来源。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的目标是把受教育者看作教育的创造者而不是接受者。在内容上,有间接经验的传授,但更多的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体验、感悟、分享、交流、整合。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可以使参与成员在体验式活动中,不仅通过语言、思维等方式让成员进行学习领悟,还可通过音乐、绘画等方式表达领悟,符合整合左右脑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态度。中国人的集体意识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的重要特征。中国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正是符合我们中国文化的集体性、合作性、整体性的一种心理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导师之间、成员自身的心理空间都会产生联结。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最根本的特点是体验和团体动力。它具有以下特殊意义。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主要是以受教育者能动参与活动过程,且在活动过程中完成自我启迪、自我教育为主要方式。心理导师在这期间只是发挥引导、陪伴、组织活动的作用。因此,在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也体现了对受教育者个体的尊重。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活动,弱化知识概念的讲解灌输,强化身临其境的活动体验。受教育者不是先学知识概念,而是先打开心扉和自己的情绪,在感受活动过程中领悟其中的人生意蕴,得出有利于指导自己人生的理性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自然、生动、深入内心。
人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人际互动也是促使个体成长的方向之一。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注重团体动力的作用,通过人际互动来使个体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人格力量,完成自我成长。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有助于实现心理教育最大化。这个最大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受教育人群的最大化和教育效率的最大化。
1.受教育人群的最大化。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与小组心理咨询相比,参与心理教育的人数较多,既可以是 30 人,也可以是50 人,甚至几百人,这是团体教育的优势之一。
2.教育效率的最大化。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不仅能在意识层面开放个体心灵,有时还可以深入个体潜意识工作,有利于化解个体多年积淀的心理问题,进而释放个体的潜能。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成员更加独立自主、协调地生活,促使个体提升自身的能量,从而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就要求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的内容要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让个体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知识的迁移并不容易做到,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则通过自身的独特优势(导师、团体动力、技术)来引领成员进行思想的整合,进而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改变。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的服务人群广泛,可以应用到教育群体、企业群体、社区居民、医务群体等大型团体中。这里以教育群体和企业群体为例展开阐述。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主导、讲授为主、知识灌输的模式,受教育者是被动的、机械的记录者和效仿者。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以其特有的动力模式和体验式技术相结合,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育过程渐进性深入,从感知到领悟,从情绪到理智,有助于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满足企业心理需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企业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目标群体,员工在执行群体目标过程中,如果其心理需求与群体目标相冲突,就会影响到自身情绪进而导致职业倦怠。一个员工出现这种问题,可能不会对企业造成多大影响,但如果将近一半的员工都有这种情况,不仅企业的工作效率会显著下降,企业的凝聚力与企业文化还会受到冲击,这对企业的损害是巨大的。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从团体发力,通过团体动力下的心理学技术将个体带到具体化的场景中去体会,进而缓解员工的焦虑情绪与矛盾心理。一旦员工的心态调节好,职业倦怠情况就会有所减少,工作效率也会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