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家长会 4
我的6个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学科。如果把儿童比作大理石,要想把这块大理石雕塑成形,则需要 6 位艺术家: 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因素。从这 6 位艺术家排列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是被放在首位的,这也就反映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家庭教育现状

每个人的生活模式、处世方法和观念与家庭文化、教育都是分不开的。人的一生基本上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即原生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当家”的家,即核心家庭。

原生家庭是个体学习情感经验的最初场所。人们在未成年之前,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认知发展也不完善。由于生存的本能,孩子会主动适应周围的环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与认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无意识地带到了自己成年后的生活中,并且自己还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不去深入地发掘,大多数人尚不能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哪些好的影响和不良的影响。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甚至谈恋爱时,人们也会由于原生家庭的缘故不自觉地爱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

目前,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把成绩当作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德育与素质教育被严重忽视,造成如今很多学生亲情意识淡薄,对人对事冷漠无情。

吉林省通化市教科研的李文晶讲师调查了通化市 15 所学校的教师、家长、学生,结果发现当前家庭教育内容缺乏正确的理想前途教育、适当的青春期教育和生命及价值观教育。

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 对于每个孩子性格的形成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前,许多家长的个人喜好和对孩子未来的期盼,导致一些女孩越来越“泼辣”,没有了阴柔之美;相反,许多男孩在家中受到百般呵护,变得文弱、娇气。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也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现状。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早已告诫中国的父母:“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

另外,家长的“知”“行”分离现象非常严重。虽然现在家长受教育程度已比过去明显提高,家庭教育观念也在不断进步。但是,一些家长由于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束缚了自身教育思想的进步。尽管许多父母都意识到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但这目前还停留于理论上,在实际行动中并没有表现出来,德育还是排在智育之后。这也体现了家长“知”“行”分离现象严重。

二、系统家庭理论

鲍文是系统家庭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的系统家庭理论对现在家庭有很大的影响。此理论有两个最主要假设:其一,家庭成员间过度的情感联系和家庭功能失调有着直接的联系,自我分化是家庭成员必要的成长目标;其二,在一代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趋向于传给下一代,即多代传承。 下面几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构成了鲍文系统家庭理论的基础。

(一)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的概念是鲍文系统家庭理论的核心概念。鲍文认为每个个体对压力的敏感程度不同,且面对压力时的调节水平也不同,这使得大家有不同的内在分化程度。内在分化是指个体有能力将情感与理智区分开来。未分化的个体几乎不能将理智从情感中分离出来,他们的智力被情感所淹没,以致他们几乎没有能力客观地进行思考。分化程度高的个体能够平衡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即他们既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和自发性的行为,同时也能够自我克制并且客观地看待事物。

孩子生活在不同分化水平的家庭中,其心理成长是不同的。分化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孩子的“自我”不是迫于为了得到接受或赞许这种情感压力,而按照家人的信念、价值观等行事,与此相反,孩子的信念、价值观和信心是来自自己的理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能够作为家庭的一部分正常成长,但可以和家庭达到正常的心理上的分离。在低分化的家庭中,由于情感或紧密性的压力强度过高,孩子在成长中无法为自己的需求进行思考、感觉、行动。孩子的功能仅仅是对他人做出反应,他们会更多地做出情感反应而缺乏理智的思考。

个体的分化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与家庭的情感分离程度所决定的。这种分化水平一般在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就已经定型,通常可以持续一生,除非有不寻常的生活事件或者有目的地努力(如进行心理咨询)才可能改变。

(二)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是鲍文提出的,三角关系的观点在家庭治疗界是比较有影响的概念。我们知道,在人际系统中最直接的关系是两人的关系,但是两人的系统是不稳定的。当系统中存在焦虑时,第三人的参与能减少两人之间的焦虑以维持稳定。因此,三角关系是情感系统的基本分子,也是最小的、最稳定的关系单位。

家庭的分化程度越低,三角关系对于维持情感的平衡就越为重要。如果焦虑很低,即使在分化水平很低的家庭中,三角关系中的 3 个人也可以作为 3 个独立的个体执行其情感功能。但当应激出现时,焦虑增加,三角关系很容易就会被激活。而在分化很好的家庭中,即使在压力很高的情况下,人们仍可以维持情感的分离,此时系统的平衡不依赖于三角关系。

(三)多代传承

除了三角关系,多代传承也是影响家庭成员情感过程的因素之一。多代传承的假设是指今天所观察到的家庭关系类型和四五百年前的家族关系类型基本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回溯到这个家庭的更远的祖先。也就是说,在家族上一代中表现出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有可能会传递给下一代。

根据多代传承的理论,如果家庭中的孩子出现问题,那么问题不应该只归因于孩子,同样父母也不应该单单成为受指责的人,问题是多代传承的结果,在这个传承中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参与者和反应者。 这一点对系统家庭治疗是极为重要的,治疗师不是要发现谁是问题的罪魁祸首,而是要发现家庭中反复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以及重复出现的是哪些特征性的关系,以便从这些关系入手而展开治疗。

三、课程目标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孩子的生活的影响长久而深远,甚至会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因此,使家长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从而以一种更为适当的生活方式来促进孩子的成长,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我的 6个家”这个主题,通过澄清个体的 6 个家,来引导成员思考自己从家庭中继承了哪些人格特征、心理品质等,成员逐步了解自己的一些行为方式及观念的来源,以达到重新认知自己、进行自我改善的目的。

四、课堂实录

谢老师:谢谢朋友们今天来参加这场活动。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是幼儿园家长会,对吧?幼儿园有什么特点?

(家长们无回应……)

做暖场游戏。

既然大家都这么凝重,幼儿园的特点还是要表现出来,现在有请我的大朋友带领大家一起做一个游戏。

带领者:现在请所有的家长、老师站起来。放下你们的包包。我说“大朋友”,你们说“到”。大朋友们在哪里?

家长们:到。

带领者:非常棒啊。拍拍你们大腿,非常棒,拍拍你们的大手,接下来我说、你们做,好不好?拍大腿两下手两下,大腿两下手两下。然后大家变成一棵葡萄树,很简单,举手代表的就是葡萄树,左手向右拐,手掌向下,手背撑着右胳膊肘外侧,右手做举手状,类似于小学生在课堂上举手。我说“大腿两下手两下”,你们要做动作,我说“葡萄树”,你们也随着做动作。好,我们现在演示一下,我说,大腿两下手两下(家长们做动作)。

家长们:葡萄树(带动作)。

带领者:好的,“刚发芽”这个动作和“葡萄树”是一样的。还有,“重重的壳”,就是捶胸脯两下。“往上爬”,就是双手做攀爬状。好,我们现在做一下,记不住动作的,可以跟我一起。大腿两下手两下,刚发芽;大腿两下手两下,重重的壳;大腿两下手两下,往上爬。

(随后大家又重复了两次这个游戏……)

带领者:请各位坐下,舞台再次交给我们谢老师,掌声有请。

谢老师:我先问家长们,刚才这个活动好不好做?

家长们:好做。

谢老师:幼儿园的教师们回答好不好做?

老师们:好做。

谢老师:但是有一件事情不那么好做,知道吗?在幼儿园什么事不那么好做?小朋友不听话这件事很难办,还有没有?

老师 1:家长工作不好做。

明确教学目标和课堂要求。

谢老师:家长工作不好做,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就是要来学习,怎么来学习?就是观察、思考、体验,大家明白吗?所以希望大家静下心来,现在大家手机关机了吗?

家长们:关了。

调查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原因。

谢老师:谢谢你们,非常棒,我觉得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是最好的,不管到哪个地方,都是守规矩,认真听,很投入。我从高中到初中到小学到幼儿园,我发现最好的教师是幼儿园教师。刚才听到有些家长对教师有意见,但真的不好搞的是谁啊?家长,最不好搞的是家长!现在有一个问题,想知道大家怎么想,为什么送孩子上幼儿园?

家长 1:我觉得他一个人在家里面太孤单了,想让他进入集体生活。

谢老师:让孩子过集体生活,谢谢你,还有吗?

家长 2:就是让我的宝宝能够培养好的行为习惯。

谢老师:给宝宝培养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 3:让自己的孩子能接触到更多的朋友。

谢老师: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结识更多的朋友,你自己带他其实也可以接触、结识朋友的。

家长 3:主要是同龄的朋友。

谢老师:因为我们现在住的房子都是独栋的,是吧?所以要在家里面结识同龄人就比较难,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朋友,所以送来幼儿园。

家长 4:学习家长不会的那些。

谢老师:学习家长不会的那些知识,那就是家长有很多东西不会,是吗?

家长 4:是的。

谢老师:比如说,哪些不会?

家长 4:就比如说,让他怎么接受这个社会,怎么体验跟每一个孩子玩。

谢老师:怎么体验这个社会,怎么跟其他人玩,是吧?很好,谢谢。

家长 5: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文化知识。

谢老师: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不上幼儿园不可以学习吗?

家长 5:因为在学校里面他学的东西和在家里面学的东西根本不一样。

谢老师:幼儿园跟家里学的东西不一样,谢谢你,请坐。

内外圈技术:相互认识。

现在在场的家长,有没有认识现场的家长的?(家长摇头)没有是吗?那请大家起立,我们围成一个圈,手拉手。伸出你的右手,然后和你右边的朋友握一下,问问他/她叫什么名字。再伸出你的左手,伸出来了,请拍拍你左手边的朋友,问他,你今天快乐吗?

(家长们按着要求做……)

好了,现在从这位家长开始,1、2、1、2、1、2 地报数,进行分组。

(家长们报数分组,最后以 1 收尾,请教师补充“2”的空位……)

现在请我们报 2 的家长往前跨一步,围成一个圈,大家手拉手,我们报 1 的外圈的家长也手牵手。内圈的家长向后转,面对外圈的家长。现在请外圈的家长往顺时针方向走动,我们内圈的家长不要笑,严肃一点,外圈的家长请看着内圈的家长,看哪个比较能对上你的眼,然后你就去问问他叫什么名字。

(外圈走动,内圈观察……)

停,现在我分配一个任务,请你们认识 3个人,记着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孩子在哪所幼儿园,上的什么班。现在开始问。

(家长们询问中……)

好,停,任务完成没有?(家长们摇头……)没有完成是吧?现在外圈的家长继续顺时针走动,你们自由地去问 3 位家长。问完的家长请回到你的位置上。

好,我现在来采访一下,你今天认识了哪些家长?

(家长 1 用手指了指 3 位家长,并示意这 3位家长他以前就认识。)

谢老师:以前认识的不算,你得重新认识你旁边的人。(谢老师走到另一个人的面前)你今天认识哪 3 位家长?

(家长 2 说出了 3 个名字,但回答得有些吃力。)

(随后谢老师又问了两位家长,他们的回答也不是很流畅。)

为加深家长之间的认识,进行“大风吹”技术。

谢老师:现在大家认识了,看来还得加深印象,为了加深彼此的认识,我们做一个活动——大风吹。我说“大风吹”,你们说“吹哪个”,我说“吹穿白鞋的家长”,那穿白鞋的家长就得站起来,抢占其他穿白鞋的家长的位置。我现在先去掉一个凳子,这样到最后的时候,就会有一位家长没有抢到凳子,没抢到位置的家长就要站在中间表演一个节目。

我们现在练习一下,我说“大风吹”。

家长们:吹哪个?

谢老师:吹穿着黑鞋的家长。

(穿黑鞋的家长抢占座位……)

谢老师:我们现在正式开始。大风吹。

家长们:吹哪个?

谢老师:吹披肩发的家长。

(披肩发的家长抢占座位,一人落单……)

谢老师:这位家长,表演什么?说一个笑话也可以,(家长表示不会),那你可以干吗?(家长不好意思,害羞地笑了),那你可以请哪位家长帮你?比如,你刚才认识的 3 位朋友们。(家长表示不怎么认识),那你自我介绍一下吧。

家长们:大家好,我叫杨×,是中(二)班的宝宝的家长。

谢老师:可以了吗?

家长们:可以。

谢老师:我们再来一次。大风吹。

家长们:吹哪个。

谢老师:吹男家长。

(一位男家长落单,做了个一句话的自我介绍。)

谢老师:可以了吗?

家长们:不可以。

谢老师:大家说怎么办?

家长们:唱歌。

男家长:请谢老师上台表演个节目,谢老师就是今天我认识的家长。

谢老师:你真聪明,不过谢老师也不太会表演,那么大家希望我干吗呢?我可以跟这位朋友一起。

家长们:唱一首歌。

谢老师:你说唱首什么歌?

家长们:唱《爸爸去哪儿》。

(男家长和谢老师说了几句歌词。)

谢老师:可以了吗?

家长们:可以了。

谢老师:大家都很包容,都很善良。刚才做活动时家长比较开心放松一点了。其实我们在幼儿园每天就是非常开心,我们今天在这里要学习怎样去做家长会。在平时的家长会当中,我们一般就是把家长喊过来,告诉他你怎么怎么,你孩子怎么怎么,这种互动家长也是比较喜欢的。家长比较喜欢教师告诉他,今天他们家孩子在幼儿园吃了多少,然后排便正常不正常,和其他的孩子有没有冲突,家长比较关注这个。我们教师每天基本上就是觉得这个小朋友又闹事了,那个小朋友又不乖了,其实小朋友不配合教师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始终处在这种焦虑当中,却没有试图采取有效的方式去改善这种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去解决一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和家长配合好,大家一起来做好陪伴孩子的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引出主题:我的6 个家。

(爸爸的家、妈妈的家、自己和爸爸妈妈的家、配偶爸爸的家、配偶妈妈的家、自己和配偶组成的家。)

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题叫作“我的 6 个家”。其实这个主题,是我刚才改的。为什么改?我在幼儿园待了两年,这两年给了我深刻的印象,给我留下了很多让我一辈子忘不掉的回忆,所以我觉得有很多问题需要在这儿和大家讨论。我希望今天的活动,能让我们在座的各位去感受、去体验我们真正的体验式家长会的魅力。

既然是体验式,我们就要投入,要认真地去体验,同时要用耳朵认真地去听。然后有感受了,我们要去分享。

情绪脸谱技术。

现在请各位家长看一下,我这里有 9 个脸谱,随后这 9 个脸谱图片会一个一个地呈现在大屏幕上,每个呈现 3 秒钟,请你们认真地看,用心地记住每一个脸谱呈现的表情,看好之后,觉得哪一个脸谱和你当下的心情比较匹配,你就记住那个脸谱的编号,如图 1 所示。

图 1 情绪脸谱

(脸谱一个一个地呈现,家长们观看中……)

现在我想问,你们感觉到哪个脸谱和自己当下的心情比较匹配?找到和你匹配的,请举手。

(大多数家长举手……)

看来多数人有匹配的情绪,我现在采访一下,请问这位家长,哪个情绪和你匹配?

家长分享。

家长 1:当下在这里听课学习的话,心情是1;想到孩子时的心情是 4 和 5。

谢老师:这位爸爸太厉害了,他说当下在这里听课的话,他心情是 1,想到他的孩子他的心情就是 4 和 5。那么,这位爸爸在这个“场”里面还是比较愉快的,因为你说了一个关键词——听课学习,这是一位爱学习的爸爸,我们为他鼓掌。

还有吗?我希望大家都来分享,你参与得越多,收获就会越多。我跟大家说,我就是这样,我跟韦老师学了两三年,但是我真正有感受的是这一次,因为这一次我参与了,以前都是游离状态,与我无关,大家明白吗?所以有哪位家长主动参与一下。

家长 2:我参加这个体验式家长会,心情就是 1。其实我不怎么担心孩子,因为我上班都可以见到孩子,所以孩子的情况我都比较清楚。

谢老师:所以你不担心。

家长 2:不担心的话就 9 吧。

谢老师:他很有信心,你为什么有这么好的信心,一会儿交流一下。还有哪位家长再来分享一下?哪位女士来?

家长 3:我的话,教育方面比较欠缺,我两个孩子比较调皮,平时我对他们就像 1 和 5 一样的,高兴了就微笑,不高兴了就想骂人。

谢老师:这位妈妈说的,看到孩子时高兴,因为他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很爱孩子,但是有的时候会像 4 和 5,对孩子生气,是不是我们所有家长都有这种感觉?

家长们:是。

谢老师:好的,各位家长,谢谢你们,很好。其实总体来讲,我们当下的感觉是开心的,但是我们有一些事情不懂,不懂怎么办?学习!我们先来学习“我的 6 个家”,我们要弄懂,我的 6 个家是哪 6 个。

内外圈技术。(分步讨论6个家。)

现在再一次请大家起立。有请我们报 2 的家长向前一步,围成一个圆圈,报 1 的家长不动,并把身后的凳子移到你面前的家长的后面。好,请我们内圈的家长面朝外,坐在凳子上,我们外圈的家长现在走起来,我没喊停,就继续往前走,边走边观察内圈的家长。内圈的家长不要给内圈的家长做脸色,不要抛媚眼。外圈的人看里圈的家长,你想跟谁聊聊,就去拉一下他的手,如果不想走了,就坐在他的面前,其余的人可以继续寻找那个可以交流的人,找到之后坐在他的面前。

坐好了之后,我们讨论一下话题,做一些交流和沟通。现在与和你面对面那一位家长握个手,介绍一下你自己。

(家长们相互介绍……)

问题 1:讨论你和爸爸妈妈的家。

好,请外圈的家长起立,向右移 3 个位置,给对面的家长讲你和你爸爸妈妈的家,你没结婚之前的那个家,有哪些人,有哪些性格,你在那里有什么感受,开始。

(外圈的家长们分享原生家庭……)

我们刚才说的是外圈的家长给内圈的家长讲,现在内圈的家长再给外圈的家长讲你和你爸爸妈妈的家。

(内圈的家长们分享原生家庭……)

好,停,哪位家长愿意分享一下你自己刚才讲的,或者你听到的,你觉得可以和大家来分享一下的?

分享 1:我觉得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我和我老公就是这样的。我们个性都比较好强,比如说,两个人吵架,我都会稍微克制一点,因为我觉得不要影响孩子,但是我老公脾气就比较大,他不会有所顾忌。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子,比较懂事,有时候会帮我说话,老公就会很生气,觉得孩子不爱他。

谢老师:挺好的,这位家长是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她说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我觉得这位妈妈很厉害。但是有一点你今天没有做好,我的问题不是叫你讲你现在的家,而是要你讲你和爸爸妈妈的家。

分享 2:我介绍对面这位爸爸的家吧,他家住在嘉陵区,现在他家是 4 个人,他和老婆还有两个宝宝,他叫××,这就是我知道的。

谢老师:谢谢,刚才介绍了她对面那位家长的基本信息,挺好的。还有更多进一步的信息吗?

(那位家长自己站起来分享……)

分享 3:我觉得我们小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我们小时候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爸爸妈妈都要努力挣钱,我们上幼儿园和小学都很自由,放学后都是自己回家,家庭作业也自己完成,因为爸爸妈妈没有过多的精力来辅导我们,觉得无忧无虑的。但是现在的孩子,家长太过溺爱,与他们比起来,我小时候还是很快乐的,想法也没有现在的孩子多,思想没有那么复杂。

谢老师:谢谢这位家长,刚才这位爸爸说,他和他爸爸妈妈那个家,他觉得是快乐的,为什么?因为没有人严格管理,那是不是也没有那么多宠爱?那时候我们要独立一些,可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还有谁分享一下?

分享 4:我小时候住在养父家里,我的养父没有结婚,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那个时候感觉吧,自己想有一对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对自己好的爸爸妈妈,就是心里想着有一个亲人还是比较好一些,所以我现在对自己的孩子,他所需要的我尽力给他,但是也让他学着独立,让他去学习一些东西。爱还是要爱,但是也不能溺爱,坚持让他学着独立还是好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因为我也是那样长大过来的。

谢老师:谢谢,因为你也是那样长大过来的,你奶奶把你带大,所以没有更多的母爱和父爱。

分享 4:有父爱,但因为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肯定有不同的想法。

谢老师:正是因为这样缺少母爱。

分享 4:相当于没有母爱,缺少父爱。

谢老师:所以你现在对你的孩子很好,你自己欠缺的东西要让你的孩子得到,也就是把自己曾经的遗憾在孩子那里去补偿。

分享 4:对。

问题 2:讨论你爸爸的家。

谢老师:好的,谢谢你,现在请外圈的家长起立,向右再转 3 个位置,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请你们互相告诉对方,你爸爸家的情况。刚才我们讲的你和爸爸妈妈的家,现在请你讲你爸爸的那个家,明白了吗?好,继续,讨论你爸爸的那个家。

(家长们讨论爸爸的家……)

谢老师:好,现在来请这位女士,讲一下你听到的。

分享 1:我对面这位女士,她说她爸爸有兄弟 4 个,她没见过她奶奶,她爷爷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现在就剩下她爸爸兄弟 4 个。

(谢老师询问对面的女士……)

谢老师:你爷爷脾气好吗?

分享 2:好。

谢老师:你爷爷和你奶奶关系好吗?

分享 2:我没见过我奶奶,我爸爸很小的时候,我奶奶就过世了。

谢老师:然后你爷爷的性格呢?脾气很好?

分享 2:对。

谢老师:你爷爷的 4 个儿子哪个像他?

分享 2:我觉得都不是很像他。

谢老师:谢谢。

(谢老师走到一位男家长面前,示意他分享一下。)

分享 2:我爸爸出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有6 个姐妹,家庭条件比较差,我爸爸排行老二,他在十多岁读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辍学了。在接近 40 岁的时候爸爸生病了,到现在 20 多年,他得的病叫帕金森,大脑萎缩,导致他的中枢神经不受控制,到现在他的生活一直不能自理,生活得也比较艰难。

问题 3:讨论你妈妈的家。

谢老师:谢谢你。现在我们外圈的家长再起立,再向右移 3 个位置。我们下一个讨论的问题是,请你和对面的家长聊一下,你妈妈的家,继续。

(家长们分享妈妈的家……)

谢老师:好,停。我请两位家长分享一下。哪位家长来?

分享 1:我对面这位是教师,她的孩子现在18 岁了,在读大学,她的老公很善良,她的家庭氛围特别好,这是我听到她家庭的情况。

谢老师:美好的故事,谢谢你。我们都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是非常美好的。

分享 2:我分享一下我对面这位家长的家庭。这位家长比较忙,他经常跑业务,孩子是妈妈带,家庭也比较和谐,没有了。

问题 4:讨论配偶爸爸的家。

谢老师:家庭和谐,妈妈带孩子,谢谢你的分享。我们后面还有一个问题,请外圈的家长起立,再向右移两个位置,请坐。我们再聊一下你配偶的爸爸的家,也就是你老公或是你老婆爸爸的家。

(家长们分享配偶爸爸的家……)

谢老师:好,停,其实我们讲起自己的家,讲起爸爸妈妈的家,特别是讲起配偶的家,有的时候有说不完的话。

问题 5:讨论配偶妈妈的家。

现在,请外圈的家长起立。再向右移两个位置。现在请你和你对面的家长讲一讲你老公或者你老婆妈妈的家,对,你老公或者你老婆他妈妈的那个家,继续。

(家长们分享配偶妈妈的家……)

问题 6:讨论你与配偶的家。

我们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请外圈的家长起立,再向右移两个位置,然后和你对面的家长讲一讲你和你的另一半组成的家庭。

(家长们分享与配偶的家……)

指明此活动的用意。

现在请内圈的家长把凳子移出去,我们变成一个圈,后面我没有让大家分享的,大家有没有疑问?可能会觉得谢老师在这儿开家长会,跟我谈这些干什么?通过讨论 6 个家,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我的用意?

家长们:家庭因素影响孩子的成长。

谢老师: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对,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我们今天的主题“我的 6 个家”,就是希望家长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澄清自己的原生家庭,更好地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行为方式的来源和我们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为什么我们看到一张图,看到一个脸谱,感受会不一样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一样,我们的体验不一样,我们经历的事情不一样,我们的原生家庭不一样。

书写我的 6 个家的特点。

我说清楚了吗?现在我们每一位家长手里有一张白纸,然后你选一种颜色的画笔。请把你的纸按照大屏幕上这样叠成 6 个格子,如表 2所示。

表 2 我的 6 个家

大家看看大屏幕上有爸爸的家、妈妈的家、自己和爸爸妈妈的家、配偶爸爸的家、配偶妈妈的家、自己和配偶的家。现在就在每一个框框里面简单描述这个家的成员、性格和与人相处的关系怎么样,请各位开始。

(家长们在写“我的 6 个家”……)

谢老师:可以写简单一点,本来可以写很多,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主要写家庭成员的个性、品性或者脾气,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待人,怎么待自己。

(家长们继续……)

撰写 200 字小短文。

谢老师:好,我看好多家长都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请你把这张纸翻过来,在背面写一篇小短文,题目是“我的 6 个家对我的影响”。小短文 200 字左右。

(家长们写小短文……)

谢老师:好,可能还有一些家长没完成,继续。你边写边听,有家长先完成了,我们先分享一下,没写完的继续,我们先请这位妈妈分享。

“我的 6 个家”分享。

分享 1:我简单说一下我爸爸妈妈和公公婆婆的家庭环境。我爸爸妈妈是农村人,比较节约,我有两个姐姐,我爸爸妈妈是可以为了儿女任劳任怨的。我公公婆婆他们却是相反的,平时比较爱打牌,可以说这一辈子就爱打牌,正事都不怎么做,所以在我潜意识中,会对他们的一些行为感到不满,包括以前给我们带孩子他们也不怎么管。我觉得这种做法对我的婚姻是有一定影响的,我接触公公婆婆时也会有一点情绪。我和我老公有一点文化差异,不是说我觉得高他一等,是他觉得和我条件不同,至少说有文化差异,然后家庭环境又不一样,所以他平时就想处处比我高一等,什么事都要比我做得好。其实在生活中我很抵触他这种情绪,包括有时候我多说了一句话他就会觉得我是针对他,总觉得女人不能跟他说反话,要顺着他。

我今天一直说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比较重要的。我也要跟大家提一点建议,以后孩子结婚的话,一定要找文化水平差不多的,不要相差太大。

谢老师:听明白没有?以后孩子结婚的时候要找文化水平差不多的。谢谢这位妈妈,刚刚说了一句话,她老公的爸爸妈妈就喜欢打牌,我说你的老公是不是有一点受他的爸爸妈妈家庭的影响?

分享 1:他有些大男子主义。

谢老师:再来一位家长分享。

分享 2:我的 6 个家中有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我老公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先从我老公那边说,他们那个时代是比较贫穷的,所以他们一直延续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他们家有 6 个兄弟姐妹,也继承了爷爷奶奶吃苦耐劳的精神。然后我这边爸爸妈妈也是属于多子女家庭,我爸爸有 3 个兄弟姐妹,妈妈有 4 个兄弟姐妹,也都是农村的。妈妈的原生家庭比较贫穷,姥姥和别的亲戚相处得不是特别好,我妈妈作为长女,承担了很多家庭的责任。我爸爸的家庭 3 个兄弟姐妹,爷爷经商,奶奶是一个比较善良勤劳的人,我小的时候就寄养在奶奶家,因此我和奶奶比较亲,然后也就继承了奶奶善良、吃苦耐劳的品性。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我就没有继承妈妈的暴脾气,在我们兄弟姐妹 4 个人里面,我的脾气是最好的,这是我的家庭。

谢老师:非常不错,还有哪位?

分享 3:我刚刚画我的 6 个家,自己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的时候。以前我妈妈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我两岁半的时候,爸爸离开了,我感觉天都要塌了,后来妈妈组建了新的家庭,好不容易把我抚养成人,又继续帮我带孩子。谢谢你,妈妈,我会好好陪你到老,我知道我总是跟你发脾气,我知道你对我有时候不太认可,或者是不相信,但我更知道你是爱我的,你是想让我变得更好。

此外,我老公这边,我从公公婆婆的原生家庭看到了老公的一些脾气。爸爸脾气不好,其实我觉得是因为爸爸没有很好地表达爱的能力,每次回家我看见爸爸为我们准备这么多鸡、鸡蛋、鱼、油,看得出来他是很爱我们的,只是他的表达方式不太好。我想说,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我们原生家庭都会给我们爱的力量和支持,好,谢谢!

谢老师:作为一位妈妈、一位妻子,其实大家看到她刚才已经讲到,她的原生家庭给她带来了伤害,但是她并没有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而去记恨或者是用其他的方式把这种伤害带给下一代。她在改变,她努力想为孩子创造更快乐、更健康的家庭,所以她一直在学习。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家长为她鼓掌,谢谢!

好,现在我们 4 人一组,每个家长把你写的小短文分享给其他成员。

(家长们分享中……)

观看视频,讨论。

好,因为时间的关系,请各位家长回到原来的圈。我们有家长在讨论中发现无论自己是脾气暴躁,脾气温和,还是比较勤劳,其实都有受到原生家庭的一些影响。当然,也有家长讨论到,我们有的时候脾气不好是因为太忙、太累,还有一个什么?因为不知道!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两分钟的视频,边看大家边想。

(视频播放:两个爸爸分别陪儿子做游戏,背景音乐《我的身体都会响》,根据歌词的提示,活动相应的身体部位,儿子和爸爸一起做。)

第一个游戏场景:儿子站在床上,爸爸站在地上,视频中的儿子在妈妈前方,儿子在认真地随着歌词做动作,爸爸偶尔比画一下。

第二个游戏场景:儿子和爸爸并排站在地上,爸爸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儿子,儿子在认真地随着歌词做动作,爸爸也会仿照着儿子做一些动作。

谢老师:大家看完视频之后,有什么感受?

家长 1:其实这个视频,我在手机上看过。第一个视频中,爸爸工作太忙了,陪孩子玩这个游戏,确确实实是在敷衍孩子。第二位爸爸,看得出来相对更有文化,懂得爱孩子。

谢老师:这位妈妈说第二位爸爸比较文化,我告诉你们,这两个孩子在同一个班,第一位爸爸是研究生毕业,第二位爸爸是本科毕业,所以第一位爸爸学历更高,那你们觉得哪位爸爸更爱孩子?

家长们:第二位。

谢老师:第二位爸爸表现得更爱孩子,但是第一位爸爸也爱孩子,只是他没有表现出来。第二位爸爸一直是看着孩子,第一位爸爸就不一样。为什么有些孩子没有自信?为什么有些孩子喜欢告状?因为爸爸没有给他支持。

这两个案例就是我们真实生活中的事例,同一个班的孩子,为什么两个孩子表现得那么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看到第二个孩子更快乐?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体验不同的家庭文化,影响他们最深的还是他们后面的人,就是在座的各位。

家长们:家长。

谢老师:是不是家长?

家长们:是。

谢老师:是我们家长。你们今天在这里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刚才有妈妈说,我就是着急控制不住,还有妈妈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要成长,其实家长更应该成长。成长是什么?成长就是长大、成人。字面上的解释是指事物走向成熟、摆脱幼稚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孩子的问题,讨论家族影响的问题,家族文化的问题,其实不管我们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的家庭,都是可以努力让它变得更加美好的,我们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非常良好的、健康的家庭环境。

所以,孩子需要成长,家长也需要成长,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课程总结,升华主题。

我们在座各位家长的孩子应该都在 3 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孩子是有一些特殊需求的。1~3 岁是孩子的一个自我建构期,我们大人更多是应该陪伴他,让他完成一个自我的发展。但是到了幼儿园这个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有研究表明,我们人一生所形成的人格,在进入小学之前已基本上形成 80%或者已经形成,所以这个阶段特别重要。孩子在这个阶段是非常需要关注的。

好的,今天的体验式家长会就到这里。我们大家现在高兴吗?

家长们:高兴。

谢老师:今天这一段时间过得愉快吗?

家长们:愉快。

谢老师:愉快吗?

家长们:愉快。

谢老师:好,谢谢大家的参与。

五、韦老师点评

1.课堂动力

这一堂课,如果形容为一条动力线路,这条线路毫无疑问是高速公路,为什么?因为家长们很配合,我们用的是“我的 6 个家”技术,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文化人格的心理技术。这条线路很好,我们可以在上面不停地奔跑。按这样的方式来开展这一堂课,你就会发现有一些地方我们是上不去的。上不去怎么办?那就使劲踩油门,这就是我们整个课堂的动力所在。

谢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送孩子上幼儿园?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一堂课就是要先挑出来几个家长很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沿着这个问题开门见山地引出主题。但是谢老师并没有抓住这个问题。这就要说一说谢老师这个问题的两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激活动机。不管上什么课,家长课也好,学生课也好,教师培训课也好,最终都是要激活学员的参与动机。作为一名教师,肯定要把课堂学习者的动机给提升上来,激活出来,对不对?

第二个目标,引领方向。就是让所有人知道我们去哪里?怎么去?但是因为导师没有给大家说清楚去哪里,比如说,到最后才揭开这是一个家庭文化的学习,家庭塑造的学习,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文化熏陶。

这里有两种课堂形式,一种是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去哪里;另一种是我就不告诉去哪里,等到中间,你突然就明白了,哎哟,原来在这里,效果一下子就达到体验的点。上幼儿园课的教师不要把圈子兜得太长,幼儿园孩子的家长跟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单纯,他们想问题不会想得那么复杂,所以你就直接跟他们说,咱们今天去哪里好不好?不像上中学家长的课,你不要马上告诉他们,你马上告诉他们他们就会审视你,会怀疑你,甚至不配合你。所以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回答问题就非常直接:我想让孩子在幼儿园形成习惯,我想让他在这里交朋友,我想让他提升社会交往能力,我想让他去学习生活知识等。

这个时候,导师需要快速表明立意,不要一挂挡就走了,就跑上了高速公路,但是最后发现没有这么高的配置,跑不了那么快。大家不要觉得我是在说谢老师带的课不好,我是在说,你开拖拉机、开汽车,都不一样。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题要开的车不一样,我如果拉二三十个人,我当然要开客车了,拖拉机能拉多少个人?

2.心理技术

关于心理技术的分类,课堂是需要运用技术完成教学目标的,今天这堂课的技术就是“我的 6 个家”技术。有的技术是治疗性的,有的技术是成长性的,有的技术是教育性的。我们今天围绕 6 个家开展的是什么技术?是深入性的、成长性的技术。这个技术的内涵比较深,但是我们幼儿园的家长却用游戏的方式在做这个技术。所以刚开始就让一位教师带领大家做一个游戏。

带领家长玩游戏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这个游戏和今天的主题并没有结合起来。“我的 6 个家”技术也可以落地到游戏层面上来。我举个例子,可以把“我的 6 个家”这个方格内容直接印出来,发给家长,让他们用画画的方式画出我的 6 个家,这样直奔主题,不需要玩别的花样。拿着自己的绘画去讨论,因为他把自己的 6 个家都画出来了,他可以跟伙伴分享:爸爸的家庭怎么样,妈妈的家庭怎么样,我家里面的价值观是什么,发生过什么故事,等等。总的来说,我们就是要他向外输出,不需要给他讲那么多条条框框。

我们今天的技术应该是训练性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活泼一点。如何把游戏活动和知识点教育目标结合在一起,这是这一堂课最需要优化的点,如果优化好了,这一堂课的效果就能达到最大化,而且用一半的时间就能达到,大家想是不是?所以在关于技术这个层面,我想表达的是,游戏是人的主要活动,我们从一开始是一只猴子,还没有直立行走的时候,我们就是通过玩游戏来学习,我们在屋子里面学习,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的问题是家长们不会玩了。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如果我们都不会玩游戏了,那就说明你这一辈子的职业生涯都不会快乐;作为父母也是一样,不能陪孩子玩,孩子的成长该少了多少乐趣!我觉得今天教师在“玩”这个形式上还有很大欠缺。

大家请注意,在幼儿园的家长会这堂课中,可以用很多玩的技术,这些玩的技术也有很多的文化内涵,“我的 6 个家”经过改良之后就是属于这类技术。但是我们的导师却没有进行技术改良,还是原有的操作模式,于是整个课堂就变成了“三层皮”。第一层皮就是课前那个“葡萄藤”的游戏,最后一层皮就是观看那个视频,中间那层皮就是“我的 6 个家”,这“三层皮”他们没有粘到一起。那怎么把它们揉在一起呢?直接把后面的视频播放放在第一个环节,啥也不讲,直接放,各位家长请坐好,仔细看,看完之后,然后就开始说,家庭文化的重要性,就可以分享自己的家庭,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刚开始,谢老师觉得大家都比较凝重,这个凝重是谁造成的?就是咱们今天这个氛围,凝重是因为家长不知道要干什么,导师要告诉家长今天不管谁在场,只要开心玩就好。在语言上我们要交代清楚。但还是感觉有些凝重怎么办?家长表演时说我什么都不会,这可怎么搞?挑战背后一定是机遇,他说不会表演,谢老师说让他介绍一下自己。这时她犯了之前杨老师的那个问题。不能就这么放过他。不会唱歌,不会跳舞,难道不会学着动物叫吗?他可以学一个喜欢的动物叫。其实说不会、不懂,就说明家长还需要学习。整个课堂我观察了一下,总是谢老师在问:还有家长要分享吗?整个过程家长都没有表现出积极分享的态度,搞得像被强迫了一样。你看我在这里讲课,开心得不得了。我生怕自己讲不明白,一定要把这个思想、这个逻辑理清楚。

我听到有一位妈妈说,建议孩子找对象也找家庭文化一样的。大家注意,这一堂课里面有好多类似的机会,而且她在说这一段话之前,她是先表达了情绪,有委屈,还差一点流出了眼泪。后来她又开始自己笑了,笑了以后她就总结了这个观点,其实这个分享,如果分享得好就能继续,这就是课堂资源,就是机会。此时谢老师就可以引导:“这位妈妈我感觉你在成长中,还是有一些事情影响你的。”这位家长听到这话之后,肯定就会开始说自己了,这时动力就发挥了作用。

所以我们来思考机遇和挑战的关系,挑战孕育着机遇。我的孩子摔倒了,在我看来这就是个机会,因为他体验到了摔倒的感觉。课堂上小朋友出了问题,有的家长来找麻烦,在我看来,这就是机会。因为你搞定了最难缠的家长,就意味着这个班被全部搞定了。家里的小孩出了问题,要直面问题的核心。妈妈可以和孩子好好谈一谈,了解一下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些家长起初也会选择逃避问题,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逃掉,最后干脆就不逃了,直接迎难而上,解决问题。我们进行体验式家长会也是这样。一位家长分享他的原生家庭,结果一句话就说完了。这怎么可能?如果碰到一位想讲的家长,我估计讲一夜也讲不完。可为什么有些家长说一句就觉得讲完了呢?背后的原因还是没有放开,他觉得不能说,或者觉得不好意思说,在这个“场”中他是不确定的,所以会有顾虑。这时候机会就来了,其实我们可以跟家长讨论:为什么我们不会讲故事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情感,为什么我们不会玩游戏了。

整个动力场的发展和家长是否走心是有关系的。我们的导师谢老师,因为她在这个方面走心做得够了,但是扎心不够,还是不敢。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家长表示自己有些知识不懂,需要孩子上幼儿园学习。其实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做家长的不需要懂太多,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一些知识或能力,孩子心智成熟了自然就懂了,但前提是你不要扼杀他。比如说,孩子需要学说话时,家长不要堵住他的嘴。孩子不开心,家长也过得很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观念出了问题,我们觉得需要学很多知识,需要教孩子很多东西,其实只要有爱,只要你愿意陪着孩子,陪着孩子玩,很多问题就搞定了。所以也需要对家长适当地扎心。

3.课堂的优化

关于这一堂课完全需要优化的地方,我发现整个课堂是非常乱的。为什么乱呢?因为没有科学的流程,一堂体验式的课一定是去呈现,就是把现象呈现出来,把情感呈现出来,把问题呈现出来,然后让学员充分地表达,这个时候你再试图转换,转换就是认知上发生改变。纵观谢老师的这堂课,她分不清楚什么时候该呈现,什么时候该表达,到最后还在呈现,比如,最后那个视频就是呈现。谢老师整堂课不是按照科学的流程来进行的,到了最后的时候才升华。

这堂课谢老师就上得相对辛苦一点,本身带家长的课应该是感性在先,理性在后,谢老师却先理性了。你看,她让家长用讨论式的方法分享我的 6 个家,而不是用艺术表达形式,所以就是理性在先,感性在后。大家要知道感性大脑就是情绪的大脑,感性大脑的运转速度比理性大脑快得多,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住情绪呢?就是这个原因,你还来不及思考,就已经把人骂了一顿。做体验式课堂一定是动之以情在先,晓之以理在后。尤其是幼儿教育与幼儿家长教育,你不让他玩“透”,把他按在那里就相当于限制了他,所以我们应该在科学的流程上去带领课堂。

课堂共分为 3 个层次。第一层次,我说你听,你知道就好了;第二层次,你们一起讨论,讨论清楚就好了;第三层次,不讨论也不听,直接参与体验。我觉得直接参与就是比较真实,水到渠就成了,他感受到了,就知道了,他没有感受到,即使知道也不一定能做到。

从理论上讲,我的 6 个家,第一个谈我的原生家庭,这个是很重要的,要用最温暖的、最柔情的方式去体验。如果这个体验、这个表达达到了效果,后面的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那时候课程的节奏就会进展得很顺利,就可以直接“开跑”了,不会再出现磕磕碰碰的情况。这时候我们由慢吞吞的“拖拉机”换成了“跑车”,就可以潇洒地“开”起来了。

有些教师上课为什么磕磕碰碰的?刚开始是“拖拉机手”,几十年下来,一点也没有提高,仍是“拖拉机手”。我们今天的课堂是没有任何预演的,全部都是真实的状态、真实的反应,这就相当于我们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有什么人,他们是什么背景、什么性格我们完全不知道,当然里面的人看我们也是陌生的,大家彼此都不是很熟悉,甚至是陌生的。谢老师说这堂课的主题她临时改了,为什么她会临时改了呢?她是要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而不是要通过这堂课,去评奖什么的。我们的目的是学习,是要先解剖自己,然后再把自己交出来,谢老师是这样上课的,我也是这样评课的,大家也能看得到。

图 2 课堂动力曲线图

一般课的动力曲线图(见图 2),从出发一直往上走,是不是这样的?中间有个位置稍微缓一缓,之后又上升到新的高度,然后再下来。如果说课堂动力发展不好,就可能一直上不去了。

一般的动力曲线图应该是这种走势,但今天的课堂明显不是这样的。今天谢老师很想往上走,走得很辛苦,感觉随时都可能摔下来。一堂团体课,动力是靠什么控制呢?就靠教师的技术。至于到某个环节,有多少人投入,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说什么,甚至有几个人动情,这完全不在教师的掌控中。

4.技术的 3 个层次

好的技术是可以实现 3 个功能的:既可以让学员在认知层面上学到知识,学到方法,也可以让他们在情感层面上有深刻的体验,有深刻的表达;同时还会让学员产生深刻的领悟,通过自己的体验学到知识,并且付出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导师在用技术带领学员的过程中,动力上不去,最后只达到了认知层面的效果,比如,之前的杨老师带领“你不要走”技术,这个技术是可以达到深刻领悟的效果的,可以有情感迸发出来的,如果真的能体验进去,很多学员都会眼泪哗哗的。今天的“我的 6 个家”技术也可以达到这个层面。

如果设计得好,就可以直接让家长们画“我的 6 个家”,第一个画自己的爸爸妈妈,放个背景音乐。随着音乐的带动,很多家长就会慢慢投入进去。你只要说明要求,必须画完,必须讲完,这样一开始虽然他们是被动的,但是画着画着就会有感觉、有领悟。自己家发生的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妈妈爸爸是怎么处理的,你看看有多少人情感会迸发出来。之后了解爸爸和妈妈的原生家庭,爸爸和妈妈是怎么成长的。这个时候再过渡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慢慢达到第二个层次了。只要第二个层次投入进去,家长们自然就会有深刻的领悟。

有时我们的课堂不一定非要达到这 3 个层次,比如说,有些课堂就是为了让家长知道,为了普及知识只要达到第一个层次就可以了。我只是教育你,只要你知道这些知识点就可以了。而有一些家长是需要教育理念上的改变,有一些家长是需要知识方法的学习,还有一些家长是需要人格层面的成长,人格层面的成长需要更多的技术。所以在心理教育或家长教育方面,是有 3 个层次的,这 3 个层次就是我刚才说的 3 种类型。一般的游戏型的技术就达不到第二个层次。拓展训练的技术围绕着让人的潜能发挥出来这样的目的,而心理学技术可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5.我的 6 个家

实际上,“我的 6 个家”技术的文化内涵很丰富,因为它是家庭文化技术:我来自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家庭文化,我爸爸是怎么样的性格,我妈妈是什么样的性格,我的爷爷奶奶有怎么样的经历,他们有怎么样的家庭背景,他们的亲子关系怎么样,从这个家庭出来的我的爸爸和妈妈组成了什么样的家庭,我在这个家庭中受到了什么样的文化熏陶。

这个技术的文化内涵很丰富,如果做得好,它的体验深入性很强,它可以深到骨头里面,可以让所有人动情,它可以把所有人都带入进去。它是针对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家庭价值观的技术,可以承载家庭中的很多内涵。在这个技术中,你想装多少东西就能装多少东西,它就好比是一张大面皮,可以包很多的馅儿。如果我们只是玩一个小游戏,这个技术的很多功能就发挥不出来,你想要达到的效果也无法完成,就好比你只有一张小面皮,却想放进很多馅儿,硬塞的话,可能最后面皮就会破掉。正是因为这个技术可以实现很多功能,有时候我们发挥不好,最后可能既没有做成包子,也没有做成饺子,纯粹是一张面皮裹着所有的馅儿,虽然看起来都装起来了,但却是散开的,作为对课程目标的协助,这个技术就发挥不了多少作用,并且还浪费了很多时间。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文化熏陶,“我的 6 个家”技术就是让所有的家长澄清自身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家庭教育是怎样的。从今天开始,教师要发动家长一起学习,家校联合,这样家长以后就不会给孩子贴“笨蛋”“教不会”这类标签,也不会把孩子的问题归因到教师身上,这样的话家长教育的目标就达到了。我觉得今天的课堂最后的效果也达到了,但是没有那种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感觉。你看,谢老师一说下课,所有的家长都走出去了,很少有留下来愿意继续表达,继续倾听,或者主动找谢老师询问的家长,这就是课堂欠缺了一些感觉。

但是今天,我觉得家长和在座的教师要给谢老师鼓个掌,因为她把自己“交”出来了,她把自己当成小白鼠进行了实验。她把自己放在“场”中间,看看自己能怎么表现,这个勇气值得年轻的教师们学习。虽然我是点评的身份,是要发现课堂的问题,但是说实在的,谁没做过小白鼠呢?之前我在小学上心理课,那也是我第一次面对小学生上心理课。课上完之后,我就把录制的视频放在网校的教室里供大家观看。可能有些人看了,会感觉韦老师上课也不过如此。但是我不怕你说,我就是要这样一种精神。今天谢老师也是这样子的,她的这个勇气很好,尽管还没有做到全部“交”出来,但是有了这个勇气,我觉得已经很了不起。我想接下来谢老师一定会慢慢地把自己全部“交”出来的。

六、导师小结

(以下内容是导师谢老师小结实录。)

首先感谢各位家长,也感谢韦老师真诚的点评。说老实话,我自己觉得我在心理教育行业里面是游离的。什么意思呢?我底下的徒弟们一直紧跟着我,是他们推着我往前走的,我一直处于“被积极”的状态。直到第一次以导师的身份参与,我还是觉得有点表演的性质。

当时也有很多人跟我说,看我们这个“场”里面,只有你最淡定。其实淡定的背后也多少反映出了我没有用心,也没有投入。而且从我个人性格来讲,我是真的不愿意把自己“交”出来,我也从来没有“交”出来过。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人把我看作一个非常优秀、非常积极、非常阳光的人。

由于之前经历了很多事,我觉得心理教育这一块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从理性层面上来说,我是很喜欢也很认可心理学的,不过从感性层面上来说,要我把自己整个“交”出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我这个人,就像妈妈说的“心肠比较硬”,怎么说呢?我在十几岁时比较叛逆,不管父母怎么批评我,我总是雷打不动,仍旧我行我素。你想改变我,想都别想。有时候妈妈见硬的不行就给我来软的,说:“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一点也不体谅我?”我就觉得即使你不养我,我也可以长大,所以妈妈就拿我没办法。

关于我的家族文化,我妈妈很强势,很喜欢表现。爸爸不说话,不喜欢表现。但是我最佩服爸爸,也最像爸爸,我的话也很少。你们可能会觉得我话多是吧?不是的。我是在该说话的时候话很多,平时我是不怎么说话的。这就是家族文化带来的影响。

其实我第一次参加女子训练督导的时候,站在人群中间。有人问我有什么感觉,其实当时我是双腿发抖的,紧张得要死。但是嘴上是不承认的,我就很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没感觉”。

之前有次导师班培训,中间设置了一个艺术表达的活动,就是小组把一个成员的故事拿出来演。其实我的表演能力是很强的,但是我不愿意把自己“交”出来,我就作为后勤在那儿放音乐。之后韦老师说,有的人不愿意投入,我就是这样的。

其实让自己投入,是自己成长的机遇,也是在挑战自己。这一次,我不再故步自封,我开始投入,开始挑战我自己,我感觉到了真正的成长,所以我非常感谢韦老师。经过这几次的上课与评课,我发现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中,还有在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影响下,有很多东西很难改。尽管我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开放、包容的人,但有一些东西的改变也是非常困难的。以前我总是逃离不出那个叫“逻辑思维”的套路,今天我已经完全鼓足勇气,啥也不顾了,试试看,这堂课到底能达到什么效果,这也算是一种探索吧。我也不能一直固守一些思维模式,我也要尝试着迈出第一步。

韦老师觉得我对家长的侵犯性或者说是扎心不够,其实我也是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的。对于家长的分享,我觉得我需要给这个人留一些表达的机会,我不想去侵犯他,也没打算去侵犯他,我想给家长发言权,给他一些时间,不轻易地去否定他。如果他的想法与我们预期设置的不同,我们可以去引导他,可以和他做朋友,但是不能没收他的话语权。我觉得体验式教学这一块,必须先规范,我之前是这样认为的,现在还是这种想法。我认为我们这些家长、这些教师都不是一般的人,我们需要给他们尊重,给他们话语权。包括今天“我的 6 个家”这个主题,我也是临时改的。不过我也认可韦老师的点评,我刚开始的那个游戏的确和后面的主题没有什么衔接。如果我把这块时间去掉,换成艺术表达的方法,也许时间就不会不够了。

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了目标服务的,其实从理性思维来讲,我就想让大家认识到家庭比学校、家长比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家庭、家长决定孩子的未来。我觉得目前很多家长没有认知到家长自身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做不到,但只要他们认知到了,我相信他们会做到的。我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来完成这堂课的。

另外,我抱着非常开放的心态,真心反思和接受韦老师的点评。其实我之前也听到过很多类似的言论,但是这次我愿意做出改变。之前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原则、价值观,都有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我独一无二,我做好自己就好,没有必要考虑别人的看法,所以我很少去改变自己。但这一次不一样,我做出了改变,我觉得我更为开放、更为真心、真诚地面对韦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就像刚才韦老师说的,我一开始是在“开着拖拉机”走,且在整个过程中,也一直是保持“拖拉机”的速度,其实我应该“开着奥迪”,应该直接提速,进入主题。在这方面我的体会非常深,这次我是真的投入了。虽说在任何场合下我都会有收获,但是那个收获只是表层的,真正触及内心的东西,还是很少的,且我也很难被触碰到。我这个人很难去被感觉,所以这次我觉得是我个人的一种成长、一种进步。

最后,我想说的是坚韧或者是信念。我们之前做心理学这个领域,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现在也是。我有很多次都在想:太累了,放下吧!这一次做完之后就不要再做了,但是我一直也没有放弃。我是这么想的:作为一个有情怀、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我应该把这件事做好,应该用心理学去影响更多的人。我想团结一些跟我有共同理想和追求的人,一起努力地走下去,我们加油,谢谢大家! pCvoJ+rBsK71BKAqKoT6hgMRKQrnFe8t+fL/AOMBXJOAVNI8LbmDB4Xi2OOwEzS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