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宋江经常处于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无论是私放逃犯还是被迫杀人。小说写得好的地方恰恰就在此,通过塑造这样的人物,作者把宋江置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是为了说明人生不是一帆风顺,人生路不会一直都很平坦,会有起伏,有岔路口。人在岔路口往往容易走错,而这正是人生的可贵之处。人生旅途中总会有遇到分岔路,这些分岔路的出现就是为了考验一个人做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正是在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才会显露出来。有些人平时看起来有模有样的,但一遇到困境,马上性情大变。小说家塑造曲折坎坷的剧情,并将这样的剧情套用在人物身上,让小说人物去面临困境并做出选择,其实是为了通过这个人的行为反映其性格特质,最后再进行升华,上升到人格与命运、人类、社会等更高的层面。如果一本小说的剧情过于简单,没有起伏,那么必然是不可能成为经典名著的。
所以我们人生难也难在这里,乐也乐在这里,苦乐参半的人生才是有趣的。人生在艰难困苦的选择中变得有趣。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衣食无忧只知享乐,这样过一辈子是体验不到乐趣的。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去做选择,就无法体验其中的乐趣。不选择,就享受不到高峰体验。如果选择出卖朋友,那么就会有心理负担;如果选择告密,也就是宋江的选择,知法犯法,那就无法再为朝廷效忠。
哪怕宋江将来灭了方腊,立了无数功,错误已经铸成了,他已经是一个既不忠,也不义,又不孝的人。如果他真的孝,就会完全听父亲的,但宋江不甘心,他要把父亲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他既不愿意背叛朝廷,又不愿意背叛梁山兄弟,他是知识分子,有他自己的理想追求。除此以外他还有士大夫阶级的思维,虽然他只是个小吏。宋江没有参加科举,关于他不参加科举的原因,有这样一个说法:参加科举并且考中了的人,需要服从政府的调剂去外地上任做官。若是调任到外地,宋江在本地为自己造的势就不起作用了。所以他不参加科举,要从小吏一步一步往上升。但小吏上升空间小,而且有可能一辈子只能当一个乡政府的乡长,但是好处是不会被贬,不会下岗。
所以宋江他是做吏,而吏和官不一样,吏是不需要被调任的,这其实也是他的一个小算盘。他会利用自己的一官半职去讨好别人,为自己造势。若是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就不能谈忠,他实际上没有忠于国家,没有忠于国家的法律、法制。分析到这里,宋江的性格缺陷也很明显了。有的人想要左右逢源,两全其美,这已经不容易了,而宋江甚至想三全其美,要忠义孝三全。这就是宋江的性格缺陷,在必须做选择时一个都不想放弃,这也是一种贪心。
孟子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选一即为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说的义是一种大义,而不仅仅是兄弟的义气。大义包含了对这个国家、民族、社会乃至整个时代的义。所以义亦我所欲也——我想做一个有义的人,我想有这样的一个精神高度;生亦我所欲也——我也想活着,我也想发展得很好。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下应该如何选择?选择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就是说抛掉身体、物质的部分,舍弃生命,把精神保留下来。宋朝是儒学的兴旺时期,宋江也是儒家文化话语中的一员,但是他显然没有真正忠于这个学问,这是宋江的悲哀。他的悲哀就源于他太想要完美,不懂得取舍,不愿意放手。他不接受不完美,不接受有漏洞,不接受有瑕疵,但这不是真正的完美主义,我们称为假性完美主义,它实质上是一种逃避,而不是为了真正让自己做出完美的选择。
宋江瞒着政府走漏风声,他是不忠的。既然想做一个忠臣,那就要忠于自己所服务的对象,这是原则问题,与是否封建社会无关。尤其是宋江正好处于封建社会,那个时候的仁义礼智信等种种规则是更加严苛的。宋江无法忍受政府的腐败,完全可以选择辞去官职,但他不辞,又想维护正义又想招安,哪有这种好事呢?有人认为宋江属于多重人格,非也。宋江的问题只是性格上的缺陷,他的性格中有一种投机主义,一种假性完美主义,这并不是多重人格。他的权谋投机、犹豫不决,都只是他个性层面上的缺陷。
通俗点说,宋江就是想为自己留一条后路,这样他就永远不必面临二选一的绝境,可以随时抽身。但恰恰就是这种念头让他吃了大亏,比如被迫娶阎婆惜为妾。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宋江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我们可以假设,若是宋江不娶她又怎么样?何况那个时候宋江还是她的恩人,不是她的丈夫,他跟阎婆惜之间是有距离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维系礼节的重要因素,宋江跟阎婆惜若是有距离,阎婆惜断然不敢打他的主意。宋江那个时候为什么不拒绝?他明明不是好色之徒,却栽在了女色身上,这就是他的性格问题。因为他总想两全其美,所以他就无法做出选择,无法拒绝。他看似中庸,其实是一种假中庸。真正的中庸是什么?不偏不倚为之中也。真正的中庸是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那才叫中庸,中庸实际上是有原则的。现在很多人对中庸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他们认为中庸就是左右摇摆,墙头草。其实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中庸是一种义。若是宋江真的有义的话,那高俅会被捉到梁山?林冲能气吐血吗?那不是他的把兄弟吗?他又是怎么对待的?其实,如果宋江能把高俅、童贯、蔡京一伙除掉几个人,把这几个贪官给抹掉,他们反而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这也反映了宋江性格中软弱、不果决的一面。
这种软弱应当被归因于封建制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即使他们反对贪官污吏,他们也无法反对更高级的统治者本人。阮小五、阮小七、阮小二都说要杀遍贪官和污吏,献于宋王爷,但他们要搞清楚的是,贪官污吏都是宋王爷培养的,如果不把最大的老虎打掉,那么永远都会有贪官污吏,老百姓还是会一直受到压迫。
有人认为这是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主流文化所导致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儒家文化本身不应当背负这种指责,这是时代的问题,是封建制度背景下的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让儒家思想符合他们的统治需求,所以这不是儒家文化的责任。实际上,我认为真正的儒家思想不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需求而被创造的,儒家文化是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探索如何成为一个人、一个君子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套体系。但由于儒学是一个综合学科,里面包括教育、伦理学的内容,所以儒家思想才会有关于三纲五常的内容,从而被统治者利用。
既然提到了宋江小知识分子型的忠君思想,就可以顺便引申《水浒传》第39回中浔阳楼宋江吟反诗的故事:
(宋江)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父老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笔砚来,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有许多先人题咏。宋江便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着酒性,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便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面,便再写了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曾经有人看了这个故事后过来问我:宋江的报国忠君思想,是他自己主动产生的念头,还是受了他父亲的影响才有的呢?宋江的父亲希望他忠君报国,希望他沿着正常的仕途之路顺利地走下去,不要违背三纲五常,不要坏了祖辈的名声。但是从宋江写的这首《西江月》中,可以发现宋江的自我意识里,其实还包括了另外的思想。在他的思想中,其实有一种叛逆的成分,除了世俗的虚名,他还想结识好汉,成为一个有义气的人。那么宋江的父亲在整个对他的教养过程中,灌输给他的忠君思想跟他自己的本意会有冲突吗?这种冲突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其实,这个思想不是他父亲灌输给他的,而是宋朝社会的一种集体思想。那个时候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希望能够出人头地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就是物质、房子、汽车,颜如玉就是美女,就是妻子。读书就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升官发财。这些其实就是知识分子在社会中追寻的理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有学问的人,实现自己的壮志,比其他人强,成为人上人。但宋江没有实现这些理想,因此他把这些理想解释为虚名,这还是一种精神胜利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自我安慰,虽然自己的官不大,但是他的影响力大,甚至县太爷都没有自己的影响力大。在这种精神胜利的背后,本质上是一种防御,宋江通过这首诗所抒发的其实是对这个社会的不满。
唐宋八大家当中的一些人,比如被贬到潮州的韩愈,还有被贬的苏东坡等人,都是在仕途中遇到挫折或者是怀才不遇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常见的事。所以人们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即使现在是盛世太平,国泰民安,当代人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何况是在封建社会。人活一世是不可能事事遂意的,人生中的变化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你一定要微笑着和你的命运和解,才能获得生命的快乐,人的生命之花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悄然开放,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实际上宋江酒后吐真言,这个真言就是他的另一个自我,在他心中自己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明明他能混得风生水起,左右逢源,但他最后还是沦为逃犯,他认为自己已经用尽了所有的智慧,用尽了他该用的所有的方法,最后才被逼上梁山。但是他真的是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吗?也许他的确是山穷水尽了,穷尽了所有的途径,但问题在于他没有用对方法。人不能够用尽方法,只是为了维持生活的一成不变。如果一个人渴望自己的人生一直是平坦的,那么就难免会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就难免会想要左右逢源、两面三刀,难免会出现里外不是人的可能性,即使没有像宋江那样被逼上绝境,也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作为一个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宋江的初心是想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但是由于要顺应社会的大潮,他必须明哲保身,随波逐流。所以在发展的路上,不要以安逸、平安、舒坦作为人生目标,该跌倒时还是要跌倒,该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遇到困难,有这样的心态才能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另外,人还要有坚定的立场和做出选择的能力。这个立场不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场,不是指某一个政治思想的立场,也不是一种价值观的立场,而是以自己的人格为出发点的立场,就是要有一些原则、一些底线,明确哪些是自己要坚守的,哪些是坚决不允许的。笔者从36岁的时候开始,花了4年的时间进行思考。以12年为一轮,36岁是一个人第三轮结束,算是一个人的大生日。那时候笔者就开始思考,自己有没有超越生命,生命中哪些东西是自己可以放弃生命去维护的。
宋江的失败也是他个人成长的失败,他并没有成长为一个有着闪光的人格、有着独立自主的自由精神、有着独立人格的人。假如他能成为这样的人,那么哪怕他被迫害、被发配,他的人格也仍然是闪耀着光芒的,是光辉的。即使他仍然会上梁山,此时上梁山的他跟小说中上梁山的他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宋江能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也许他真的会改写历史。假如宋江拥有饱满完善人格,同时又有着一颗忠义之心,那么凭借他在梁山上的这些人,凭借他自己的名声,他并非完全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宋江的失败是注定的,这个失败是由于他的人格没有成长好,他无法做到厚德载物,或者说“厚格载物”。这里的格,是格物的格,也是人格的格,这里的物是一个人渴望获得的成就,是一个人渴望达到的高度。所以当我们无法得到某些东西时,不要去怨天尤人。命运是公平的,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还配不上,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这些东西没有配齐。
通过对宋江进行性格上的分析,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一定要知道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和优势,并且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和底线,要知道哪些东西是坚决不能丢的,比如宋江一旦背叛了官方,无论他的出发点是什么,无论当时的人是否都这样做,他也永远无法成为一名忠臣了。
在大时代的背景里,在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们,很多时候似乎都不能自主做出选择。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什么叫作选择的自由?自由是哪怕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这个问题。哪怕你把我的头砍掉,在失去自己生命的前一秒,我还是不认可,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是真正的自由。
任何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可以从一个人的人格基础中分析出原因。最终的成功总是依靠于坚定的、坚强的、强有力的人格基础。所以宋江个人的失败,以及梁山好汉最后的失败是必然的。希望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性格中的弱点,从而坚定自己的原则边界,坚守自己的人格阵地,在成为一个人的道路上能够有所选择,有所保留,最终能够实现自己生命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