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经典解读有妙招

我是怎么想到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西游记》这本经典名著,又是如何从自我成长与修行的角度去解读取经的过程的?即使是主观地从心理学需求的角度出发,也是有客观成分的,因为我从多个维度去解读同一部经典,这样一来就相对客观了。我解读《西游记》有两个维度。如果说《向〈西游记〉取育儿经》是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那么《向〈西游记〉取心理成长经》,就是以咨询心理学、心理养生、心理成长、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做诠释了。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有人认为八十一难有点多了,因为有很多都重复了,比如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小妖怪,打它没有太大的意义。为什么要设置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关卡?并且《西游记》里有一些让人读起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话,这又是为什么?人们之所以认为《西游记》中有很多多余的内容,是由于他们没有进行分类。走向灵山取得真经的过程,象征着一个人走进自己心灵世界的灵山的过程,我们心里也有一座灵山,这座灵山在我们的方寸之间。取经的过程就是通过历练成为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的过程。那么《西游记》里面的八十一难分为几类呢?

第一类就属于自我斗争,是降服心魔的过程。心魔是什么?第一个心魔就是孙悟空自己,因为孙悟空总是心猿意马,无法安定。民间有一句俗语: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嘴上无毛是什么意思?不沉稳,还没有成为一个大人,还是一个小孩子。孙悟空心骄气躁,难成大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心猿”,都有一个跳跃不定的自我。按照人格心理学的理论,这个自我是子人格。

既然我们说心猿意马,那么第二个心魔就是“意马”。白龙马象征着人心中的奔放和野性。这两个部分,管住了就能增强人的自我,管不住就变成心魔。这就跟王阳明先生说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一个道理。贼就是心魔,贼是从常人的角度说的,魔是从宗教的角度说的。

第三个心魔是人的本能,就像猪八戒,他在高老庄,见色起意,所以他也象征一种心魔。要是放在现代他已经违法被逮捕了,谈何修行和成长?人要控制自己的本能,但是控制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本能,这是我们今天很多人做心灵成长失败的原因。人们总想要消除自己的需要,可是连如来佛祖都没有消除猪八戒,而是让唐僧收他为徒,叫他当二师兄,就说明八戒的地位很重要,不能简单地否定他。唐僧收他为徒,抵达西天之后猪八戒还被封为净坛使者,为什么要封他为净坛使者呢?是为了让他有东西吃。信徒上供的食物都给他吃,因此他也对这个身份相当满意。

八戒被唐僧收为徒弟,最终成为净坛使者,这个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试图去消除人的本能。今天很多心理学人在做完全相反的事,不允许自己有私心,不允许自己有私情,不允许自己有委屈、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结果太强烈的压抑让自己的问题越发严重,这时就很容易病急乱投医。我们可以参考唐僧的方式,他接纳了这个心魔,给它一定的自由,不完全压抑它。本能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人不要与自己为敌。

第四个心魔是沙僧。沙僧代表的是一个人的障,什么障?业障。业障是佛学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人痴迷,看不清,有点痴、笨。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实际上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这种状态。就像沙僧总是任劳任怨,没有主见,仅有的台词也不过是“二师兄、大师兄,师父被抓走了”。这就好比很多人局限在自我当中,内心有一个阻碍灵光闪现的障碍,阻止我们变好的一个自我,你叫它做什么,它就去做,没有任何主见,对一切全盘接受。

以这四个徒弟为主题来进行分类,那么这就是八十一难中的第一类——降心魔,也就是人和自己斗争的过程。

第二类是和大自然斗争。树精、蜘蛛精、老鼠精、黄风怪等。我到新疆研究并重走了唐僧取经的路线,从哈密、吐鲁番那一段路坐火车,结果被告知因为刮大风,这趟列车要暂停行驶。能让火车停运的风有多大?这让我想到黄风怪。巧的是外边真的黄沙漫天,等了五六个小时,火车才重新开动。到了鄯善以后,我找了十几个地方都找不到宾馆,所有的宾馆都客满了,因为所有经过这里的人都住到这个县城里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住处,我一打开电视就看到新闻正在报道这场大风。

在火车上的时候,我就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当初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经过这里遇到了黄沙漫天行不了路,这就成了小说中黄风怪。那个时候他无法对付黄风怪,只有靠心中的力量,谁?孙悟空。因为人是难以跟自然抗衡的,只能从心里坚定自己的意志,在这里耐心地等。

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现在我们科技这么发达了,甚至还有人定胜天的口号,可是人类最终战胜自然了吗?火车为什么还是要停运?这说明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还是要臣服的。而蜘蛛精代表的是危险的自然环境,实际上是在比喻取经的路上外部的自然环境,这个自然环境也是一种考验。但是这场考验不是要人去和自然对抗,而是要让人去锻炼自己的定力。国外有一位很出名的野外探险家叫贝尔,在野外生存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淡定,不要慌,只要永远不放弃希望你就能活下去。这个是不变的规律,信念是最重要的。

第三类是社会、名利。唐僧到达高昌古国,高昌王鞠文泰很欢迎他,希望他留下来,因为高昌全国信佛,只要他留下来就给他许多好处。这并不完全是虚构的,这是玄奘法师真实经历过的。根据他写的《大唐西域记》,国王让他在那里当国师,跟国王结拜兄弟,把整个王国分他一半,不让他向前走。于是他以绝食抗争,绝不向后而生。由于高昌国王也信佛,最后只能放他走,还附赠了丰厚的财物,一路上护送,让沿途国家关照。这是真实的历史。国王向玄奘提了一个要求,要他取经回来后在他的国家给他讲三年经,他答应了。原本玄奘回来的时候,有一条更为便捷的路可以选,但玄奘为了履行约定,决定沿着原来的路线走。走到一半,才听说高昌国被灭国了。因为高昌国夹在唐朝和匈奴之间,成了两国斗争的牺牲品,于是玄奘只能折返从南线回来。

有一位虚云法师,他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从浙江的普陀山开始,三步一叩头走了三年零一个月,一直走到五台山。在路上很多人跟着他,无论风霜寒暑,很多人跟他一起磕,磕着磕着,就有一些官员或者当地的善人希望他们留下来。最后所有人都在中途退出了,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抵挡住了诱惑,到了五台山。所以说在现实社会中,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面对的第三个挑战就是名利关。

我们已经讲了心魔关、自然关、名利关,过了这三关,还有一个情欲关。一个人总会有七情六欲。当唐僧在女儿国的时候,他难道没有一点心动吗?这四个关卡都关系到人性,对自然的恐惧,对金钱、名利的向往,这不都是人性吗?人不就是被这些东西所控制吗?

唐僧西行取经的过程即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过程,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就要过四关,这四关展开了就是九九八十一难。为什么安排九九八十一难?因为九九归一嘛。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唐僧过了四关,成了佛?为什么写得这么复杂呢?因为经典名著都有一个集体心理的具体体现。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们继续讨论从主观到客观,以及从客观到主观的问题。

之前我通过解读《西游记》,从中取育儿经、取成长经,而这一本书则是解读《水浒传》。要从什么角度着手解读《水浒传》呢?从人格心理学来解读。把《水浒传》与人格心理学结合,也就是把人格心理学与传统经典融合,而《西游记》是发展心理学和育儿经的结合。假如解读的是《三国演义》,因为它跟军事战略团队合作有关,从我的视角来看,《三国演义》就要跟管理心理学结合。

如果说要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三国演义》,那么解读《红楼梦》就要从婚姻家庭、情感、爱情、情绪出发,和情绪心理学、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上的互动结合。当初我通过《西游记》解读育儿经的时候,也没想到能解读心灵成长经。也许等到《向〈西游记〉取心理成长经》这本书出版之后,我会再去走玄奘取经路,过人生的四大关卡,体验火焰山、黄风怪。我们还可以向《西游记》取旅游经,可以结合《大唐西域记》,介绍沿途的地点。一本经典里有取不完的经。

经典中有很丰富的内容,但要做到古为今用。如果没有现代的视角和科学心理学的主线,解读就只是文学层面的解读,所以这本《向〈西游记〉取育儿经》既被归类为心理学,又被归类为文艺评论。如果缺乏科学心理学的视角,这本书就是文艺评论,有了科学心理学的内容,就会被归类为心理学。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合,是一个发掘,是一个创新。

这本书对《西游记》的解读是主观的,它就是主观的内容。这个主观里的主,指的是心理学。而客观的是《西游记》原本的内容,来源于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中真实的历史,这就是客观的部分。主观是根据心理学的视角,而不是我作为作者的主观。如果是一个旅行家去解读,旅行的知识就是他的主观;如果是一个数学家去解读,他就要算一路走了多少距离,这是他的主观。大家“各为其主”,我为的“主”是心理学的主。也就是说,我是想解读人格心理学,而不是《水浒传》。我原本是想解读金庸先生的小说,把小说中的人物列举出来分析他们的性格,看不同的性格如何影响他们的人生命运。性格决定命运,这是我在四五年前想写的主题。但现在我不仅仅是要写一本书,而是要进一步地诠释如何向经典学习,如何去解读、发掘和整理经典。即使不整理和发掘,至少也要知道理论家在干什么,理论是从何而来的,最后再转化为可以实际应用的技术。

任何一本经典的诞生,都有一个传奇的过程。一本经典不只是一个人的智慧,而是一群人、一个时代的人、一个空间背景下的人集体的心理体现。《西游记》被写出来之前,中国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说书先生讲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讲各种妖魔鬼怪,最后才由吴承恩把这些传说整理撰写为《西游记》。《水浒传》也是如此,早期的时候,民间已经流传着这些故事的单行本,比如武松打虎、神行太保等。里面的人物其实早就有自己的故事了,有些故事甚至已经算是某个角色的人物传记了。

一本经典其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集体人物意识。所以这章内容我们主要讲解读经典的方法,如何解读经典,我们为什么解读经典,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如何主观、如何客观,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应该用怎样的视角、坚持什么样的原则。以后心理学人再去读传统经典的时候,和其他人的思路是不一样的。一旦思路打开,你将看到更大的世界,这个价值是很大的。我们自己在读这些经典的时候,应该从哪些角度来读,我们要怎么样深入理解,这是我们作为心理学人应该要去思考的。

在学习一些经典的时候,从字面上读到的东西,第一感受是主观的感受。当我们深入读经典的时候,看到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的时候,心理学人要从中提炼出一些心理学的内容,无论是跟发展有关还是跟情感、人格有关,要从经典中学到能够为我所用的东西。在对经典的解读中,应该要秉承一种创新和开放的思路。

还有一种思路是,在读经典的时候,不能光顺着主人公的思维投入,还要学会跳出来,看一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下,可能会感受更多一些。

文艺评论是评论文学作品中的句子、作者的心理,有时候一个字、一个句子就能给这篇文章画龙点睛。同样,我们心理学人在看这些东西的时候,更看重在现代的背景下去解读人们的心理反应,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都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古是传统,今是我们今天的需要。洋为中用,洋是现代心理科学,它起源于西方,而我们今天谈的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各种著名的心理学实验都是源于西方的。我们要沿着二元的路线前进:一条是传统的路线,一条是科学的路线;一条是过去的路线,一条是现代的路线;一条是我们过去的故事路线,一条是现在的经典案例路线。

我们把现代心理科学、西方心理科学与传统文化结合,这不是为了谁陪衬谁。有人认为,我们是为了拿人家的科学研究来证明我们文化更优越,这是不对的。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满足当下社会的需要,社会中的人遇到的问题能得到解决。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运用古人的智慧,为人们当下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借鉴经典。

有了目标以后,这项工作就不再是个人的爱好,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为了成为科学的附庸、强调自己的科学性。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做很多的事情不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名声利益,而是为了我们所做的事情本身。一旦人的觉悟上升到这个高度,再去解读经典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体验。当然,前提是自己爱好、自己钻研、自己享受其中,才能实现自己解读经典的目的。 3dIh2Qe/AYizEvl3RQsnsx5jkbv0ZsbOfZU4zgqN+t1DMaTeBk7zlDd1WxLB2CZ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