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读者已阅读到本书倒数第二章,这一章我们将着重讨论《水浒传》当中几位有分量的女性角色。梁山上有三位女英雄、女豪杰,就是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三位。这三位女性也是历经坎坷,各有各的传奇故事,也各有各的本事。《水浒传》的主角基本都是男性,并且在当时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文化氛围下,女性是很难在这种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学作品中占一席之地的。既然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写这三位女性,而且她们在梁山好汉中能获得自己的名号和排位,那么想必她们有自己的过人之处,那么第一个要分析的就是母夜叉孙二娘的故事。
孙二娘的名号是母夜叉,在一百零八位好汉当中排名第一百零三,因为她是开人肉包子店的,所以她的武器是刀。孙二娘的父亲是一个赌徒,并不是一个特别有成就的人,她的母亲非常漂亮,但是最后被一头陀所杀。在自己的妻子被杀之后,孙二娘的父亲改邪归正,戒掉了赌瘾,带着女儿来到了十字坡开了一个包子铺。开包子铺以后,遇到了一个叫张青的年轻人。孙二娘的父亲看张青是一个比较憨厚的人,认为对方值得孙二娘托付终身,便想招张青为入赘为女婿,原本张青没有这样的打算,但见到孙二娘本人后便马上答应了。张青是答应了,可是孙二娘却不买账,她看不起张青,并且多次奚落他,时间长了张青受不了想要离开,却又被孙老爷子阻止,还答应让他看管这个包子铺。孙二娘父亲去世后,张青果然遵守承诺留下来照顾包子铺,并且照顾孙二娘。张青认为在孙二娘父亲去世这样一个时机提出要娶孙二娘,并且照顾包子铺,他便可以美人与事业双收。然而孙二娘还是拒绝了张青的求婚,把张青给气走了。张青走之后,她的杀母仇人,也就是那个头陀出现了,而恰巧这时张青也回来了。在张青的帮助之下,孙二娘成功杀了头陀,替母亲报了仇。这之后,孙二娘便接受了张青的求婚,二人成为夫妻,共同经营他们的包子铺。
即使是在二人结为夫妻以后,包子铺的事务实际上还是由孙二娘在操持,无论是在家里、在包子铺还是在外面,孙二娘都给人一种一把手的霸气感,因此也就落下了母夜叉这样的绰号。孙二娘的包子铺不是普通的包子铺,她的包子铺是个著名的黑店,她做的是人肉包子,并且她的包子特别有名。而更巧的是,孙二娘曾经差点把武松给做成人肉包子。本来她要动手了,但一听是武松,她便停了手,并且还跟武松不打不相识,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甚至后来在帮助武松逃避刑罚的时候,孙二娘还出了一个主意,把武松打扮成了一个行者,从此这个形象就伴随了武松的一生。
孙二娘一开始不肯嫁给张青,没有听从父亲的意见,这首先说明她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女性。其次,她是一个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的女性。她一开始不想嫁给张青是因为,她对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配偶有要求,不是父亲随便找来一个人就可以结婚的,因此她拒绝了张青的前两次求婚。但孙二娘在张青第三次求婚时答应了,这是因为张青虽然总遭到孙二娘的调侃,还两度被气走,但关键时刻他回来帮孙二娘一起报了杀母之仇,孙二娘对张青是感激的,再加上张青一直没放弃对孙二娘的追求,于是二人便顺理成章成了夫妻。同时孙二娘也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她做人肉包子,可是发现对方是打虎英雄武松后她马上就住手了,这说明她虽然开黑店,但也有自己的底线,最后她还跟武松成为朋友,关键时刻还救了他,这说明孙二娘虽然看起来是母夜叉,但对待她眼中的好人是十分有情义的。
在古代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总是有类似的情节:在某个偏僻且荒无人烟的地方,有一个突兀的店铺,店铺的主人往往是一位风情万种的老板娘。她看似是个普通的美女,实际上是一个专门开黑店的隐世高手。这也可谓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不仅在影视作品中,在现实当中也会有这样的一类女人。也就是说《水浒传》中孙二娘这类角色并不是完全虚构的,社会上必然有这种类型的女性,她们虽然性格中有仗义和豪爽的成分,但大部分时间她们看起来还是在普普通通地过日子,比如孙二娘就是在踏实地经营自家的包子铺。虽然她也想追求自己的爱情,想嫁给自己理想中的男子,但最后她还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嫁给了父亲指定的男人。孙二娘跟武松的友谊也是很值得推敲的,武松刚进孙二娘的包子铺时,孙二娘表现得很热情,这是因为孙二娘打算拿他来做人肉包子。等知道武松的身份之后她便立即住手,此后,孙二娘对武松又热情得不得了,此热情就非彼热情了。这个时候孙二娘对武松显然是有好感的,毕竟她是一个侠义女子,对于打虎英雄这样的人物不可能不喜欢,也许武松这样的人物恰好就是孙二娘的理想配偶。但实际上,假如真的有武松这样的人要娶孙二娘,孙二娘也未必会答应。因为像孙二娘这样的人,她对自己的人生很有主见,因此她绝不会轻易听从他人的意见,而当时普遍的婚姻状况都是夫唱妇随,所以孙二娘会嫁给上门女婿也是意料之中。在古代文化中,上门女婿就是有一些家庭没有儿子,就招女婿上门。孙二娘家里没有男孩,并且在母亲遇害后由父亲来抚养,所以她就长成了有着一定男孩性格的女孩,得到了母夜叉的外号。按照现代的说法,孙二娘是一个女强人。在过去,强人往往是指强盗,所以她实际上是女强人,这又呼应了她开人肉包子店的黑店老板娘身份。
从孙二娘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一个女性若是想要加入梁山好汉,想当女英雄,首先要具有男性的特质,要有男性的价值观,要有梁山好汉的一些特质。之前本书说过,孙二娘开的人肉包子铺实际上是在暗喻当时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而孙二娘卖人肉包子,她只是自己做来卖,而不是自己吃,就相当于是供货商,这说明她在人吃人的社会中已经脱颖而出了。她既没有被吃掉,也没有反过来去吃别人,她能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并且维持着自己强悍的名声,这说明她作为一个女性已经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梁山好汉们是被逼上梁山的,但他们至少在这个社会中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了下来。
孙二娘这种强大的女性,是不会轻易嫁给张青这样的人的。张青一开始被孙二娘的父亲看中,想招他做上门女婿。张青被孙二娘的外表所吸引,因此对她处处讨好,但这样反而招致了孙二娘的厌恶。因为以孙二娘强悍的个性,是不吃这一套的。她和武松相反,武松耳根子软,而孙二娘是一个实在人,不吃软磨硬泡这一套,最后她嫁给张青也是因为张青在关键时刻帮了她,他在该出现的时候及时出现了,这才使得孙二娘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所以孙二娘即使嫁给张青,也不是出于对父亲意愿的遵从,而是基于自己的意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孙二娘的婚姻其实是她自由选择的。
说到孙二娘的名号“母夜叉”,听起来是一个贬义的名字,直到现在母夜叉这个称呼都是带有侮辱性质的。但事实上孙二娘并不是一个剽悍且无恶不作的女人,她有自己的是非观念。首先她知恩图报,在张青帮她报仇后接纳了他;其次她开人肉包子店,但不是什么人都杀,像武松这样的好汉,她不但不杀他,还跟他成为朋友,在关键时刻还救了武松一命。有一个说法是,孙二娘的包子铺卖的从来都不是真正的人肉包子,人肉包子是她自己编造出来吓唬别人的。在当时的社会中,一个女子打理一个店铺是非常艰难的事情,通过编造并传播人肉包子的传言,孙二娘可以树立起自己凶恶的形象,以便在乱世生存下来。因此母夜叉这个名号颇有一点外强中干的意思,它也是孙二娘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孙二娘虽然性格强悍,但作为一个女性,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女性,不可能全然没有脆弱的部分,她若是真的强大到这个地步,也不会需要张青的帮助,更不会嫁给张青。因此关于孙二娘的传说更多的是一种包装,一种保护色。
讲完母夜叉的故事,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母大虫的故事。
话说登州有一个酒店,突然门口来了一个人,兴冲冲地走进去,老板娘便问:你是来喝酒的还是来吃肉的?如果要赌钱就往后面走。这就是给旅客吃喝嫖赌的一个店,而这家店的主人就是母大虫——顾大嫂。来的人就是铁叫子乐和,这个乐和是登州牢房的牢头,他受了牢房的犯人所托来找母大虫。这委托他来的人就是母大虫的表兄、表弟,一个叫解珍,一个叫解宝。
解珍、解宝也是一对打虎兄弟,家中原本是猎户,因为在村里受到人家的陷害而被抓进牢房,就私下贿赂了铁叫子乐和,让他来找母大虫,说找到她就有办法,所以他就受解珍、解宝之托来到这里。顾大嫂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是一个非常非常直爽又粗暴的女人,平时有谁说话不好听惹到她了,她便会直接拍案而起,也是非常不好惹的一个人。乐和找到顾大嫂,把解珍、解宝的情况转告给了她,于是母大虫就找了她老公,老公名叫孙新。她就去问孙新,现在她的表兄弟两个人被抓到牢里,应当如何救他们?孙新先叫乐和回去好好照看二人,然后想出劫狱的办法。孙新想到这边有两个山大王,一个叫邹润,一个叫邹渊,可以请他们来帮忙,人一多力量就比较大了。母大虫认为这个主意不错,敦促孙新当晚就把二人请来,共同商量如何救自己的两位兄弟。
第二天,他们就把邹润、邹渊请过来了,开始商量劫狱的办法。但是孙新后来又想,如果把自己的哥哥找过来,那不是更有保障吗?孙新的哥哥是一个名号为“病尉迟”的好汉,叫作孙立。孙立按照现在的说法算是一个国家干部,他听到自己的弟弟要自己去劫狱连连拒绝,毕竟以他的身份是不可能做这种事情的。母大虫一听又发怒了,马上拍桌而起:你去不去?你不去也要去。母大虫一发威没人不怕,孙立连忙答应了。于是这就把孙立也拉下水了,几人便一起去劫狱,把母大虫的两兄弟一起救出来。结果救出来后几人无路可逃,最终就逃上了梁山。
在《水浒传》中,出现过并且有较多戏份的女性大约也就五六人。作为封建时代的女性,想要在社会上获得承认,必须要有十分强大的性格。作者描写到的这些女性都是十分强悍的,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只有自己强大才能获得真正的地位。这个情况放在现代社会中也一样适用,作为女性若是长期依附他人,是很难有自己的作为的。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母大虫这样的角色?因为她是一个比较重感情的女人,她是非常敢作敢当、敢想敢为的一个女人,她该走就走、该劫就劫,从来不犹犹豫豫。这样的女性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所以男人们都怕她三分。而顾大嫂也确实不辜负母大虫这个名号,还真就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了。所谓的母大虫就是母老虎,男人都很怕这样的女人。她说干就干,对事不对人,无论对方是谁,只要说了不合她心意的话,她当场就翻脸。从母大虫的行为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刚烈豪爽的女性形象。虽说这样的女性一般不讨男性喜欢,但实际上,无论是扈三娘的丈夫王英、孙二娘的丈夫张青,还是母大虫的丈夫孙新,他们都没有离开这样性格刚烈的女人,反而还跟她们生活得其乐融融。他们为什么接受了这种强势的女人形象呢?这说明他们对自己配偶性格中强大的保护能力有需要。弗洛伊德认为:当女性没有成功地把丈夫也变成自己的孩子,并行使母亲的角色时,婚姻本身并不可靠。这些强悍的女性,正是凭借着自己性格中的刚强和安全感,吸引了她们的丈夫。
同时,作者创造这些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女性角色,也是对当时社会对女性刻板要求的一种反对。当时的社会要求女性依附于丈夫,依附于家庭,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要求削弱了女性的社会形象,而作者通过塑造这种强大的女性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的不满。本章已经分析过了孙二娘和顾大嫂,那么接下来就要分析扈三娘这个角色了。扈三娘的地位比前两位还要高,属于女中豪杰这一类。
扈三娘攻打祝家庄的时候,跟王英交手,王英的眼睛老不往该看的地方看,当时扈三娘心里思量:这厮无理。王英当时使的是枪,而扈三娘使的是双刀。结果一看到扈三娘之后,他的枪法就乱了,结果就变成了扈三娘的俘虏。扈三娘是被豹子头林冲抓住的,在林冲赶过来之前,扈三娘还在追赶宋江,连宋江都差一点被她逮了。所以从这一方面看,扈三娘的武艺是很出色的,最后扈三娘是敌不过林冲才被抓住。抓过来以后,宋江寻思了一下,想着扈三娘有这本事打败王英,是一名出色的女将。宋江也爱才,于是便交代了一二十个老成的手下把她送回梁山泊,交给宋太公看管。后来,宋江找了一个吉日,请了自己的父亲宋太公,在没有给扈三娘思索的机会的情况下就告诉她:今天就是良辰吉日,你和矮脚虎王英结为夫妇,我的父亲将认你作义女,如此便促成了扈三娘和王英的姻缘。
从这个故事来看,扈三娘其实也是被坑的,在整个事件中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而扈家庄也是被梁山的贼寇血洗的,包括她的父亲以及其他家人,只有哥哥扈成一个人逃脱了。扈三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接受了安排,嫁给了自己的敌人,这也说明她的性格中多少还是存在着一些逆来顺受的特质。作者并没有着力于细致地描写扈三娘心理转化的过程。扈三娘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经历了家破人亡,而且又成为阶下囚,虽然被宋太公认作义女,也成了一名女首领,但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还是可以看出,即使是像扈三娘这样的女强人,对自己的婚姻大事还是没有决定权的,她就这样被许配给了矮脚虎王英。这二人虽然结为夫妇,但王英这个人还是色心不改,后来与邬梨他们对仗,邬梨有个义女叫作琼英,王英也是见色起意,见了琼英之后就在打歹主意,结果脚就被琼英戳了一枪。所以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王英虽然是娶了貌美如花的一丈青扈三娘,但始终还是保留着他好色的恶习。所以扈三娘和王英的婚姻从现在来看是否真的幸福,还有待考量。但无论如何,嫁给一个好色的男人,总好过嫁给一个无能的男人。即使扈三娘已经是一位女中豪杰,但她在面对逆境时选择了顺从,面对婚姻无从做主,最后被强许给王英,而且扈三娘嫁给王英之后从一而终,夫妻二人最后是在征方腊的时候一起战死的。那么也就是说,虽然作者试图塑造一些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但这些违抗当时社会要求的女性的下场总是令人扼腕,因此读者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是得付出很大代价的。
其实不光是扈三娘,还有顾大嫂、孙二娘她们,也是看似掌控了自己的命运,但实际上还是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作为在封建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人,必然还是会受到封建文化的影响。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然后相夫教子,过着平淡的日子,这个是她们的最高追求,而不是开黑店、卖人肉包子,也不是要去搞什么吃喝嫖赌旅店,更不用说征战沙场了。当然不仅是这三名女性,实际上所有梁山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的。这个悲剧要从农民起义军的视角来分析,他们没有成功,这是悲剧;从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角度来看,背后的大环境是悲剧的根源;按照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失败是由于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其实面对当时恶劣的大环境,他们本可以随遇而安,灵活地应对,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如果我们要分上中下策的话,那么最下策是死,即一死了之。比死高明一点的就是同,也就是和蔡京、高俅、童贯等人为伍,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再高一个层次是顺,就是做一个顺民,逆来顺受,这也是另一种随遇而安。
被杨志杀死的牛二,一开始在街上欺行霸市的时候,人们跑去县衙里告状,县官说:“咱们这个地方是京城,大官多如牛毛,牛二就是和牛毛有关系的人,我今天把他捉了,明天有人打招呼我又要把他放了,这样子下来我也没意思,你们也没有意思,不如还是回去好好地躲避着他,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这些老百姓听后无法,只得悻悻地回去了。结果看见牛二还在那安稳地睡着觉。牛二得意扬扬地说:“告状的回来了?”他就是吃准了这帮告状的平民百姓都是逆来顺受的,是随遇而安的。这里县官和老百姓是一种被动的生活状态,奉行的是能忍则忍的生活哲学,也就是我们说的顺民。
跟着强盗去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做强盗,或者更大范围讲是做社会的强盗,靠鱼肉他人保证自身的存活,这是同,是较低层次的生活选择。做顺民这就高一层次,再高一个层次是什么?是抗争吗?拼个鱼死网破,这并不是生存的哲学。再高一层次应该是逃。
另外有一种选择是归隐。不同历史时期都会有人因为时事所不容而选择归隐山野。像庄子、老子都是归隐的,那时候道家的盛行,是有现实社会大背景的基础的。这在当时可以称为上策。那么梁山好汉选择的是什么呢?他们还没有做到上策,但又不愿意选择下策,而是夹在两者之间无奈地挣扎。他们没有逃,也没有顺,他们先选择了反,即造反,然后又选择了安,被招安。死、同、顺、逃、反、安、隐,这是在乱世中的七种生存选择。隐是最高层次,安则在隐之下,安是一种光鲜的妥协,而隐是更坚持自我的活法。
面对社会大的环境,什么样性格的人才能够做到上策呢?积极、善良的人。我们不能改变外部的现实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调整自己,这也是不得了的。比如梁山好汉中最后有人不就是隐了吗?从这个角度讲,鲁智深是最高境界。燕青是隐了,武松是走了。所以我说这个上梁山看似是积极的,实际上是消极的,相对来说是中上策,而不是上上策。他们在中上策的探索过程中,再进一步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最终有人找到真正能自我实现的人生道路。
从一开始梁山好汉忠义堂成立的时候,他们的口号已经决定了他们命运。口号是什么呢?替天行道。替天行道作为一个革命或是起义的口号,完全不符合走向成功的路线规划。就像唐朝的黄巢说“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有这种气概,这正是梁山好汉缺的气概。“替天行道”这个口号,注定了他们不能成功,因为“天”实际是“天子”,“替天行道”也是替皇上卖命,这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他们的出发点就是等待着被招安,等待政府来收买,以这一目标为前提的“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
再说回我们本章说的这三个女人,说来说去,又莫名呈现出悲情来。我们发现在大时代面前,个人的力量实在很微弱。
那我们能选择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心灵的自由。我们能随遇而安,这也是作为人真正强大之处,而不是一定要改变多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