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进化当中,始终会有一些人性和性格上的缺陷,所以本书才要通过分析《水浒传》解读人物的心理,让更多的人看清自己,不要受制于自己。实际上与其说梁山好汉受制于吴用,不如说受制于自己。虽然吴用使用了奸计,但如果卢俊义自己的人格完善,吴用的计谋也就彻底无用了。吴用能蛊惑卢俊义,是因为他在卢俊义不知道自己缺陷的情况下给了卢俊义想要的东西,所以卢俊义才轻易地接受了他的心理暗示。
卢俊义这个人,他看起来心地善良,乐善好施,还收留燕青和李固,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完全出于善意才去收养这二人。因为乐善好施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习惯,真正乐善好施的人是可以从帮助他人中获得纯粹的快乐的,他不会要求回报,更不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施舍。当然这么说也不是要否认卢俊义性格当中的闪光点,光是收留燕青、李固二人,也足以说明这个人骨子里有善良的一面,见不得别人受太多苦。
吴用的厉害之处并不在于他懂得算命、懂得看天象,而是他能看到人内心的弱点,他的计谋恰好击中了卢俊义内心最薄弱的地方,因此才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卢俊义最在意的东西是什么?是他的财富和他的名声。这两者对卢俊义来说是最重要的,他的整个身份都是由这两样东西堆砌起来的,他害怕失去财富和名声,因此才会有如此大的反应。从这里读者首先就可以看出,没有哪一个梁山好汉的人格是完美的,当然没有人的人格能是完美的,一个立体的人是优缺点并存的。其次,读者可以发现,每一个梁山好汉的性格中都有一个明显的缺陷,但他们看不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认不清自己,这就导致了他们经常被环境和他人抓住弱点,从而丧失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比如武松就是经不起夸奖,吃软不吃硬,自卑,需要他人的认同。而宋江的缺陷则是假性完美主义,只要有人跟他说,某个事情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那么宋江就会对这个人俯首帖耳,因为宋江不想做出选择,他不想破坏自己完美的形象。至于卢俊义,他的弱点就是太在意他的财富和名望,只要有人拿他的财富和名望做文章,那么他就一定会上钩,被人牵着鼻子走。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弱点,而这个弱点就是我们想尽办法要维护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在意名声,有的人在意面子,这些被投注了大量注意力的事物,往往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缺失。
所以想要完善自己的人格,首先需要进行自我检查,也就是内省,通过自我反省认清自己,发现并承认自己的不足就是进步的开端。无论外面的环境如何变换,还是要做一个正行、正知、正见的人,做一个正性的人,而不是一个负性的人。
那么接下来要分析的人物就是鼓上蚤时迁。时迁以前是掏古坟的,也就是盗墓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叫摸金校尉。时迁有一个爱好,他别的不喜欢,就是很喜欢吃鸡。他有一次和杨雄、石秀相遇,时迁就试图引导杨雄和石秀去投靠梁山。他们在一个小店里面,看见了一只鸡,结果他旧习难改,把人家的鸡给杀了炖上了。人家小二看到鸡不见了,灶上有鸡炖着,地上还有几根鸡毛,便对时迁说:你要吃鸡你跟我说,怎么不声不响把我家报晓的鸡给吃了?这只报晓的鸡就相当于当时的闹钟,每天早上叫店小二起床干活,结果时迁把人家的闹钟给吃了。店小二生气了,告诉时迁这不是花银子就能解决的事情。结果时迁的反应也是相当恶劣,他不承认自己杀了人家的鸡,他说自己没有见过他家的鸡。结果到最后杨雄受不了了,便向店小二提出了要给他补偿。这个故事就反映出时迁偷鸡摸狗的习惯一直在,而且他敢做不敢当,不愿意承担责任,这与人们对英雄好汉的定义相去甚远。
当然,时迁也并非一无是处,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各有各的本事,时迁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小偷,时迁最大的优势就是灵巧、做事神不知鬼不觉,所以最后他在大名府的时候,还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去烧了翠云楼,火起之后,各人见信号来了便开始行动。也就是说他这些偷鸡摸狗的本事若是用对了地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他可以做哨兵、通风报信的人。但是整体而言,时迁是闲不下来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习惯性偷窃。
所以梁山其实是颠覆了我们对于英雄好汉的常规认知的,这也是作者的一个过人之处。他的目的不在于塑造出完美的英雄形象,而是对人进行朴实的描写,呈现出一个个完整而立体的人,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他的闪光点和劣根性。读者可以看到,梁山一百零八将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辫子,很容易就被人家抓住把柄,这是他们这个团体的共性,这也是为什么在梁山上没有明确的等级关系,出身好的人、曾经当官的人、佛教徒和劣迹斑斑的小偷、杀人犯都可以平起平坐,聚啸山林。在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反而是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且那么多原本出身卑贱,有恶劣前科的人依然能在梁山泊闯出一片天地,做上步军首领。所以说人物虽小,但是每一个细节呈现出来的都是社会上这些最真实的草根人物。
还有一个人物跟时迁类似,也是出身低贱的草根人物——白胜,为什么会提到这个人呢?首先白胜是一个赌棍,他喜欢赌。赌徒总是很穷困的,但有一天白胜突然就有钱了,于是他被人抓起来质询。这段描述是这样子的:叫了店主人做眼,迳奔到白胜家里,却是三更时分,这个时间点。叫店主人赚开门来打火,只听得白胜在床上作声,问他老婆时,却说道:“害热病不曾得汗。”将他从床上拖将起来,见白胜面色红白,这里有个面色红白,于是就把索子给绑了,喝道:“黄泥冈上做得好事!”那白胜哪里肯认,把那妇人给捆了,也不肯招。于是这些公差绕着他的家寻赃。寻到床底下的时候见地面不平,大家就挖地三尺找出了一包金银。于是众多公人就发声喊起来了。这个时候白胜面如土色,就地下取出了那包金银,公人随即就把白胜头脸给包了,带着他老婆,带着赃物连夜赶到了济州城来,在五更天明时分把白胜押到厅前。把他捆起来之后就问他,你们干这事谁是主谋?谁是出主意的?白胜就抵赖,死不肯招,于是就被打,打了三四顿,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那个府尹就说了,你把正主给招来,捕人已经知道了是那个东溪村的晁保正了,你这家伙如何抵赖得过去?你赶快把那六个人说了,就不打你了。于是白胜又挨了一歇,所谓一歇,就是大家打累了,歇一会儿那个时间。他熬不过,只得就招了,为首的是晁保正,其余的那六人我不认识。那个知府就说了,这个不难,我只拿住晁保正,那六人便有下落了。于是就取了二十斤的死枷锁了白胜,他的老婆也上了锁,然后就收监了。夜里他们就来到了郓城县,悄悄地准备去抓晁保正了。也就是说从最开始白胜在家里养病,到被人抓走,再到挖出赃物、交代主谋,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这就说明白胜这个人没什么意志力。
梁山好汉中有很多这种类型的人物,这说明一百零八位好汉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真正的好汉,并非所有人都是正面的形象。白胜就是一个地痞无赖,是一个小混混。这说明梁山好汉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成功的一些因素。毕竟外部环境对他们是有利的,当时的皇帝把天下搞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老百姓本身是渴望有人替他们出头的,而且他们抢的又是生辰纲,本是替老百姓出气的事情。但为什么他们不能成功呢?因为他们本质上还是一群乌合之众。如果他们不是乌合之众,是真正有计划的一个集团,事情就会不一样。哪怕他们的军师不是吴用也无济于事,即使是晁盖,也只想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晁盖没有领导能力,宋江告诉他有人要来抓他了,他竟然连自己的退路都想不到。所以说这一帮人注定无法成大事,因为他们对自己缺乏清晰的认知,也没有周全的计划,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混乱,什么人都可以造反。比如都头雷横,他是个牢头,也是很有问题的一个人,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自己牟利。《水浒传》里的人物,只要是官府的基本都存在贪赃枉法的行为,尤其是童贯、蔡京、高俅,他们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连武松也难逃这一规律,在施恩的利诱下,他为了逃过棒打,帮施恩报复了蒋门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权力已经变成了个人谋取私利的手段。
白胜只不过就是村子里的一个小混混,平时就爱好赌个博,结果也能混出一个梁山好汉的名号,这说明梁山这个组织是没有人员的筛选机制的,里面的成员良莠不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鲁智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还真就都是善举,而且他行侠仗义的方式还很特别,独具一格。他去教训镇关西,先是戏弄他,让他先切十斤精肉,再切十斤肥肉,再来不带肥和不带瘦的脆骨,戏耍了他一番才出手揍他,这也是为什么叫他花和尚,因为他是一个有趣味的人。但这个花不是说他花心,不是说他花花肠子。鲁智深肯定有很多花心的机会,但他都没有去做。鲁智深救了刘太公的女儿,若不是因为他是和尚,刘太公极有可能为了报答他而把女儿许配给他。他一开始救的金家父女也是同理,但鲁智深一点这样的心思都没动,这说明他在这方面还是恪守道义的。
也有人说叫他花和尚是因为他不守戒,两次大闹禅门。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说的就是鲁智深这种人。为什么他可以不守戒?因为他已经不需要在这上面做功夫,鲁智深的修行并不是在智的层面,而是在慧的层面,他已经不需要这些外在的、有形的规则去约束自己。一般的修行者要守戒是因为他们还需要可见的规则来束缚自己,否则无法修行,而鲁智深骨子里已经有了佛性,已经有了慧根。在五台山的时候,他师父其实已经很清楚这一点了。他与强抢民女的董平不同。读者可能发现了,《水浒传》中出现了很多太公,而他们又恰巧都有个女儿,这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在《水浒传》中的规律总是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而书中也往往是太公被欺负,是太公的女儿被霸占。那欺压这些太公们的又是什么人?都是要准备上山的山大王,这些山大王自己也是被人欺压才逃上成为山大王的。然而仔细一想,欺压山大王的人又总是官府的人,这就构成了一个链条,一个恶性循环。官府不作为,逼普通人造反,造反的结果又作用在百姓身上,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既然本章集中讲了《水浒传》中的反面人物,那么就不得不提王英,他也是恶人中的典型。王英是清风寨的二寨主、二头领。这个人无恶不作,连人心都敢吃,什么人都敢抢,手段非常恶劣。为什么说他是最具代表性的呢?他是最敢纠缠别人的一个代表,他是最无耻的代表。王英这个人虽然是山林的头领,但是他大吃大喝,在他们团伙出去犯案的时候也不怎么出力,但一旦有了战利品,他就据为己有。每次下山去抢夺,他都只在旁边指挥着,等团伙得到了战利品,他就自己先上来挑选,坐享其成,非常厚颜无耻。
有一次他们下山看到了一个女子,长得非常漂亮,王英马上蠢蠢欲动,把财物和这个女子一起掠夺上山。上山以后王英就跟大哥说:今天晚上这个女子给我了,其他的可以商量。当他想把这个女子带走的时候,那个女子就哭哭啼啼的,刚好当时宋江在山上做客,听到了这段对话,想起他的结拜兄弟花荣,刚好是这个女子丈夫的同僚,他便想卖个面子,这样也好给自己的兄弟一个交代,于是他就劝王英:这个女子因为是花荣大哥同僚的老婆,我们不如把她放了。王英不情愿,宋江便说:没事,只要你还给他,以后哥帮你找一个更漂亮的。王英听后觉得也未尝不可,同时又碍于兄弟情面,就把女子给放了。
他第二次碰到这个女人是怎么回事?是当时他去看夜景,宋江就被这个女人看到了。说来也怪,这个女子看到宋江,首先想到的不是宋江对她有救命之恩,而是想到宋江当时跟这群贼人在一起,所以他必定跟贼人有勾结,不是什么好人。于是这女子就报告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便出动兵马,把他们一起抓起来。宋江被抓以后,王英就去救他。救出宋江之后,宋江非常愤怒,认为一切都是因这个女子而起,便一怒之下把这女子杀了。王英一看宋江把自己看中的女子给杀了,举起刀就砍向宋江,丝毫不留情面。在王英眼中兄弟又算什么,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但王英也设办法,这时宋江又让他放心,说未来肯定会帮他找个老婆,后面还真拉着扈三娘来给王英做了老婆。所以说王英是最无耻的一个人物,他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从宋江和王英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中,确实有一部分人是行侠仗义,有人格魅力的。比如鲁智深、燕青、史进,都是没什么污点的人,确实是做好事的。还有一些人是好事坏事都没做,比如柴进大官人,他基本上没做什么事。而有的人就做了坏事,这些人无论是上梁山前还是上梁山后都是劣迹斑斑。所以一个组织想要成功,首先就要建立起自己的人员筛选机制,什么人都收是很容易导致混乱的。有完善的机制和周全的计划,是做成大事的基本条件。
通过分析这些人物,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当时老百姓眼中的英雄好汉,放在现代来看未必是好人,而反之同理,当时不受百姓待见的人,从现代角度看也未必是坏人。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有环境、时间作为背景,人的理解会发生变化。第二,善恶的区分也有亘古不变的标准,有一些条件是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这个是人类社会的恒常性。第三,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水浒传》中人物的命运和成长,就会发现善恶不是绝对的,有些人可能是好人,比如武松,他品性不坏,可是他又不是一个好人。为什么又说他不是一个好人呢?因为我们不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去评价他,而是从他人格的完善度来分析。武松的坏不是坏在人品上,而是坏在他的性格上。他如果好好处理一下他跟嫂子的事情,也就不至于闹得家破人亡。如果他能克服自卑,克服吃软不吃硬的性格缺陷,也许他就可以更上一层楼,而不是止步于打虎英雄。好人未必是指道德上的好人,要辩证地看待这个说法。
这一章的人物分析是概括性的,没有针对某一个角色进行详细的分析,只是为了把梁山好汉中的反面人物做一个总结,从而揭示梁山这个组织的漏洞,以及他们无法有所作为的必然性。在写作这本书的之前,我查阅了大量文献,发现对古典文学的分析很多,但对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分析研究还是很欠缺的,这说明我们对于古典经典名著人物的心理研究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也涉及研究角度的问题,人们习惯从文化、社会、文艺的角度去分析人物,而相比之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则难以拿捏。因此本书的工作也是尝试性的,我试图通过对古典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理学分析,以现代的视角解读古典文学,除了希望填补这一部分研究的空白,也是想要开拓一个新的视角,另辟蹊径,融会贯通,重新挖掘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以这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水浒传》,读者可以重新理解里面的人物,并且在这些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同时,进行这样的解读也是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启发,能让读者开始挖掘并分析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踏上自我完善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