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三章
鲁智深的浩然之气(下)

接着上一章的末尾,我们会继续展开讲防人之心。时常想着要提防别人的人是不可能获得快乐和健康的,为什么?因为提防别人意味着要如履薄冰,小心翼翼。防人不止防一个,总是提防别人的人,会习惯性地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对自己不利的,如此一来便要防所有的人。而且防人还不是防一天两天,是要随时随地防,全天候都要瞪着眼睛,这意味着什么?一个本身可以很放松的人,现在要把自己的身体、心理技能启动到五级戒备状态。这样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心理都是没有好处的。长期启动预警机制,人的整个状态是不可能健康的。按照身心医学的理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的人,肺、胃、肝、胆都容易有问题。

鲁智深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关于做人,也涉及人的身心健康。现代人讲究养生,既要身体健康又要心理健康,要做到这一点的大前提就是不要防,懂得随遇而安,做个真诚的人,这样的人会活得更加坦荡和轻松。现代人的焦虑是很严重的,很多人被焦虑折磨得睡不着觉,而焦虑的根本就是对未发生的事情的忧虑。梁山好汉中有多少人,夜夜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都是因为他们对未发生的事情思虑过度。而鲁智深则不同,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不会让自己的节律被打破。像鲁智深这样坦荡的人,不成佛才怪。既然作者要给他安排一条成佛之路,那就必然也要给他分配符合佛教气质的优秀品质。于是在作者的加工下,就出现了一个随遇而安、一身正气的鲁智深的形象。《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有一部分曾经是社会上的中上层,曾经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过,像吴用、宋江这些人。按照当时的主流思想,这些人走的是理学的路线,但他们在理学的话语体系下又没有执行这套价值观,最后不伦不类。实际上梁山的话语权还是由这些知识分子主导的,主意都是吴用出的,坏水都是他冒的,而命令都是宋江下达的,主要都是这两个读书人在做主导。这反映了当时读书人的社会价值观和当时的主流思想。结果呢?一个没有怎么读过书的鲁智深就教育了他们一顿,颠覆了当时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在上一章中我们说过鲁智深的智慧不是来源于后天的知识,而是先天的慧根,这慧根是后天的努力无法弥补的。所以纵观整部《水浒传》,读者可以感受到书中文化背景的融会贯通,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这些人物在故事中的交互实际上也是宋朝文化思潮融合的过程。不要“三思而后私”,有些事情不要想太多,随顺当下的状态,就会有好的结果。

一个人越是小心提防身边的人,越容易惹出麻烦,最后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被逼上梁山往往也是因自己的行为所致,与自己的心态脱不了干系。随遇而安就是鲁智深给我们的启发。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分析鲁智深的故事。

鲁智深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他的行为中,也体现在他与其他人的对比中。比如在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中,鲁智深的热心肠就与李忠的不情不愿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也体现了鲁智深的直爽。另外就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故事,也体现了鲁智深对身边人的仗义。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薛霸绑了林冲,鲁智深赶来救林冲: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着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鲁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吩咐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那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得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斯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成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两个撮鸟,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那里敢回话,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依前背上包裹,提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拕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行得三四里路程,见一座小小酒店在村口。……

酒保一面整治,把酒来筛。两个公人道:“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鲁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还了酒钱,出离了村店。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两个公人听了,暗暗地道:“苦也,却是坏了我们的勾当!转去时,怎回话?”且只得随顺他一处行路。……

自此,途中被鲁智深要行便行,要歇便歇,那里敢拗他,好便骂,不好便打。两个公人不敢高声,只怕和尚发作。行了两程,讨了一辆车子,林冲上车将息,三个跟着车子行着。两个公人怀着鬼胎,各自要保性命,只得小心随顺着行。鲁智深一路买酒买肉,将息林冲。那两个公人也吃。遇着客店,早歇晚行,都是那两个公人打火做饭。谁敢不依他?两人暗商量:“我们被这和尚监押定了,明日回去,高太尉必然奈何俺!”薛霸道:“我听得大相国寺菜园廨宇里新来了个僧人,唤作鲁智深,想来必是他。回去实说,俺要在野猪林结果他,被这和尚救了,一路护送到沧州,因此下手不得。舍得还了他十两金子,着陆谦自去寻这和尚便了。我和你只要躲得身上干净。”董超道:“也说的是。”两个暗暗商量了不题。

话休絮繁。被鲁智深监押不离,行了十七八日,近沧州只七十来里路程,一路去都有人家,再无僻静处了。鲁智深打听得实了,就松林里少歇。鲁智深对林冲道:“兄弟,此去沧州不远了。前路都有人家,别无僻静去处,洒家已打听实了。俺如今和你分手。异日再得相见。”林冲道:“师兄回去,泰山处可说知,防护之恩,不死当以厚报!”鲁智深又取出一二十两银子与林冲,把二三两与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本是路上砍了你两个头,兄弟面上,饶你两个鸟命,如今没多路了,休生歹心!”两个道:再怎敢?皆是太尉差遣。”接了银子,却待分手。鲁智深看着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两人答道:“小人头是父母皮肉包着些骨头。”鲁智深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得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道:“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与这树一般!”摆着手,拖了禅杖,叫声:“兄弟,保重!”自回去了。

在这段节选中,出现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什么?是“撮鸟”。这是一个比较拗口的词语,是一个方言词语。《水浒传》中经常出现山东的方言,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市井文化,一种流行的江湖文化。以通俗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迎合市井文化需求,这也是《水浒传》的一个成就。鲁智深把这两个人叫作鸟人,也作撮鸟,他瞧不起这些人,这些人在他眼里就是撮鸟。鲁智深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心直口快,从不避讳。而这个心直口快的特质又和林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和林冲的对比,鲁智深这个形象马上就立体化了,林冲的懦弱和鲁智深的直爽摆在一起来看,更加凸显了二人的差距。

从古至今我们的社会文化和制度都是在对人进行约束,按照社会的规则把人打磨光滑,进行不断的完善。社会化的过程就要求人们把礼俗制度搞清楚,就好比开车上路,就要把路上的标识记清楚,不然前面提醒你慢点,拐弯了,你还不知道。人生路上也是,社会要求人不断地完善自己。可是鲁智深就不遵守游戏规则,他不断地颠覆常规的社会观念。这两个人是差人,但在鲁智深眼里没有差人,他不按照社会等级去看人,而是根据人的行为和品质去分类。不做好事的人,管他是什么社会地位,在鲁智深眼里就是鸟人。读者可以发现梁山好汉中有相当多的人就是因为太遵守当时那套社会规则,用社会地位去衡量他人的价值,总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才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前几章分析武松,读者已经见到他吃软不吃硬的性格弱点,一看到欺负自己的,上去就一顿打,一看到说自己好话的就飘飘然,一听到别人夸自己男子汉大丈夫、真豪杰、敢与人同生死,一听到张都监要收自己做个小官就卑躬曲膝。所以鲁智深这个形象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许多梁山好汉的性格缺陷。

有人认为鲁智深的直爽是因为他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太肤浅,太幼稚,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那些所谓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人,深谙社会规则的人,实际上是受困于名利思想的牢笼的。他们在社会上混的时候太贪图名利,用名利来衡量一切,一听到要招安,可以回到朝廷,马上就走了一大帮人,只有当初的几个元老跑到晁盖的坟上哭。这说明大多数人都基本被当时的社会风气同化了,而鲁智深则在这种名利的游戏规则中保持了自己的初心。帮助金氏父女时,李忠把钱拿出来,拿得慢了,拿得少了,还被鲁智深嫌弃。这并不是为了体现鲁智深不懂做人,而是因为名利在他眼中一文不值,钱在他眼中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所以为何鲁智深能成佛,因为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下世俗的名利,在他眼里,名和利都是虚的。

很多人现在都想当官,许多人挤破了头都要给自己弄个一官半职,然后就被拴在这个官职上了,就像小毛驴拉磨,在原地一圈圈地打转,等到退休才明白过来,人生不过如此,自己被困了一辈子也一无所长,但这时已经晚了。鲁智深出事以前也是个提辖,但他没有碍于自己是个官员,就对社会上发生的不公事件视而不见,没有被自己的社会地位所束缚。名缰利锁一斩断,他能踏上成佛之路也是理所当然。其他人上梁山都颇有抱怨,都想回到原来安逸的生活中,所以当宋江提出招安时有那么多人响应。但鲁智深从来不抱怨,他从来不留恋自己原来的生活,也从来没后悔当初因为教训了镇关西而丢了提辖这个官职,这是他的随遇而安,他主动选择并且承担责任,绝不后悔,这也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态度。鲁智深的态度背后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力,他真诚,又随遇而安,而且不贪图名利,但他却从来不缺钱用,这一点也是相当有趣的。

在《水浒传》中,看重钱的人往往没有钱,而把钱视为身外之物的人总是不愁没钱花,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呢?梁山好汉中,看重钱财的人,总是会遇到飞来横祸,不得不破财。读者可以发现,有钱惯了的人一旦没钱,会过得相当难受。但那些人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搜刮民财来的。这说明他们中有一些人,只有通过做官和搜刮民脂民膏才能有钱。而鲁智深呢?他看起来对钱毫不在乎,却从不缺钱花。他的钱是哪来的?都是别人送的,他没缺过钱。这也是作者对情节的一个巧妙安排,越是在意名利的人就越是要破财,所谓怕什么来什么,而越是不在乎名利的人就越不缺钱,越受人尊敬。

鲁智深虽然鲁莽,但也有细腻的地方,他对自己的兄弟非常关照。鲁智深去救林冲的时候说:“兄弟忧得你苦。”这句话意思是,他天天想着林冲在受苦,一天到晚都挂念着林冲。鲁智深是一个平日里粗枝大叶的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睡得雷打不动,可在林冲被抓后,他竟总是想着林冲,担心他受苦。鲁智深又讲到林冲在店里的时被两个差人烫伤脚,他看到这一幕时心中充满愤怒,说当时就已经想杀了这二人。但鲁智深忍住了,他担心店中人多嘈杂,贸然出手恐怕出了差错,便抑制着愤怒到了适当的时机才出手。从鲁智深担心兄弟和不轻易出手来看,他的性格是粗中有细的,他的粗体现在该出手时就出手,不是粗鲁,而是真诚直接,但在他直接的性格中又有着细腻的部分,为自己身边的人着想,也能顾全大局不轻易冲动,所以他的性格不完全是鲁莽。

原本鲁智深是计划好了如何救林冲的,但计划未必赶得上变化,他也不是神人,他没想到这二人会抢先一步,在他出手之前先对林冲下手。但在店中鲁智深还是忍住了,没有让自己的愤怒冲昏头脑,最后成功救出了林冲。在这几个故事中,鲁智深表现得无所畏惧、没有贪念、体恤他人、粗中有细,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而他的无所畏惧,恰恰是跟他的没有贪念有关系的,他对世俗的名利没有贪恋,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牵绊,正所谓无欲则刚。反观被鲁智深救下的林冲,妻子被调戏后,林冲一把抓着高衙内,高衙内一回头,他首先自己软了,为何软了?因为他有欲,不想得罪权贵。鲁智深不为权贵所烦恼,所以天不怕地不怕。

在《水浒传》前八回中,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描写鲁智深,这其中,前八回有六回都涉及关于鲁智深的描写,这六回中有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在他的身上发生。《水浒传》花了较长的篇幅来描写林冲、武松和鲁智深三个人,这不是巧合,而是有原因的。首先,由于当时在民间已经流传着很多关于这三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本身就是《水浒传》的基础,作者需要完整地呈现故事的样貌。其次,民间故事首先反映的是当时百姓的诉求,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一个优秀的作者会首先考虑民众的诉求,再考虑自己的诉求。当作者按照民间故事的原貌,帮当时的百姓表达了诉求后,会考虑自己的写作目的,从而使这几个人物形象和故事更加丰满立体。本书在一开始就提到,一本书成为经典需要有三个基础:一是故事真实的背景,包括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二是作者的内心投射,这不是指作者个人的投射,而是作者能够立足于整个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总体背景,以及这个背景下的文化特征、心理特征,还有人们的诉求;三是要有把以上两项加工为有艺术性、有可读性文本的能力。

所以,从这三个基础出发,我们便可以了解作者为何花如此大的篇幅去描写鲁智深了。这和当时宋朝的社会风气、文化背景,以及百姓的心理诉求是息息相关的。百姓们渴望鲁智深这样有人性的人,渴望武松那样的英雄豪气,他们渴望真正的英雄,而不想要林冲那样懦弱、委曲求全、向权贵低头的人,人们对这些人物的偏好,体现出了他们的喜恶,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的期待。而通过这种表达,也启发后人思考要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真正的经典应当具有普适性,人应该行得堂堂正正的。儒家、佛家和道家如何去定义一个人?这些思想在今天是否还适用?能够古为今用的才是有意思的,而且这个也是人们读书的目的,才是读书中之意,才能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沉浸式地体验当时的集体社会文化。

很多人认为作者花大篇幅去写林冲,很可能是因为希望把林冲当作被逼上梁山的人物中的一个代表。通过对林冲的描写,读者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对人的压迫,这么一个威名赫赫的人物都无法在社会上生存,而且受到社会这么多现实和权贵的束缚,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猛烈抨击。这种解读是可取的,但是本书的出发点是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浒传》,而不是去评论历史和文学,那么我们就要尽可能屏蔽小说大背景对我们的影响,详尽地分析其中的人物,梳理他们的故事,通过他们的人生发展路径来解析他们的人格,看清这些人物的心理和人格以及自己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和安排,从而总结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的解决之道,做到古为今用。

在故事的最后,花和尚鲁智深成佛了,他是梁山好汉中唯一一个成佛的。他不但成佛了,而且还有很多兄弟为他的圆寂送行,可以说鲁智深是整个故事中结局最好的人。他有好结局,是因果关系中的果,读者也可以发现所有结局较好的好汉,性格中都有着宝贵的特质。尽管故事的背景比较压抑,但读者看完之后也不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公道,公道自在人心,种下什么因就会收获什么果。宇宙自有其运转规则,好好地做一个真诚的人吧。随遇而安,不要总想着别人会害自己,不要总想着别人会逼自己上梁山,也不要总是抱怨社会,要时常自我审视,发掘自己性格中的缺陷,不断地完善自己,充满正能量,做一个像鲁智深一样的真真实实的人。 a5gGbDAZJ53VdbHOqTS+NfP98q14yX/rdaE7p1ytDAakwmLGaHtLTHzWtr0HwRJ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