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章
鲁智深的浩然之气(上)

本章会讲解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这个人物也是我在《水浒传》中比较欣赏的一个人,我对他的欣赏和我自身这些年的个人成长以及心理学的学习之路是有密切关系的。一个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有很多,其中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真诚。孟子曾说过,他自己有两个优点,一个是能言,一个是善养浩然之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别人问他什么是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说不清楚,但是要以直养之。我认为,以直养之的直就是真诚。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他自己是有浩然之气的人。那么既然是以直养之,那就说明浩然之气是会吃东西的,吃的是什么呢?吃的是真诚。真诚就好比一种草料、一种养分,可以喂养孟子心中的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像马像龙又像麒麟,它的象征变幻无常,却常在人的心中。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浩然之气。

在梁山好汉中,就有一位好汉有这种浩然之气,这个人就是鲁智深,鲁提辖,花和尚。鲁智深的名号不少,他身上也有许多优良的人格特质,其中一个就是懂得随遇而安。从事心理学行业时间长了,我发现真正的心理健康体现在一个人能否随遇而安。因为人一生中会有很多的不得已,人一出生,首先就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等于说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一个给定的环境了,是很被动的,因此随遇而安是很重要的。经历了童年后,人需要接受教育,这个时候人同样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同学和老师,也许还会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可能语文老师喜欢自己,但数学老师则没有那么喜欢自己。这个时候必然会觉得不愉快,但是唯有适应,很多事情的发生是没有理由的,能动地适应社会的能力就是心理健康十标准中的一个标准。毕业以后踏入社会,进入职场,恋爱、结婚、生子,可能还会搬家,也可能会遇到新的邻居,会遇到新的事情,也可能家中会遭遇变故。社会环境的变化,心理环境的变化,物理环境的变化,每天都有可能发生,人若是想要应对自如就要具备随遇而安的能力。安首先是心安,心安则身安,身安则体安,一切外部的环境都会好起来。每个人面对外部的变化都要心安,随遇而安就是指在变化中也能够找到自己的一份安宁。

从这个角度来看,梁山上的众多好汉若是能够随遇而安,具备随遇而安的能力的话,有相当多的人本可以不用上梁山。好比宋江要追求忠,那既然他现在犯了罪,听从老太公的劝解、教诲又有何不可呢?若是能做到随遇而安,宋江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了,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纷纷扰扰。所以很多人实际上没有能力随遇而安,没有能力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变化的环境中,自己首先要有定力,不要乱,若是自己先乱了阵脚,就难以解决生活中的困境了。这就是随遇而安的重要性。

鲁智深另一个优秀的人格特质是真诚。从事心理学这么多年,我越发觉得真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因为真诚是直,有了真诚人就会不逃避,就不会欺骗别人,更不会欺骗自己。对别人真诚是比较容易的,但对自己真诚是很难的。对自己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要去逼迫自己,心中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积怨。对自己真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么。人一旦真诚了,也就更容易做到随遇而安,那么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一个人都可以泰然处之,从容地应对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所以真诚和随遇而安这两种品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往往是成对出现的。

鲁智深不逃避,不欺骗,不掩饰,更谈不上左右逢源,两面三刀,也不会贪得无厌。鲁智深爱喝酒,但他从不过度,他喝了一壶就算了,凡事心里有数,不贪心,不贪得无厌。以直养知,他是真知。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听一下鲁智深的故事。对鲁智深的分析在本书中相当重要,哪怕放在现代视角来解读,鲁智深也是一个具有优秀人格特质,非常值得去推崇的人。

鲁智深当时是渭洲的一个提辖,提辖是什么呢?是专门去捉拿盗贼的官,相当于现在公安局的治安大队里面的一个官员。他的任务就是每天在街上巡查,捉拿盗贼、小偷。那天他在街上逛,碰到了一个大汉,那个大汉走过来就跟鲁智深打了声招呼,说自己是九纹龙史进。在宋朝,他们这些草莽英雄到处走访,到处游学,也就是去学武。那么史进为什么来到渭洲呢?就是要找他的师父王进,因为王进当时跟蔡京有了矛盾,史进就来到了渭洲,碰到了鲁智深。鲁智深是个豪爽的人,他懂得待客之道。九纹龙来了,鲁智深便把他请进了一个酒馆,当时的好汉们不喝茶,进来就是酒馆。刚坐下来,史进就看到了他以前的小师父,为什么叫他小师父呢?这个人有名无实,他外号叫打虎将,名为李忠,李忠本事一般,吹牛很厉害,是一个跑江湖的。史进当时跟他学了武功以后,发觉他名不副实,便去找其他的师父了。鲁智深也跟李忠打了个招呼道:你在这里摆摊,我们一起去喝酒。李忠说:不行不行,我眼下这个摊还没收钱呢,等我收完钱再走。鲁智深性格直来直去,懒得跟李忠争辩,直接把他的生意搅散了。李忠傻眼了,看鲁智深个子这么高又不敢反抗,唯有跟着他去酒馆了,这么一来李忠心里就有点闷气。

一坐下来,鲁智深就叫酒来,来上四角一起喝。鲁智深这个人的性格是相当直爽的。他跟朋友们大碗喝着酒,聊着江湖上的事情。聊得正欢呢,突然就听到隔壁传来了声音,哭哭啼啼的。鲁智深一听就不爽了,自己跟朋友们在喝酒呢,你在那里哭哭啼啼干吗呢?他一拍桌子叫来店小二,问隔壁的人为何哭哭啼啼的。店小二便一五一十告诉鲁智深隔壁发生了什么事。鲁智深想显示他豪爽的一面,又想在他朋友面前表现一下,便让人把那正在哭的女人叫了过来,想听听看究竟是怎么回事。那女人过来后便跟鲁智深说起了自己的遭遇:她来到这里本是为了投亲,但找不到亲人,眼看就要没钱过活了,碰到一个绰号叫镇关西的郑屠夫把她买了去。可没想到镇关西的大老婆就不允许她存在,把她赶了出来。赶出来倒也没什么,但他还要把之前买自己的那三千贯银子收回去。她现在没有钱,只能靠父亲教给她的一点唱戏的手艺去挣点钱,可钱又不够,这几天生意不好,偏偏镇关西这两日又来向自己讨钱了。这女人想不到解决方法,心中又难受,便在隔壁哭了起来。鲁智深一听到这人竟叫镇关西,马上心头火起:我鲁智深在这里你都敢自称镇关西,好不嚣张。哪怕鲁智深本意不是要替人伸张正义,光是为了出这口气,他都要找镇关西算账。他就对女人说:我要为你出头。于是令人带上银子,护送这一家人出城去,再想要怎么收拾镇关西。当时他铁了心要收拾镇关西,主要还是因为镇关西这个名号,他是为了这个名字而跟他打架的,而不完全是要为这家人打抱不平。

第二天早上鲁智深就去了镇关西的店,他的店中有十几个操刀手,各个都很厉害,生意也很好。鲁智深过去后,镇关西便跟他打了个招呼:提辖今日大驾光临有什么事吗?鲁智深答说没什么事,今天我们有宴,我在这里你帮我切十斤精肉,不要带白的,这是我们老板交代的。这屠夫马上叫人动手,鲁智深说不行,今天要你亲自动手,他没办法,只能自己操刀,切了十斤精肉。鲁智深拿过说:好,再来十斤白肉,不能带精的,还要你自己动手。镇关西当时心里就有点不爽了,但他还是把这十斤白肉切了出来。鲁智深接过去,还是不肯放过镇关西:再来给我十斤软骨,要不带肉的。这时镇关西就觉得有问题了,要软骨不带肉怎么可能做到,这不是来玩我的吗?镇关西于是对鲁智深说:这不好吧,提辖,你这不是玩我吗?骨不带肉怎么做?你说精不带白,白不带精,我能做出来,骨不带肉那是不可能的吧?鲁智深本意也不是买肉,是要闹事,管你行不行,他一下子把肉臊子往镇关西脸上一扔说道:为什么不行?你是不想做还是怎么样?镇关西因为切了这二十斤的肉已经是满肚子的气了,被鲁智深这么一扔,气得马上拎刀,要跟鲁智深来个生死大战。这个行为正中鲁智深下怀,鲁智深马上动手,钵头一样大的拳头把镇关西打得脸上开花。镇关西虽然是个屠夫,但空有一身蛮力,碰到了鲁智深这种练过武的人,自然也就落了下风。最后镇关西被打得没有了声息,鲁智深心中一惊,当时他心中是有点怕的,但他要面子,便壮着胆踢了一脚说:你还装死,算了,今天老子放过你,然后就偷偷走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鲁智深在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首先在小说里边,三个人上潘家酒楼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只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鲁智深焦躁,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酒保听见了,哗啦啦就赶快跑上来,酒保见鲁提辖气愤愤的,酒保抄手道:“官人,要甚东西,吩咐便卖来。”鲁智深道:“洒家要什么!你也须认得洒家!”意思就是,你知道我的性格,你叫人在旁边隔壁吱吱地哭,搅了俺们兄弟喝酒。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我是响当当的鲁提辖,在当地是有点名气的,二是我的性格如何,你应当是清楚的。也就是说鲁智深性格急躁,正喝着酒呢,一听别人在旁边哭就烦了,他对酒保说,你须了解我的性格,意思就是你应该知道我是最烦别人哭的。我又不是不给你钱,你弄得这样子,我喝得不痛快。酒保说:“官人息怒。小人怎敢叫人啼哭。这个哭的是卖座儿唱的父女两人,不知官人在此吃酒,一时间自苦了啼哭。”鲁提辖说:“可是作怪,你与我唤来。”酒保不多时,把她叫唤过来以后,那妇人擦了眼泪向前深深地道了三个万福。鲁智深问道:“你两个是那里人家?为甚啼哭?”开始向当事人了解原因了,然后那妇人便把跟镇关西的纠葛一五一十告诉了鲁智深。关键是有这么一个过程,鲁提辖又问道:“你姓什么?”

这个时候读者可以看到,鲁智深其实不是莽汉,莽和直是两回事。鲁智深听完这女人讲的故事后,他并没有马上拍案而起去揍镇关西,他首先是询问了女人的详细信息,姓甚名谁,在哪个店里歇息,那个镇关西在哪里住,等等。作者这一段并没有直接写他的情绪和性格,而是通过描写他的行为来体现他的人格特质。询问父女二人后,鲁智深才知道这所谓的镇关西只不过是个屠夫。鲁智深听后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轻蔑之情,说镇关西不过是个腌臜泼才。

在鲁智深眼里,这个镇关西不过是个开肉铺的,而且还是投靠在他老大的门下,是他们衙门给他腾了一个地方,弄个门面让他卖肉,他现在竟敢自称郑大官人,这种行为根本就是在自讨苦吃。所以鲁智深教训镇关西不是为了在朋友面前显摆,不是为了要面子,而是他觉得气不过。他回头看看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史进、李忠,抱住劝道:“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两个三回五次劝得他住。鲁智深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如何?”鲁智深不仅仅是要打镇关西替人出气,还会考虑受害人的状况,帮助他们回家。父女两个告道:“若是能够回乡去时,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郑大官人须着落他要钱。”鲁智深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什么,要哥哥还。”直接掏出来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智深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智深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从鲁智深对李忠说的话也可以看出他直言不讳的性格。按理说三人现在是在做善事,他不应该嫌李忠小气,但鲁智深性子直,看出了李忠的抠抠搜搜,便直言他不爽利。鲁智深只把十五两银子与金老,吩咐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

所以鲁智深并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由于自己要强而去教训镇关西,若是他只为了自己的面子,那么他大可不必帮父女二人凑回家的盘缠。作者通过描写鲁智深的行为,就能让读者对鲁智深的性格有大致了解了。鲁智深虽然性子直,但同时又能为受害者考虑周全,有自己的价值观。比如他要解决金家父女如何离开此地的问题,当时店小二拦着他们不让走,他就在那儿一直坐到金家父女走远,等了整整两个时辰。所以鲁智深的闪光点就在于他做事不是基于自己的利益,没有自私。很多人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挨打,几个人围打一个弱者,他们第一时间就会像鲁智深一样产生同情。但他们只要一思考,就会更看重个人安危:我要是插手,万一把我也揍一顿怎么办?这闲事还是少管吧,前几天有谁谁管闲事,结果自己出事了,这不行。“三思而后私”,人一思考,自私的念头就出现了。鲁智深之所以这么无私,是因为他思考的速度太快,太冲动,自私的念头还没出来,他就已经去行动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做事莽撞的人,往往很直爽纯粹。鲁智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做事不太动脑,这种不思考反而让他避开了“三思而后私”的结果,因为他自己的私念还没来得及出现,他就已经开始行动了,他总是在当下第一个行动,他的脚快过他的脑。

当然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他的行动不经周全的思考,往往会做得不细致,导致不好的后果。鲁智深揍了镇关西一顿后,发现镇关西不动了,这时他做了什么?他踢了镇关西一脚,说镇关西在装死,回头再找他理论,就走了。然而事实上镇关西已经被鲁智深打死了。所以这也是鲁智深直爽的性格所带来的一个小缺陷。

有人问为什么鲁智深这么暴力的人能够成为一个和尚呢?因为他有成为和尚的品质,想要当和尚,也须得师父看得上才能当。鲁智深首先有善心,有同情心,其次他也有智慧。这里所说的智慧不是指知识的储备、后天的智商,不是指一个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这种智慧着重点是“智”,是智力、智商,这就是能力。但在佛学中,强调的是“慧”,所谓慧根就是指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是王阳明说的良知,良知良能加起来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一半是先天,一半是后天,先天的是慧,后天的是智。我们判断鲁智深如果用后天来判断,他真的是洒家,没什么智慧。但若是从“慧”的角度来看,那么鲁智深是有大智慧的。光是能做好一个和尚,就已经难能可贵。现在的大部分人,哪怕只是让他丢掉世俗中的一点东西,他都接受不了。

举个例子,假如现在有一个从来没信过佛的人,人们给他安排了一个修行的机会,让他在一座寺庙里帮佛祖收门票,伺候佛祖,帮忙打扫一下,擦一擦玻璃上的灰,擦一擦佛祖身上的尘。他能在寺庙里替佛祖干活,说明他和普通人比起来,已经和佛祖有缘。如果他待的时间长了,开始懂得佛教的知识,能够听得懂佛经,能向别人传授关于佛教的知识,他就能开始渡人了,这时候他又比最开始上升了一个等级。但若是这个人还不满足于现状,想继续往更高的等级前进,他可以成为一名居士。我们不要求他完全脱离红尘,他可以家中有妻子、孩子,和家人团聚,但是在寺庙的时候他也念《金刚经》,也做早晚课,平常还参与禅修班,这时候这个人就又比之前高了一个层次。若是一个人还想继续上升,那便是要出家了。出家就不一样了,需要斩断和世俗的联系,而现在的人被社会中的种种关系牵绊,被家人牵绊,别说出家了,出趟门都难,所以我们不能强求他们完全符合我们对佛教徒的认知。绝大部分人连在寺庙修行都做不到,所以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的身份是个和尚,武松为了逃命也给自己安了一个头陀的身份,但是和普通人比起来,他们跟佛教已经算是有缘了。当然作者给他们安排佛教的身份也有自己的原因,毕竟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宋朝,唐宋时期佛教是很兴盛的,民间的佛教基础很强。

而且当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一个人出家以后,便可以把原来在世俗中所犯的罪孽一笔勾销。脱了红尘之后,人犯过的所有罪都能成为过去式。这是当时的一个社会制度,一个法律制度。但这种制度也反映了宋朝时期佛教的地位,一个人犯了死罪,但当了和尚就可以把罪一笔勾销了。作者给鲁智深安排了出家的情节,也有其他原因。梁山好汉中有不少人都犯了死罪,但作者没给他们安排同样的情节,因为鲁智深心中有善,是一个热血男儿,他的善心把他因为鲁莽而带来的后果抵消了,所以作者的安排都是有因果的。

心理学也是研究因果的学问,一个人若是拥有积极的品质,能看到他人品质中的优点,懂得如何欣赏别人,给别人以夸奖,给别人以鼓励,使别人斗志昂扬,好好学习,那么这个人就是别人生命中的贵人,是激励别人成长的重要人物。我们开展工作坊,长期在做的工作便是这样。在因果关系中做工作,在别人的生命中种下好的因素,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促使他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做出积极的选择,从而积累积极的品质。心理学的因果讲究的是现世,而佛家说的因果是三世因果。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活动和心理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而心理活动是由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所决定的,这个刺激就是因,最后人做出来的行为就是果,中间经历的就是一个人心理的体验和行为。所以这是一个因果,小说的作者是在有意识地给人物进行安排。武松把他嫂子和西门庆给杀了,但他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和尚,说明他杀嫂子这件事不是一种善举。鲁智深也杀人,但是他的出发点和武松完全不同,他是见义勇为,打抱不平。而且他当时并没杀心,仅仅是想要教训一下镇关西,所以当他发现镇关西没了气息时,他自己也感到心虚,没有继续殴打他,而是踢了他一脚便离开,说明他并没有想把他打死。鲁智深很鲁莽,但从他的出发点来看,他的鲁莽是天真而纯粹的。

当然他的情况若是放在现代就属于过失杀人了。所以作者给鲁智深安排出家的情节,对他而言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那既然让鲁智深做和尚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为什么作者还要让鲁智深上了梁山呢?毕竟上了梁山就等于做了贼寇,其中大部分人都没有好结局,但作者偏偏给鲁智深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并且他的结局还是所有好汉中最好的。这种安排实际上不仅仅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一本优秀的经典,书中的内容不可能完全只有作者一个人的心理投射。一部优秀的作品是能带来集体的认同感的,是集体的价值观,是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的反映,作者写《水浒传》这个小说之前,已经有了关于这些好汉的民间传说,作者是集大成者,把民间传说集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了当时百姓的集体心理状态。那么这就说明并不是作者自己想要给鲁智深安排一个好的结局,并不是因为作者自己偏爱鲁智深,这是人民的希望,是当时传颂这些故事的人民的需要。这就是佛学思想影响下的普世价值观。

那么为什么要用鲁智深这个人来体现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观呢?因为在民间的传说中也好,在小说中也好,鲁智深是所有好汉中最真诚的人。那么我们可以推测,真诚的人是很难有不好的结果的。一个足够真诚的人,爱了就爱了,恨了就恨了,吵了就吵了,跑了就跑了,打了就打了,骂了就骂了,做了什么便是什么,不推脱责任也不顾左右而言他。有些人不服气,觉得自己明明也很真诚了,却没有得到好的回报。想要得到好的回报,本身就是立足于自身的利益,从小我的角度出发,企图通过表演真诚来获得回报,这难道还不是“三思而后私”吗?

鲁智深做事不经大脑,他遇到不公平的社会事件就直接去打抱不平了,不考虑后果,也没想过给自己留后路。打死镇关西后他当了和尚,后来又被迫上了梁山,但从头到尾他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他从来都是主动做出选择,自愿承担后果。鲁智深没有随波逐流,也没有接受命运的安排,他非常积极,遇到什么该做的事就先做了,若是有不好的后果便随遇而安。假如鲁智深要去坐牢,想必他也能坦然接受这个结果,因为他清楚自己做的事情是正义的。去梁山就去梁山,不管什么招安不招安,不管梁山上的都是些什么人,反正我去到那里就行,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谁对我不好我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从鲁智深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有,做事情不要考虑太多,所谓“三思而后私”,想太多的人反而做不好,这是很重要的。同时在儒家思想中还有另一个观点,关于防人之心。梁山好汉里几乎所有的人都防人,只有一个人不防人,那就是鲁智深。他做事不提前准备,也不考虑后果,不会去揣测他人的想法,所以他才能随遇而安,随机应变。总是在想如何提防别人的人,是不可能随遇而安的。一个人若是老想着外部有危险,总是担心还未发生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就会陷入无尽的自我困扰,惶惶不可终日,更别提随遇而安了。 AlQBDBDKDkTrSAVLFCQnn4Wu4PcNNvMWczeLc+hmuPXJWECQPAI0LVPxJvSuIA2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