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
忠义燕青,绝非浪子

本章要分析的人物是浪子燕青。燕青是玉麒麟卢俊义的一个仆人,是被卢俊义收养的,燕青一直管卢俊义叫主人。燕青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三十六,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安排,因为三十六刚好是一百零八人中的前三分之一,等于说燕青在上座而不是在下座。另外燕青的外号是以星宿来命名的,叫作天巧星,其中的巧字特别符合他的特征。这个巧字暗示的是他的技艺和他的灵巧,所以他的排名和名号已经说明了他在梁山的定位。

梁山好汉是讲究忠义的,但本书前几章也提到过,自古忠义两难全,有许多不忠不义之徒混在了梁山好汉当中,很少有真正忠义两全的,而燕青就算是一个忠义两全之人。为什么这样讲?首先,他在跟随主人的时候,就忠于主人。卢俊义身陷牢笼,他会拼了性命去救。他告诉卢俊义贾氏与李固有奸情,却被卢俊义误会,但即使如此燕青还是忠于卢俊义,这是他的忠。其次,燕青上了梁山之后依旧追随卢俊义,主人归顺了梁山,他也跟着归顺,主人叫宋江大哥,他也叫大哥。燕青和李逵认大哥都是发自内心的,但他俩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燕青认大哥,虽然有忠心,但是理性的忠心,而李逵的忠心则是不理智的,是死忠。大哥要去招安,李逵虽然忠心却总是坏事,而燕青每一次出山去京城,都是要促成招安之事,这是他特有的忠心。燕青不是对朝廷忠心,他促成招安是因为忠于大哥,这是大哥要办的事,是梁山兄弟们要办的事,所以无论如何要把事情办好。

燕青忠于大哥,忠于主人,他的义自然也就体现出来了,因此说他忠义两全。更令人钦佩的是燕青最后退隐了,在恰当的时刻退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梁山好汉中能够退隐的人没几个,这些人有一种很珍贵的品质——知止,即知道什么时候停。关于二十四节气心理养生理论有一种说法,就是立秋就知止,秋天来了就要收获,收完之后开始知道停止,不要再继续盲目地播种了,你时不我运也。时间不允许人这样贪得无厌,想要继续耕种只能等到来年,而秋天一到,播种的时机就过了,人要知止。大部分梁山好汉都不懂得知止,而知止正是燕青的智慧所在,特别值得读者深思。燕青身上有许多优秀的人格特质,比如他是小人物出身,不似林冲、杨志这样的名门之后,而是一个被人收养的孤儿。正是这样一个孤儿,比梁山好汉中许多人的下场要来得好。

本章的主人翁燕青为什么被称作浪子呢?因为他从小是个孤儿,被卢俊义收养,虽然他比较调皮,但同时他又很忠于卢俊义。卢俊义看着燕青身轻手巧,就教了他一套武功。那么燕青是怎么开始练武的呢?是卢俊义在练武的时候,他自己记下了卢俊义的招式,而且由于燕青经常跟人打架闹事,便获得了很多实战的经验,卢俊义觉得燕青这个人虽然是自己的家奴,但是还挺好学的,于是就把自己的很多技能传授给了他。燕青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动了卢俊义,于是卢俊义不仅把他当作家奴,还给了他一个徒弟的身份,而这个身份正是他日后成为天巧星的机会,这是他自己挣来的。燕青出身贫寒,寄人篱下,最后的结局却比自己的主人要好,这说明他有优秀的人格特质,还有自己的追求,他有自己的理想。燕青不愿做李固那种假惺惺的人,于是他就不跟李固混,走他自己的路。

这一百零八个好汉的人格特质都可以在当今社会中找到对应的人物的,每个人读《水浒传》都有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一百零八名好汉的性格,虽然有的鲜明,有的不鲜明,但总有人能从中看到自己,这也是解读《水浒传》的出发点,是从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如何影响命运的视角,以人格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水浒的原因。这样就可以通过农民起义的历史故事,可以通过小说、经典,为当代人的发展和成长,为当代人掌控自己的命运做一些启迪。本书不是居高临下地点评里面的人物,也不是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更不是从历史、政治的角度去解读,而是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反评就是从人格缺陷来评,正评就是从积极品质来评。

比如本章分析的是燕青,如果要分配给他一个积极的品质,那就是仁义。仁义是民间通俗的说法,不是舍生取义的那种大仁大义,而是一种非常朴素的人性中的善良。燕青也让读者看到了浪子和仁义之间的关系,他虽然曾经是个浪子,但是实际上他是在一个大家庭的庇护下,得以释放天性并且跟着主人学习,实际上他所处的环境属于中上水平。他若是一个到处流浪的人,没有遇到卢俊义,那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痞子,更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了。

作为一个地主,卢俊义的家奴很多,但是燕青能够脱颖而出,这说明燕青的人格特质与众不同。有人认为燕青能有后来的成就全归功于卢俊义的教导,但是卢俊义愿意教他的前提是,他身上有能让卢俊义欣赏的地方。为什么卢俊义愿意教燕青?因为燕青本身就是个可塑之才。再加上燕青是一个相当忠诚的人,当时卢俊义被抓进大牢,没有一个人去帮他,只有燕青还去找他,这也体现了燕青性格中仁义的一面。

燕青对主人的忠诚体现在很多地方,卢俊义被两个官差逼进森林,即将要被杀掉的时候,是燕青放了冷箭救了卢俊义。燕青一路追踪他的主人来到了森林,刚好看到这一幕,便用弓弩杀死了这两个人。燕青仗义的行为当场令卢俊义痛哭流涕。卢俊义当时这样对燕青说:你看看,现在我们又杀了两个人,我们的罪孽又加重了,这可怎么办?燕青答道:当初宋江苦了主人,现在没有办法,我们就直接投奔他那里,以避免我们再被加害。在二人逃亡的路途中,官府的通缉令就下来了,加大了他们逃跑的难度,而雪上加霜的是,卢俊义当时脚受了伤,走不了路,于是燕青便一直背着卢俊义走了十几里。最后二人实在走不动了,便找了一家客栈休息。在客栈休息的时候,他们的通缉令就下来了,各地张贴布告。这个时候店小二怕惹事,于是就报了官。官府来抓人的时候,也是燕青杀出了一条血路,把卢俊义带到了山林里去。在逃难的途中,二人没有盘缠,饿得饥肠辘辘,燕青就用弓弩在树林里打鸟给主人吃。

在打鸟的途中,燕青遇到了石秀等人,被他们擒住。就在要被杀掉的时候,燕青说:我死了没有关系,但我一死,就没人给我的主人报信了,怎么办?石秀等人就问,你给谁报信?燕青便告诉石秀,自己的主人是卢俊义,现在二人陷入麻烦,要去水泊梁山找宋江来救自己。你们杀我燕青没有关系,但是我不能让我的主人陷于这种被害的境地中,我不能这样丢下他不管。说起来也是造化弄人,没有想到这石秀两人恰恰就是水泊梁山的,燕青和卢俊义就这样逃出生天。

在燕青救主的过程中,他当机立断,从官兵手上救了主人。然后一路背着受伤的主人,在客栈杀出一条血路,再次救出了主人。二人躲进山林后,他还负责照顾卢俊义的饮食起居。最后在自己性命攸关的时候,燕青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死了没关系,要为主人留一条后路。纵观燕青的所有行为,读者可以看出燕青的忠义不是挂在嘴边的,而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燕青在所有家奴中能够脱颖而出,肯定是有他的过人之处。那么燕青的过人之处是什么?就是他在平时的点滴言行中体现出来的、对卢俊义发自内心的忠诚,这种忠诚在二人的相处中感染到了卢俊义。

反观李固,他也是被卢俊义收留的,也一直跟随着卢俊义,为什么李固就变成坏蛋了,而燕青就变成英雄了呢?从卢俊义的角度来看,他救了李固,对李固有恩,按理说李固应当忠于他,这是卢俊义的想法。这种想法就像是人们所讲的黄金法则,就是我希望他人如何对待我,我自己首先要如何对待别人。但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思维思考问题,因此从卢俊义的视角出发,读者会认为李固是不忠不义的。而对于李固而言,他要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就必须首先保证自己的利益。他也许会认为,既然卢俊义这么有实力,他今天救了我,明天也可以救别人,不差我这一个人。产生这种结果,实际上是由于二人价值观的不匹配。

燕青和李固的差异体现在许多细节中。《水浒传》中有一段描写了李师师与燕青喝酒的故事。李师师是一位风尘女子,但燕青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她,更没有对她产生非分之想。燕青的表现和李固的表现差距很大,使得二人之间的对比越发明显。故事是这样的,李师师和燕青二人觥筹交错之间,李师师发现燕青身上有刺青,李师师觉得十分好奇,便试图说服燕青把刺青露出来给她看。二人在相处中,燕青担心男女之情会坏了自己要替宋江办的大事,但碍于李师师的身份,他又不好得罪她。于是燕青便询问李师师芳龄,李师师说二十七,燕青一听,当场就跪下作揖:燕青年方二十五,尊称姐姐,这一拜就把李师师的男女之心给挡住了,李师师觉得这个男孩子还是很有气概、很有气势的。燕青的处理方法就跟之前武松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这也显示出了燕青的机智和高情商。

李师师之所以愿意帮助燕青和天子来讨论招安的事,燕青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这方面读者也可以发现梁山泊的这些好汉中,还是有许多有志之士的。燕青和李固的不同,在这样一个小故事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换了李固,肯定早就对李师师动手动脚了。所以这二人最大的区别是,和李固相比,燕青的性格中有忠诚和机智。首先他一直追随着主人,在主人落难的时候也不离不弃;其次他的性格中有一种灵巧。他跟李师师互有好感,却没有被男女之情所束缚,他顺水推舟,投其所好,顺着李师师的心意把李师师哄得开开心心,然后又能够在关键时候刹车,拜李师师做姐姐。所以李师师跟皇帝介绍的时候,说燕青是自己的姑舅兄弟,跟普通人又不一样了。这就可以看出,燕青在为人处世上的乖巧,非常八面玲珑。

这恰恰又反映了另一点,就是在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中,不论是出身名门之后的,曾经当过官的,抑或是出身低贱没有地位的,很多人都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而燕青则具备这种宝贵的能力。前面提到过燕青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是知止,这个知止就是一种自我管理能力。燕青在和李师师相处的过程中,发现李师师对他动了男女之情,并且他自己也对李师师有好感。按理说二人情投意合,本该如干柴烈火,但是他心中有大事,他和李逵两个人去办事,路上与任原打擂也很有分寸。燕青知道什么才是正事,因此燕青及时刹车,办好了自己的事情。

再来看他们打擂的过程,燕青一直压制着李逵,直到情况紧急才出手,这也说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特别强。燕青一直都冷静理智,主人被抓,他去梁山报信,他自己被抓后也凭借着机智与义气脱险。他去办招安的事情,遇到李师师,也能即时收住男女之情,在关键时刻还记得自己的任务。这更加让我们看到,燕青作为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里的形象宣传大使还是合格的。假如当时派的是矮脚虎王英,一看到李师师这样的姑娘,那大事都不用办了。每每遇到突发事件,燕青都能稳住阵脚办好自己的事情,这些都反映了燕青的理智,也反映了良好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在燕青的人格中闪耀着的一种独特的光辉,就是自我克制,就是知止。

从这个视角来讲,梁山好汉个个都想要有一个好的人生发展路径。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人人都想要功名利禄,都想要求取功名,去获得功名,但是没有把真功夫花在核心的地方。宋江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他真的想报效国家朝廷,他就应该好好地磨砺自己的学问和人格,而不是把所有的功夫都用在权谋和社会交往上。这就好比一个想要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公务员,却一天到晚只知搞人际关系而不务正业。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是燕青的成功之处,而燕青的成功恰好也折射出了其他人失败的原因。

燕青这个人物体现了自我修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燕青确实是卢俊义一手培养的,但上文中我们讲过,他之所以会被卢俊义重用,必然是由于他的性格本身有闪光点。这些优秀品质不是卢俊义赋予的。在乱世中,一个人能保存自己身上的优良品质,靠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若是燕青无法保持自己身上的这些品质,那么即使他被卢俊义收养,也未必会有好的结局。卢俊义是燕青的贵人,对他而言被收养是一种机遇,但他首先必须足够优秀,所谓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燕青本身品质优秀,再加上遇到卢俊义这样的贵人,自然会有好的发展。卢俊义虽然“虚胖”,但他骨子里善良,否则他也不会收养并信任燕青和李固,而燕青则足够机智和坚定,他和卢俊义一起,刚好弥补了卢俊义性格中的缺陷。而燕青应当很清楚自己主人的性格,他的忠义不是盲目跟随,也不是单纯为了报恩,他坚定地跟随着卢俊义,必然有他自己的理由,他能看到卢俊义身上好的品质。

我有一位朋友,跟卢俊义有点相似。他生活非常优渥,在许多人眼里已经是一位成功人士,但他还不满足,他要追寻更高的价值。我问他这“更高的价值”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挣更多的钱。而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些因为名和利被吸引过来的人。其实这样的人,必然会吸引像李固这样的人,哪怕自己有恩于他,他也觉得是理所当然。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若是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只知为了世俗的成就而努力,是很容易招惹像李固这样的小人的。

这位朋友的故事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一直从人格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一百零八位好汉,而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心理学普及给大众,让读者能够在读了这本书以后做到为我所用。如果读者能把本书的分析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那么这本书也就更有意义了。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水浒传》人物的心理,以及解读他们的人生故事中所反映出的他们的心理人格和价值观,进而读者可以去发掘他们人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并将这些发现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做到古为今用。

《水浒传》写的是发生在封建时代的故事,而我们现在处于开放的现代,无论是科技水平还是人的思想水平跟以前都不是一个层次了,可是人性中的一些恒常不变的规律、人类在自身与社会互动发展中的人格个性上的特质,是不会轻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宋朝的外部环境恶劣,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大环境都不尽人意。虽然现在外部没有那么恶劣的环境,但是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依然有可能走到要“上梁山”的境地。关键在于在这种时刻究竟要不要上梁山,要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已经无路可走了。上梁山很多时候不是社会逼的,而是自己的人格缺陷使然,是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梁山,逼上了自己心中的梁山。从燕青身上读者看到了一个人自我成长的历程,看到他是如何从行为中表现出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也可以说是他的“慎独”。燕青的人格特质是符合儒家思想的,他在关键时刻守住了该坚守的东西。燕青和卢俊义的性格差异也被作者刻画得很生动,比如卢俊义一听说有点风吹草动就吓跑了;一听算命先生说自己有灾祸,马上逃跑躲灾星;被人抓了也马上求饶,非常胆小。而燕青呢?他被抓后没有求饶,只是说他死了不要紧,但不能不管他的主人。二人性格上的差距,在他们面临同样的境况时对比更加强烈。

对梁山好汉性格的分析,不只是单纯地点评他们,重要的是其现实借鉴意义。希望读者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反思自己,找到自己人格中需要完善的部分,优化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让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凭外界风云变幻,有一身正气,外面有邪气也不怕。构建了完善的人格,人才能更灵活地应对人生中的困境,做出正确的选择。 MxBCbwA5Vp88drWvzqdsg+MI+29WnrKEGj6RGw6FblPWjPCgBIOhJoEEFVlgKh4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