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部很出名的山东快书,讲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山东的景阳冈酒也闻名全国。武松的故事在《水浒传》写成之前就在流传了,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
武松作为打虎英雄的形象也深入人心,而且在某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武松与潘金莲、西门庆的关系所创造的小说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但是既然本书的内容是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要着重分析的就是人物的性格,以论证性格决定命运的假设。既然本章以武松开场,想必就是要分析武松的性格了。武松是一个相当正面的人物,他的性格中有缺陷吗?有,就是自卑。自卑一直限制着武松,让他无法有更大的成就。
武松在人们心中绝对是一名好汉,是打虎英雄,并且在《水浒传》中,他算是结局相对较好的一名好汉。既然人们都认可他了,还分析什么呢?虽然武松的下场相对没那么难看,但他本可以有更好的出路,是他性格中的缺陷阻碍了他获得更好的发展。武松骨子里是一个自卑的人,但是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去伤害他人,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在所有跟武松有关的故事中,从来没有看到武松毫无道理地主动伤害别人。
《水浒传》的作者在书中显然反映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其中道家的思想占比重更大,比如他笔下的两位军师都是道家人物。而鲁智深这个人物的出现则把书中的佛家思想推向了高潮。根据书中同时体现出的数种宗教思潮,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在的时代是文化大一统的时代,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时代。这种文化融合的趋势在武松的打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武松是一个头陀,是一名行者,佛家讲求人的归宿,要有一个好的结果,所以武松的结局是相对较好的,鲁智深的结果也是不错的,也就是说作者有意给武松安排了一个符合佛教价值体系的结局。纵观全书,武松既不像其他人一样追名逐利,没有虚荣心,也不贪恋女色,可以说武松在当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从小失去双亲由哥哥带大,没有致命缺点。但武松的性格有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要面子。路过景阳冈的时候不听劝,喝了很多碗酒,到了山脚下看到公文才知道山中真的有虎。这时候武松心中是有点发怵的,但他要面子,怕被人笑,硬着头皮上了山。宁愿真的去跟老虎对峙,也不愿意放下身段转身回头,可见在他看来面子比性命还要重要。当然武松最后征服了老虎,这说明他确实很有实力,但重要的是他有这个胆量。面对真实的老虎任何人都会感到恐惧的,但武松为了面子,硬生生克服了恐惧,所以武松的这种要面子还带有几分天真的孩子气。
武松打虎的故事如下:话说武松走到阳谷县境内,在山脚下就看到有个酒家,打着酒旗,写着“三碗不过冈”,这个时候刚好是中午时分,武松有些饿了,结果因为店里的酒喝着顺口,又解渴,让他喝得很过瘾,于是他不知不觉就喝了十五碗酒。在提着哨棒准备要走的时候,店家提醒,这个冈上有猛虎,屡次伤人,过往客商只能是在这午间结伴而行,现在已经日过晌午,我劝你还是在我这里留宿,免得伤了性命。这个时候,武松说了一句,“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却怕什么鸟”,横拖着哨棒就走向山冈。这个时候已经是申牌时分,其实就是下午的三点到五点,这个时候太阳慢慢地下山,走不到半里地,就见到一个败落的山神庙,行到眼前,就看到一个官方的印信榜文,上面写着:景阳冈上有大虫伤人,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
武松这个时候读了印信榜文,才知道真的是有虎。想要转身再回酒店去,寻思,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想了一会儿,说道:“怕什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于是硬着头皮就往上走了,走了走,日短夜长,天黑得早。他自言自语道:也没有什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酒力发作,他焦热起来,把胸膛袒开,踉踉跄跄就往乱树林走。这个时候,吊睛白额大虫出现了。武松见到大虫那一刻,酒就彻底地醒了。武松还是比较有策略的,他懂得大虫背后看人最难,所以一闪一躲,用他碗钵大的拳头将这个大虫一手一锤的就铺将下来。
武松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武松还怕那老虎不死,回头又寻他那棍棒,往猛虎身上又打了一回,打得那条大虫气都没了,再寻思我得拖着死大虫下冈去,就伸手到血泊里面去拖,哪里提得动。原来他那酒力一过,手脚都酥软了,动弹不得。武松在青石上歇了半晌,寻思道:“天色看看就黑了,如果再跳一只大虫出来怎么斗得过?且挣扎下冈去,明早却来理会。”这个人还是有点战斗策略的,打完了现在没力气了,赶紧下冈。走不到半里地,只见枯草丛中又钻出两只大虫来。武松说:“哎呀,我今番罢了”,还好,这两条大虫直立起来。原来是官府雇来的猎户埋伏在那边,准备抓虎的。故事大约就是这样。
武松之所以能够把猛虎打死,也有酒的一份功劳。武松能成功打虎算是借助酒精超常发挥,成就了一段景阳冈打虎的佳话,而武松也不是有勇无谋,他懂得如何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武功,给老虎带来致命的打击。当然在这个故事中最大的推力还是武松要面子的性格特点,若是他不那么要面子,看到公文就会回去。
武松两兄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普普通通的穷苦百姓。但武松年轻气盛爱闹事,打死了一个人后跑到了柴进大官人的庄上。当时武松是很不受欢迎的,因为他脾气暴躁。武松的脾气暴躁其实意味着他的家庭教育、家庭教养缺失。他脾气暴躁是因为他没有情绪管理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教育他。情绪管理是通过他人对自己有规则的爱、良好的互动慢慢形成的。武松为什么脾气暴躁?因为他没有经历过健全的家庭生活,没有被爱、被教育。武松一开始没什么成就,而且脾气暴躁,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个逃犯,自然没人看得起他。何况他出身贫苦,而柴进府上收留的人都是有点地位的,所以武松没有得到重视,直到宋江出现并和他结为兄弟。
宋江离开以后,武松踏上寻找哥哥的路,途中顺带打死了一只老虎。最后武松风风光光地被轿子抬着回到了家乡,一路上好不热闹。从这个角度来说,武松是成功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举成名。当武松回去找自己的哥哥时,人们都惊呆了,不敢相信武松有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哥哥。
哥哥看到武松载誉归来,心里特别感动。哥哥知道他们两个成长历程艰辛,人生之不容易,所以替武松感到高兴。可见在改变自己的人生上,武松是成功的,但他的这种成功并不能掩盖他性格中的一些缺陷。比如前文提到过,武松的骨子里是个自卑的人,而暴躁往往就是自卑的表现。自卑的人是极度渴望认可的,于是作者就顺势给他安排了一个打虎英雄的角色。
武松打虎后百姓都对他交口称赞,赞赏他为民除害的义举,周围的人都爱戴他。这个就好比新闻上经常看到的见义勇为事件,一个人出于机缘巧合和自己的善意,做了一件轰动社会的好事。武松打虎在当时就属于这种类型的事件,在打虎之前,人们由于武松的坏脾气而不认可他,这种不认可反过来强化了他的脾气,而打虎事件让武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打断了这种恶性循环。打虎这件事就像一枚勋章别在武松身上,这枚勋章加强了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武松出名了,按理来说应该从此以后顺风顺水,得到更多人的爱戴,成为一个时代的大英雄,但他没有做到。为什么他没有从打虎英雄变成一个时代的大英雄呢?打虎虽是一件替民除害的善事,但这件善事的格局小,实际上并没有展现出武松在人格上的光芒。大英雄、真好汉不仅是在能力上,而且在性格上都是有闪光点的。本书一直在强调性格、强调人格和积极品质。读到这里,读者应该会发现,许多令人扼腕的梁山好汉,要是能在人格上再有一点进步,都不会落得书中那样的结局。
在本书中,我反复提出,一个人的性格、人格应当要配得上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配得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就叫作厚德载物。
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刚出生的小孩,名字取得越接地气,越容易活下来。有富贵气息的名字,小孩承受不来。这里涉及的文化心理的问题,也侧面证明,名号要配得上自己实际的能力。
还有另一种常见的现象:晒幸福。很多人刚上完节目晒幸福,就被曝出配偶或自己出轨。中国的文化强调含蓄,要低调,不要张扬。树大招风,晒出来的人往往容易因此而吃亏。
前几段总结起来,可以提出两个观点:第一,名气要配得上实力;第二,树大招风,不要张扬。回到对武松本人的分析,武松的性格没有很大的缺陷,但也没有很显著的优点,成为百姓口中的打虎英雄已经是他的极限,若是他还想有更大的成就,想要更上一层楼,那么他的德行、人格和造化就必须要达到更高的水平。武松刚成为打虎英雄回到家乡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考验,这个考验就是他的嫂子。他嫂嫂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就喜欢上他了。于情于理武松都无法给她回应,但人们常说危机就是机遇,若是武松能把嫂嫂对他的好感转换成对这个家的爱的动力,不要粗鲁地处理这份感情,那么结果还是比较好的。人们经常听到女孩子会说:有人爱我不是我的错嘛,其实这个对男性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被人喜欢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主动做了什么。
武松把嫂子喜欢自己归结为嫂子的人品问题,这说明武松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也因此没有处理好这份感情,间接促成了嫂子与西门庆的故事。若是他能够妥善地进行冷处理、软处理,西门庆也就没有机会乘虚而入。在封建社会,一个女性要背叛家庭是极其艰难的一件事,潘金莲背叛家庭,与武松处理情感的方式有很大关系,而武松的处理方式又和他的性格息息相关。武松的性格受到他成长经历的限制,他的缺陷让他只能达到某个限度内的成功,也无法正确处理他人对自己的情感。所以书中一直在讲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个性里所蕴含的积极品质,水平高低,数量多少,程度深浅,决定他未来的成就有多大。天道酬勤,一个人所能取得的好处都是跟自己的人格塑造有关的。别人对自己不好、没有碰到对的人,都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通过分析武松杀潘金莲的故事,可以看出武松跟自己嫂子的互动模式是有严重问题的。为什么要提这一个故事呢?因为这个故事其实是武松整个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他哥哥、潘金莲的命运转折点,甚至在整部《水浒传》中,都是一个大的转折点。武松如何拒绝嫂子对自己的感情,这个处理是非常关键的。读者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武松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得当,事情将会很不一样。以潘金莲的美貌,她为什么要嫁给武大郎?因为潘金莲是一个有个性的女性,大户人家看上她了,要让她去做丫鬟,可是潘金莲坚决拒绝,为什么她要拒绝?因为她就看不起这些人,这说明潘金莲是一个有个性、有自尊的人,对于爱情她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于是人们恼羞成怒,把她送给武大郎,送给整个县城里最差的男人,这是一种对她的报复。但既然潘金莲跟武大郎能过那么久的日子,也说明潘金莲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但即使接受了命运,一旦遇到优秀的男性,也很难不心动。所谓自古美女爱英雄嘛。心动的人何止她潘金莲一个呢?武松本身长相标致,再加上打虎英雄的光环,整条街上有哪个女孩能不为之倾倒呢?
这一段是潘金莲看到武松时的描写:
那妇人在楼上看了武松这表人物,自心里寻思道:“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得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据着武松,大虫也吃他打倒了,他必然好气力。说他又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里住?不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那妇人脸上堆下笑来,问武松道:“叔叔,来这里几日了?”武松笑道:“到此间十数日了。”妇人道:“叔叔在那里安歇?”武松道:“胡乱权在县衙里安歇。”那妇人道:“叔叔,恁地时,却不便当。”武松说:“独自一身,容易料理。早晚自有士兵服侍。”妇人道:“那等人服侍叔叔,怎地顾管得到。何不搬来一家里住?早晚要些汤水吃时,奴家亲自安排与叔叔吃,不强似这伙腌臜人?叔叔便吃口清汤也放心得下。”叔叔道:“深谢嫂嫂。”那妇人道:“莫不别处有嫂嫂,可取来厮会也好。”武松道:“武二并不曾婚娶。”妇人又问道:“叔叔,青春多少?”武松道:“虚度二十五岁。”那妇人道:“长奴三岁。叔叔今番从那里来?”武松道:“在沧州住了一年有余,只想哥哥在清河县住,不想却搬在这里。”那妇人道:“一言难尽!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清河县里住不得,搬来这里。若得叔叔这般雄壮,谁敢道个不字!”武松道:“家兄从来本分,不似武二撒泼。”那妇人笑道:“怎地这般颠倒说!常言道,‘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奴家平生快性,看不得这般三答不回头,四答和身转的人。”武松道:“家兄却不到得惹事,要嫂嫂忧心。”
正在楼上说话未了,武大买了些酒肉果品归来,放在厨下,走上楼来,叫道:“大嫂,你下来安排。”,那妇人应道:“看你那不晓事的。叔叔在这里坐地,怎教我撇了下来!”武松道:“嫂嫂请自便。”那妇人道:“何不去叫间壁王干娘安排便了?只是这般不见便!”
……
那妇人吃了几杯酒,一双眼只看着武松的身上。武松吃他看不过,只低了头不恁么理会。当日吃了十数杯酒,武松便起身。武大道:“二哥,再吃几杯了去。”武松道:“只好恁地,却又来望哥哥。”都送下楼来,那妇人道:“叔叔,是必搬来家里住。若是叔叔不搬来时,教我两口儿也吃别人笑话。亲兄弟难比别人。大哥,你便打点一间房间请叔叔来家里过活。……”
故事发展到这里,读者已经可以发现潘金莲的意图,她已经完全掉进了自己想象的爱情陷阱里。潘金莲是掉进了这个陷阱里了,那么武松又是什么情况呢?武松并非感觉不出来,但是他根本不会处理。武松最初是不理会,这实质上是一种逃避,很多事情不是你不理会就会消失。许多人遇到这种事会进行冷处理,可是冷处理只是在某一阶段掩盖事实而不是解决问题。
次日早起,那妇人慌忙起来烧洗面汤,舀漱口水。叫武松洗漱了口面,裹了巾帻,出门去县里画卯。那妇人道:“叔叔画了卯,早些个归来吃饭,休去别处吃。”武松道:“便来也。”
……
过了数日,武松取出一匹彩色缎子与嫂嫂做衣裳。那妇人笑嘻嘻道:“叔叔,如何使得。既然叔叔把与奴家,不敢推辞,只得接了。”武松自此在哥哥家里宿歇。武大依前上街挑卖炊饼。武松每日自去县里画卯,承应差使,不论归迟归早,那妇人顿羹顿饭,欢天喜地,服侍武松,武松倒过意不去。那妇人常把管言语来撩拨他,武松是个硬心直汉,却不见怪。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觉过了一月有余,看看是十一月天气。连日朔风紧起,四下里彤云密布,又早纷纷扬扬,飞下一天大雪来。
下大雪,武松回来得晚,潘金莲又在等他,这个时候在火炉旁的这一段对话,是潘金莲向武松表明心意。
那妇人把前门上了闩,后门也关了,却搬些按酒、果品、蔬菜,入武松房里来,摆在桌子上。武松问道:“哥哥那里去未归?”妇人道:“你哥哥每日自出去做买卖,我和叔叔自饮三杯。”武松道:“一发等哥哥来吃。”妇人道:“那里等得他来!等他不得!”说犹未了,早暖了一注子酒来。武松道:“嫂嫂坐等,等武二去烫酒正当。”妇人道:“叔叔,你自便。”那妇人也掇个杌子,近火边坐了。……(潘金莲)说道:“听得一个闲人说道:叔叔在县前东街上养着一个唱的,敢端的有这话么?”
……
武松睁起眼来道:“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昧人伦的猪窝,嫂嫂休要这般不识廉耻,为此等的勾当。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得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再来休要恁地。”那妇人通红了脸,便收拾了杯盘盏碟。
读者需要特别留意这一段,它是最重要的。最后这段话,让武松从装傻充愣转向了对潘金莲的羞辱。潘金莲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敢爱敢恨,武松这样对待她,必然会在她心中激起恨意。武松一开始对她虽然不主动,但也没有表示出拒绝,到了不得不处理的时候他竟用言语侮辱了潘金莲。所以武松对这个事件的处理,首先就反映了他脑子确实不灵光,另外也反映出他素质较低。
武松应当学习一下燕青的做法。燕青说,嫂嫂坐下,让我给你斟杯酒,我哥从小把我养大……燕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含蓄而有修养。潘金莲是大户人家的丫鬟,而武松是街头的市井小民,二人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更何况武松本身就有沟通能力上的缺陷,才导致了后来的悲剧。这事不能完全怪武松,但是又必须怪武松。怪不得武松是因为武松确实就只有这么大能耐,本身就脾气暴躁又缺乏良好教育的他,除了粗暴地表明自己的立场,直抒自己的情绪,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化解这一矛盾。结果他伤害了潘金莲,也没能解决问题,甚至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悲剧。武松在性格上的缺陷并不明显,在一众梁山好汉当中,他的缺陷算是很轻的了,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不足,改变了他自己、武大郎以及潘金莲三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