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人格特质与情绪

人格稳定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学家相信不同的人格会影响人们环境适应过程中的态度、信念、情绪和行为,并且人格不会随着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情景而改变。关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答案,一直是人们反思和追寻的中心。不同人格特质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特点。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根据人体中包含了几种体液,每种体液结合的不同情况,都可以对应一种情绪和行为模式。因此,他将人类划分为4种类型:多血质。这是一种开朗好动的气质类型,这类人热情、善于交际,兴趣广泛,情绪起伏变化较大,经常体验到快乐情绪,喜欢变化和富有挑战的任务。胆汁质。这是一种直爽的气质类型,这类人情绪起伏较大,但是不同于多血质,不仅常体验到兴奋情绪,还容易被激怒,做事比较鲁莽不计后果,虽然反应比较快,但是总粗心大意,目标感比较强,有了目标就希望赶快实现,自制力比较差,不擅长耐心细致的任务。黏液质。这是一种性情比较安静、行动迟缓的气质类型,这类人情绪起伏不大,恪守秩序,总是很稳重,不会轻易被激发情绪,也不轻易流露情绪,但是做事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专注力比较好,很少分心。抑郁质。这是一种敏感的气质类型,这类人喜欢独处,沉静羞涩,常常体验到悲伤的情绪,并且情绪比较持久,行动上也比较迟缓,总是优柔寡断,并且显得不太合群,擅长处理细致的任务。如果对照自己和儿童的行为、情绪,一旦儿童符合某种气质类型,父母和成人养育者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接纳儿童的某些情绪反应。尽管这种人格的分类过于简单,但是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被人们使用着,甚至很多现代的人格理论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依然可以看到其中的人物角色的塑造带有这4种类型的典型特点。但是人类群体众多,还有一部分儿童的人格特质同时包含了两种气质类型。

因此,心理学家提出人格不能简单地以类型划分,而是从人格的结构角度区分,人格由一些连续的维度构成,即特质。特质不是有或无,而是多或少。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人们的特质分成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例如,某个省份和地域内人们的共同特点,或是某所学校或社团内的共同行为准则。个性是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特质。个性可以进一步分成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每个人最典型的行为特点;中心特质是5~10种重要的稳定特质;次要特质是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的特质。就像有的儿童有着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可以在朋友面前从容应答,但是在与大多数人交往的时候沉默害羞。这样的人格描述,包含了所有人的特点,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有时父母和教师观察到的儿童的行为并不一致,甚至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因为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他们在学校会遵循校园群体的文化和制度,在教师面前主动劳动,乐于承担责任,而在父母面前却撒娇偷懒。有时并不是儿童不具备情绪调节能力和自理能力,只是因为这是在家庭的环境中。这是由于儿童的不同特质在帮助儿童适应不同的环境。为了进一步明晰人格特质的具体内容,研究人员们通过实验和运算,得到了具体的特质因素。

心理学家艾森克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人格的3个维度是内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这不是艾森克划分的人格类型,而是表示人们的行为和情绪是3个维度的结合,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内外倾性维度上,靠近外倾性的是活跃、乐观、开朗、善于交际,靠近内倾性的是安静、被动、保守、谨慎。艾森克将内外倾性维度上的行为放置在一个连续的闭环中,那些稳定而外倾的特点对应前文的多血质,稳定而内倾的特点对应黏液质,不稳定且外倾的特点对应胆汁质,不稳定且内倾的特点对应抑郁质。在内外倾性维度的这条线上,人们都会表现出这些行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内向的人也会有合群的时候,也会做出某些冒险的事情,外向的人也会表现出镇静和平和。神经质维度代表了情绪的稳定性程度。趋向于稳定方向的人反应缓慢,容易恢复平静,趋向于不稳定方向的人容易激动,甚至会出现喜怒无常的表现。这部分维度受到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质维度与内外倾性维度相互结合,精神质维度则相对独立。处于得分高的一端的特点是不关心他人,缺乏情感反应,共情能力较弱,攻击性比较强。处于得分低的一端的特点是温柔,容易被说服,多愁善感。同样地,每个人都具有精神质的特点,只是程度不同。这个维度的得分并不直接指向是否患有精神病,不过与异常行为之间的联系密切。1975年,艾森克编制了人格问卷,用于测量成人与儿童的人格特质。问卷中除了包含3个维度的题目,还包含一个测谎维度。成人问卷适用于16岁以上的人群,儿童问卷适用于7~15岁的儿童。1984年,我国学者进行了本土化修订,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儿童的心理健康测评使用的就是这个问卷。

近年来,研究人员们进一步完善人格特质理论,得到五因素模型,也叫大五人格理论。这5个维度分别是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每个维度的得分也是在一个单位内,分为高分段和低分段。外倾性主要体现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偏向于高分段的人精力充沛、健谈、果断、好交际,喜欢人多热闹,喜欢支配和指挥,喜欢冒险,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愉悦的情绪;偏向于低分段的人严肃平静,不容易感受到积极情绪(并不代表容易感受到消极情绪),喜欢拥有自己的独处空间,由于较少表现出热情,并且有所保留,通常被认为是对人疏远的。宜人性表示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偏向于高分段的人信任他人,乐于合作,有同情心,愿意提供帮助;偏向于低分段的人冷淡,不愿信任他人,愤世嫉俗,对他人充满怀疑,刚愎自用,喜欢炫耀,具有攻击性,更关注公平而不愿考虑他人的感受。尽责性体现在调控自身冲动方面,以及意志和动机方面。偏向于高分段的人做事高效,喜欢制订计划,有良好的条理性,遵照规则,目标感比较强,富有为了目标克服困难的毅力;偏向于低分段的人做事拖延,容易退缩,爱空想少行动,常半途而废,做事轻率马虎,懒散健忘,不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开放性与人们的创造力、认知风格有关,偏向于高分段的人想象力丰富,充满了奇思妙想,注重内心的感受,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旺盛,对艺术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不愿服从,喜欢没有秩序的状态;偏向于低分段的人喜欢实干,对环境不敏感,情绪感受的范围也比较窄,很少感知自己的情绪,也很少坦率表达情绪,喜欢熟悉的、固定的生活方式,比较保守,接受顺从。情绪稳定性与艾森克的神经质类似,处于不稳定一方时,人们比较容易体验到消极情绪,并且情绪反应强烈,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面对压力和危险时容易紧张与不安,脾气暴躁,容易遭受打击,也容易发火,时常感到内疚、悲伤、孤独和失望;处于稳定的一方情绪比较平静,面对突发事件时也较少地表现出情绪反应,常常表现出满足的状态。

辽宁师范大学的杨丽珠教授梳理了我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研究,并通过多年研究确定我国幼儿的人格由5个维度构成,分别是智能特征、认真自控、亲社会性、情绪稳定性和外倾性。小学生的人格维度与幼儿相同,只是每个维度的具体特质略有差别。智能特征维度包括聪慧性、探索创新、文艺兴趣、自主进取4种特质,其中文艺兴趣特质在幼儿阶段比较明显,而在小学阶段消失。认真自控维度幼儿体现出认真尽责、攻击反抗和坚持自制3种特质,小学生则还会添加计划有序特质。亲社会性维度包括同情利他、合群守礼和诚实知耻。情绪稳定性维度包括暴躁易怒和敏感焦虑。外倾性维度包括精力充沛、乐观开朗、善于交际3种特质。如果成人养育者希望在这几个方面考查儿童的人格特质,可以查阅《学前儿童人格他评量表》和《小学儿童人格他评量表》。

当理解了儿童的人格特质,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情绪反应的稳定性,并且从科学的角度进一步认知儿童的情绪,儿童会有某些激烈的、持久的情绪反应,这些构成了儿童的个性特点。俗话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疼痛的部位并不一定是病症的原因,只是病症的表现。儿童的情绪也是如此。儿童的情绪虽然都源于诱发事件,但是儿童会体验到何种情绪,情绪将如何持续,与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关,也与特殊情况有关——经历事件的突发严重程度以及心理异常情况。情绪的另一种特殊情况,就是这是儿童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儿童的人格特质。如果面对儿童的情绪只有一种理解角度,单一地使用调节策略,只会让家长和儿童不断地遭受挫折。关于儿童的人格研究有很多进展,媒体中也多有报道,譬如,比较流行的九型人格、MBTI人格测试、性格色彩、星座、血型等,如何判断和选择最准确的人格测试与人格理论呢?笔者的建议是参照第二章第五节情商量表选择的标准,考察量表的信度、效度,并且查找询问量表的使用范围、常模分数。科学不以主观感觉的准与不准衡量,而是以可证伪性和数据证据衡量。很多关于儿童的理论和测量,如果只有个别案例的举例证明,却没有客观可重复的验证性数据,那就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才可以。不过,社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星座和血型所推测的人的行为与情绪特点是不可信的。心理学家将星座的名称隐去,然后把描述传给参与实验的人,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描述。心理学家故意将一份错误的人格分析传给某个实验参与人,在其报告分析很准确的时候,告诉他工作失误,重新将正确的传给他(其实仍是错误的),实验参与人依旧会在一段时间的自我观察中认为这是准确的。对比每个星座的性格描述,不难发现这些都是笼统的描述,人们会在这些笼统的描述中寻找到与自己行为一致的部分,而认为这是准确的,这是一种巴纳姆效应。所以,为了更好地探查儿童或自己的人格特质,还需要依据更多的客观信息。

如果从人格塑造的角度看待儿童的情绪,那么培养完整人格的同时就是在培养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已有研究人员发现,婴儿阶段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和情绪特点,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儿童的人格特质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但是在5岁左右,儿童的人格便已经开始形成。在儿童成年之前,人格不断地完善,结合他人的反馈,自我的成熟,以及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动荡,要在20岁左右逐步稳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人格发展的心理需求,他认为儿童只有完成这个阶段的心理任务,才能获得完整同一性,核心心理任务的失败会影响儿童的一生。

出生到1岁,核心冲突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主要在婴儿与父母的互动中实现,当婴儿表达饥饿、寒冷的需求,父母出现的及时和互动的温馨程度,都会对儿童的人格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阶段儿童在人格中形成希望的特质,当儿童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儿童会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内在产生好的感觉;如果儿童建立的是不信任,那么儿童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悲观与不信任。

1~ 3岁,心理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主要体现在儿童有意识地主动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了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他们开始不断地尝试和触碰。这是一个父母与儿童建立行为规范、继续自我控制训练的时候,儿童自己吃饭,独立上厕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此时教会儿童危险与安全,要鼓励儿童的自主行为,又要控制儿童的任性,对父母来说是一场挑战,但是儿童会在这个阶段形成人格品质中的意志品质。如果儿童很好地度过这个冲突,将获得自主性,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反之,儿童羞怯、怀疑、刻板严厉,过于关注自我表现,缺乏自主性。

3~ 6岁,心理冲突是主动对内疚。此时父母的任务是对儿童的探索行为表达鼓励和支持,让儿童的主动行为获得成功的欢乐,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儿童形成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的勇气,这种主动性促使儿童形成责任感,对自己的未来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如果冲突没有被消除,儿童就会逐渐失去信心,甚至会产生对自己的目标与成就的愧疚感。

6~ 12岁,心理冲突是勤奋对自卑。这时的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学习,学习任务成为儿童衡量自己的重要标准。如果儿童顺利地完成课堂学习就会获得勤奋感,否则持续的学业失败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当勤奋感大于自卑感,儿童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能够完成工作;当自卑感大于勤奋感,儿童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会在人格中发展出自卑。

12~18岁,心理冲突是统一性对角色混乱。这时的儿童进入青春期,开始思考自我,思考自己在他人和团体中的角色、位置、形象。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寻找到自己与环境的平衡,就可以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对自己产生良好的认知。如果寻找不到这个平衡,则会对团体和他人产生怀疑与排斥。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更加关注负面的信息,时刻都在质疑,父母需要协助儿童用更全面的观察和反思视角来看问题。

参照儿童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帮助儿童应对冲突的过程就是塑造儿童人格的过程,也是父母的养育过程。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几个发展阶段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上一个决断心理冲突完成的情况影响下一个阶段的任务,并在整体上对人格产生影响。家长的养育和学校的教育影响儿童是否能够顺利度过每个阶段。

人格不仅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心理学家还发现,人格特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观察统计双胞胎之间的大五人格特质,会发现同卵双生子在人格特质上比异卵双生子更相似,相关系数达到同卵双生子0.52,异卵双生子0.23(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心理学家雷纳·里曼1997年研究结果)。这表明,遗传基因更接近的人之间,人格更相似,人格特质是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的。事实上,实验发现大五人格的每一个特质都具有遗传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子女不仅在相貌上与父母相似,在性格、脾气上也有一定的相像。这不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学来的,而是儿童通过遗传基因得到的。但是子女的性格中也有一个部分与父母并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这表明儿童的人格还受到环境和人际交往的影响。对于遗传的部分,父母和成人养育者无法控制,但是对于受到环境影响的部分,就是父母不断传递给儿童的反馈,以及分享的人生经验。这份人生经验中有关于世界的知识,有社会的规则,还有情绪调节的策略。情绪是儿童的心理活动之一,每个独立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都是同时运作的。儿童的情绪调节离不开儿童的个性、人格、对世界的态度。情绪调节是为了让儿童更好地处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更好地适应,更好地交往与学习,当儿童独立面对未知的挑战时,内心充满信心和力量。换而言之,就是让儿童不论在何种时间、何种空间,都拥有稳定的、适应的、有助于成长的稳定行为和情绪。情绪调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儿童人格的完善。 nrZ6eVceBkOeMXWYXCatNdnEF+zONmmXGQeb6dib1QvLje8sJDrjTSccIgImSI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