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恐惧
——害怕和勇敢都是学来的

恐惧是基本情绪,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又一种重要的情绪。它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危险情景(如外部环境和躯体本身的致病因素等),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情绪主观体验(如担惊受怕)并诱发相应的行为反应(如逃跑)。引发儿童恐惧的事物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如某种动物、雷声、某种特殊场景;也可能是想象的,如鬼怪或未知的危险。恐惧情绪具有保护功能,让人们从儿童阶段开始躲避危险,甚至获得他人的救助。恐惧发生时,身体会首先做出反应,双眼紧闭,颈部肌肉快速紧张,肩膀收缩朝向颈部,胳膊也会拉向头部。这些动作都是无意识的反应。用突然的、较大的声音刺激成人和儿童,他们都会做出相似的动作。心理学家发现这些动作其实是一种保护的姿势,保护了眼睛、头部、颈部这些容易受到攻击并且很重要的部位。而且恐惧的表情是双眉聚拢、升高,眼皮上扬、眼袋紧绷,眼睛睁大,嘴巴张开向两侧拉伸,并且呼吸加重。有心理学家相信这些表情能让儿童扩大视野,觉察到更多的危险,增加呼吸频率,为身体动作做进一步的准备。如果观察他人或者自己的恐惧表情,还会觉察到一种无助和弱小的感觉,这些都会激发旁观者的同情心和实施帮助的行动。恐惧不仅反映了儿童的感受,也为儿童带来了无形中的保护。成人养育者也是通过儿童的恐惧情绪为儿童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让儿童舒适的环境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持续引发儿童恐惧的环境一定是不适合的。

儿童恐惧的来源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学习到的。先天的恐惧刺激因素具有突然性、新异性和剧烈性的特点,这类因素在儿童的每个阶段乃至成人之后,都会引起恐惧情绪。例如,突然的声响,超乎预计的地震、火灾等。后天学习到的恐惧刺激因素与文化环境、儿童社会化情况有关,有可能会随着儿童社会经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心理学家梳理总结了不同年龄阶段引发儿童恐惧的具体对象,如下表所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世界认知的增加,儿童的恐惧对象逐渐发生变化。在通常情况下,上述表格中列举的恐惧对象会诱发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恐惧,父母和其他成人养育者可以对比身边儿童的情况,以便协助儿童缓解恐惧情绪。多数恐惧通过适当的调整可以很快得到缓解,基本上在1~3个月就会消失,并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当身处黑暗或者被突然的声响惊吓到,父母及时出现,安抚和帮助儿童,儿童的情绪很快就会放松下来。如果恐惧刺激已经消失,儿童的恐惧情绪还是持续很久,并且出现与所在年龄阶段不符的恐惧,那么父母需要咨询专业人士,鉴别儿童是否出现了恐惧情绪障碍。因为恐惧还与儿童的社会经验有关,某些特定的事件、人或事物,有可能让儿童产生痛苦的感受,令儿童学会了不合理的恐惧。

在所有的基本情绪中,恐惧是唯一可以学习的情绪。当儿童看到父母、家人、朋友或者视频中的同龄人受到某种伤害,或者对某些事物表现出恐惧,即使儿童从来没有在生活中接触过这些事物,也会对其产生恐惧。例如,父母害怕的动物,儿童很有可能也会害怕。琪琪的妈妈很害怕鸟类,所以每次带着琪琪出门的时候都尽量躲开有鸟类的地方,看到鸟类出现,妈妈会表现出恐惧的动作和表情,渐渐地,家人发现琪琪也开始害怕鸟类。尽管妈妈一直避免和琪琪说鸟类的可怕之处,但是父母的恐惧对象并不都会被儿童学习到,如果在父母表现出恐惧之前,儿童已经发现了某种乐趣,儿童就并不会和父母有一样的恐惧反应。就像有的父亲恐高,但是他的孩子却很喜欢高的地方。恐惧可以学习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儿童的成长,儿童不需要自己经历流血、受伤,就可以知道某些环境和行为是不安全的。儿童的观察学习可以举一反三。当儿童看到另一个儿童被锤子砸到了手,他不仅学习到锤子是不安全的,也会知道其他和锤子同类的工具都是不安全的。儿童阶段掌握的关于恐惧的经验如果能够保持下来,就会形成稳定的情绪反应。

根据恐惧可以学习的特点,行为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将儿童的恐惧体验和任何事物联系在一起,儿童都会对这个事物产生恐惧反应,不论这个事物的安全性如何。甚至有研究通过这种方式让一个1岁的幼儿对毛绒玩具产生了恐惧,他每次看到毛茸茸的玩具,就会颤抖、大哭。这种恐惧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将会持续他的一生。当他长大,由于对幼时记忆的模糊,他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害怕毛绒玩具。很多儿童甚至成人会对某种大多数人并不恐惧的事物感到害怕,其原因可能就是幼年时学习到的。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学习是无意识的,有时父母为了儿童的安全,会警告儿童不可以自己在小区绿化的假山上玩,因为那里藏着坏人。同时儿童听到了关于假山的伤害性事件,关于坏人的伤害性事件,种种因素的叠加,可能导致儿童对假山形成恐惧,即使他长大了,知道假山里没有坏人,父母也允许他在假山附近玩耍,儿童也会拒绝靠近。运用这个特点,也可以减少或消除儿童对某些特定物品的恐惧。这种方法叫作“系统脱敏法”:结合放松训练,通过想象或直接接触的方式,缓慢地、逐级地接触恐惧对象,逐步缓解焦虑。具体实施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尽管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到恐惧的经验,但最终的情绪反应可能令父母理解,也可能令父母费解。成人养育者可以结合情绪调节策略帮助儿童达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儿童恐惧时,经常出现惊慌失措、哭闹发抖、躲藏回避的行为,同时自控力、判断力、理解力都会下降,影响儿童的正常行为和社会适应。父母在面对儿童的恐惧情绪时,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鼓励,营造安全的氛围。

黑暗几乎是每个儿童的恐惧因素,这导致儿童晚上不敢一个人上厕所,不敢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但是随着儿童长大,这的确是需要儿童面对并克服的。首先,让儿童对自己的房间有归属感和控制感。如果这是一个公用的次卧,不能只属于儿童,也要明确这个房间至少从每天晚上7点到早上7点是属于儿童的。可以让儿童参与这个房间的布置,或者专门有一个空间是放置属于儿童自己的书桌和喜欢的物品。若是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有布置调整,也要征求儿童的意见:今天晚上姑姑会和你一起睡,可以吗?当儿童了解自己的房间,并且拥有了一定的控制感,对房间内未知的、可能会发生危险的担忧也会随之降低。其次,倾听和理解儿童的恐惧。耐心地引导儿童说出对黑暗恐惧的内容,可能做了荒诞的噩梦,可能听到某个奇怪的故事,或者觉得柜子里藏着某种鬼怪,甚至是说自己听到奇怪的声音、看到奇怪的事情等,不论儿童的想法如何,不必争辩和否认,抱抱他:“嗯,妈妈明白你的害怕,你希望妈妈做点儿什么?”然后,和儿童一起寻找缓解害怕的方法,让儿童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与保护。例如,把儿童喜欢的毛绒玩具放在床边;和儿童交换枕头,保留一点儿父母的气息;将儿童房间的门与父母房间的门都打开;在儿童房间放置一盏夜灯;为儿童制作捕梦网,告诉儿童在梦里每个人都可以有飞翔的魔法,遇到害怕的事情可以让自己飞走;等等。让儿童克服对黑暗的恐惧是一个过程,父母需要做的是和儿童一起寻找方法,而不是单一的只做游说或妥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增强儿童的勇气,父母可以选择勇敢、温馨的睡前故事,故事中尽量避免出现令儿童害怕的形象,避免渲染故事中恐怖的情节。与儿童的睡前对话要以鼓励为主,可以告诉儿童:“你今天做得特别好,相信你一定可以做个好梦。”尽量不要对儿童使用提示的话语,比如说:“今天晚上不用担心,出现任何情况就大声喊妈妈,上厕所的时候一定要开灯,不要踢被子,不要总是想柜子里和床底下,那里什么也没有。”这些话在某种程度上会暗示儿童有危险存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有时父母为了证明儿童的恐惧是不合理的,会带着儿童查看黑暗的地方,但是这个方法取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否可以理解科学和想象的区别。当儿童进入小学,可以逐渐区分客观现实和想象,如果儿童依旧不接受父母的解释,就可以适当暂停解释而采取其他方法。总之,让儿童接收到父母的支持、理解、关注和力量。这种接收以儿童的感受为衡量,不以父母的做法为标准。

怕疼,拒绝打针、体检或去医院,这些也是需要家长寻找方法帮助儿童克服的恐惧。拒绝身体的伤害是儿童本能的对恐惧的反应。在各种儿科门诊,有时儿童的哭泣中,害怕多于真实的疼痛。疼痛也是儿童的自我保护机制,之前的疼痛经历,看到他人的疼痛反应,都能够让儿童对疼痛产生情绪紧张和回避行为。父母可以尝试这样几种方法缓解儿童的紧张。第一种,减少医院与疼痛之间的联系。平时可以和儿童进行医生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中建立对医生、检查、问诊的积极认知,让儿童理解并接受医生的行为对儿童是有帮助的。此外,在平时交流中,不要用打针、看大夫之类的话吓唬儿童,有时儿童不爱吃蔬菜,不想戴围巾,父母会说:“这样你会感冒的,感冒就得去医院打针,多疼、多难受呀!”这种话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但是也会让儿童产生“去医院是不好的事情”的认知。在就诊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让儿童独立回答医生的问题,增加儿童对医生的信任。第二种,提前告诉儿童去医院的时间并解释就医目的。回答关于儿童是否会疼的疑问时,从儿童的角度进行回答:“会感觉到,但是时间很短,是你能够承受的程度。”在儿童没有询问之前,可以不必强调会打针。第三种,带着儿童喜欢的玩具或图书一起,一方面转移儿童在等待过程中的注意力,防止被其他小朋友的情绪感染;另一方面喜欢的物品可以让儿童放松,缓解儿童的紧张状态。第四种,深呼吸,父母进行放松训练,带着轻松的状态与儿童来到医院。有时父母看到儿童的检查或者治疗过程,可能比儿童还要难过,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到儿童。

还有一种常常困扰父母的儿童恐惧表现是社交恐惧。父母期待自己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是从容而又受欢迎的,但是现实情况往往不同于父母的期待,甚至有的儿童的情况正好相反,他们不善言辞,羞于交往,甚至躲避人多的环境。这时的父母,需要首先对儿童的情况进行辨别,这是由于儿童的个性喜欢独处,还是儿童缺乏人际交往的方法,还是对人际交往产生了恐惧反应,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如果儿童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在陌生人和人群面前做出恐惧的表现而非害羞状态,儿童的肢体、表情像前文描述的,是防御的、回避的,并且影响到正常的、必要的人际交往,不敢和同桌交流、躲着邻居、不能单独购物等,那么儿童可能出现了社交恐惧,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如果儿童躲避、拒绝的原因是害羞或者没有合适的人际交往方法,其实心里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朋友,那么父母只要帮助儿童找到合适的方法就可以,一起分析什么样的行为是受欢迎的,怎样在公共场所做自我介绍,鼓励儿童主动和同学打招呼等。如果儿童并不缺少人际交往的方法,而是主动选择不参与某些集体活动,其实有自己的好朋友的,只是数量并不多,喜静不喜动,那么父母需要尊重儿童的个性。人际适应的标准并不是结交的人数多少,而是能够与大家友好相处。

虽然恐惧情绪引起的感受是难过的,一旦发生意味着儿童出现了某种危机,但是父母与儿童并不需要过分担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积累应对恐惧的能量,获得成长的勇气。儿童的恐惧可以随着知识的增长逐渐消退,父母可以在教养过程中加入对儿童恐惧内容的知识讲解,例如,黑夜和雷声是一种自然现象,疼痛和疾病是身体的自我保护,为了避免自然灾害社会中设置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和相关机构等。恐惧并不是因为弱小,儿童会恐惧,大人也会恐惧,有时儿童比大人还要勇敢。适当地讲述、分享那些勇敢的榜样的故事,同时在生活中鼓励儿童的探索精神和行为,当儿童好奇树叶上不知名的昆虫,当儿童想要摸一摸榴莲的外壳的时候,做好防护准备,取代语言提醒:“小心,这个会伤到你,这个不干净。”生活中的危险确实存在,但是真正的保护是不论儿童走到哪里我们都可以和他在一起,而不是禁锢他们探索世界的前进脚步。 uFy27M4voV2GbnvJJ6so2YSRehyyluX7OQE7DgCKLCVvGHatxgtViOtjpOp9Uf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