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愤怒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发生,3个月大时,持续的生理不适会诱发婴儿的愤怒,7个月大时,限制住婴儿的胳膊使他们不能动,婴儿会露出愤怒的表情。愤怒是一种主观感受上比较痛苦的负面情绪,与冲突、被冒犯、被攻击、被威胁、被阻止有关。通常来说,当儿童认为有权利去做的事情被阻止,拥有的物品被破坏,目前的行为被打断不能继续完成目标,感觉到不公平,或把当前的失误归咎于他人时,都会引起愤怒的情绪。人们普遍认为愤怒是一种带来不良后果的情绪,因为愤怒情绪下常常会发生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的后果往往是糟糕的。社会规则告诉每个儿童,这些糟糕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但是从情绪的主体出发,愤怒却是一种自我保护,通过比较激烈的方式向他人传递,这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情,从而阻止这些事情的发生。研究人员在研究愤怒情绪时发现,在通过各种不公平的情景、视频、文字引发愤怒情绪的同时,人们还会产生委屈、悲伤、尴尬、恐惧的情绪,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只单独引起愤怒一种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儿童愤怒时,也常常伴有委屈、不甘、难过的感受。愤怒情绪传递了儿童内心的渴望,父母在处理儿童的愤怒时,不能忽略其背后的含义。
父母对儿童的愤怒情绪并没有太多的处理困扰,甚至父母在儿童第一次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时,是鼓励儿童通过表达愤怒而避免伤害行为或伤害事件的。父母对儿童愤怒情绪棘手的部分是儿童在愤怒状态下的大发脾气以及攻击性行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愤怒都会引发攻击性行为。只有强烈的愤怒会引发攻击性的外在行为,而且这些攻击在大部分情况下属于冲动性的攻击性行为。儿童在愤怒状态下的攻击性行为和情绪调节能力有关,情绪调节能力越弱,越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只有男生才有,3~6岁和10~11岁是儿童攻击性行为出现较多的两个时期,通常男生的攻击性行为中暴力性的、直接性的较多,女生的攻击性行为中语言攻击和间接性的攻击较多。儿童攻击性行为有两种指向,一种是与愤怒有关的宣泄,通过自己的力量阻止来犯者,自我防御;一种是与愤怒无关的主动攻击,通过暴力与攻击显示自己的力量或达到某种目的。那些无意的肢体碰触并不属于攻击性行为,但有时反而是引发儿童愤怒情绪的引线。儿童的情绪调节机制还在不断完善中,儿童阶段的情绪是容易起伏的,儿童在愤怒时还做不到预估行为的后果,很多情况下需要由成人养育者进行引导。
在愤怒情绪下的攻击其实是儿童宣泄情绪的一种方法,通常的表现是怒吼、摔东西、推搡、辱骂等。既有言语上的,也有行为上的。这些宣泄的方法从社会化的角度出发,会造成损失和伤害,从情绪管理的角度出发,并非完全不可取。一个功能完整的心理咨询室,会配备情绪宣泄室,情绪宣泄室中有很多用于宣泄的硅胶宣泄人偶、充气锤、PU材质的宣泄球和宣泄墙、拳击手套、沙包、玩偶等物品,不论成人和儿童都可以在这个房间里尽情地宣泄情绪,房间里铺着地板、挂着窗帘,墙面由海绵包裹,隔音、隐蔽、安全。经过咨询师引导的宣泄能够释放消极能量,达到心理状态的平衡和疗愈的目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为儿童提供安全的宣泄环境。因此,当儿童的愤怒没有强烈到引发攻击性行为时,我们可以暂时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或者关注分析愤怒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办法。当儿童的愤怒需要一个出口的时候,父母可以提供安全的宣泄方法。例如,需要力量参与的、规则简单的一对一的球类运动,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或者击打类的乐器、放松训练等。愤怒之下的攻击有时受制于力量有限,有的儿童会选择间接暴力的方式,他们没有明显的言语动作,反而通过沉默、漠视、拒绝交流的方式实施暴力,甚至他们还会散播谣言,哄骗其他有能力的人去进行攻击和伤害。有的儿童和同桌发生矛盾,每天故意忽视他的存在,当班级有通知需要转达的时候故意不告诉他,还趁着同桌不在的时候把他的文具扔在地上。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和教师需要让儿童明白这些行为对问题解决没有任何帮助,如果儿童有很多气愤的感受,可以尝试将所有的不满、怨恨甚至做的最不好的事情都写在纸上,或者寻找一个盒子作为“倾听树洞”,都说给树洞听。让儿童将这些情绪宣泄出去,感受那种释放后的感觉,然后再回到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中来。
儿童还有一种攻击性行为是非情绪性的,他们抢夺别人的物品,嘲笑、欺负弱小的同学,故意给别人起难听的绰号,联合很多同学一起排挤某个同学。国内关于校园暴力研究的学者认为这些儿童可能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树立了“强者生存”的不合理的价值理念。国外的研究人员发现,儿童的这些暴力性的伤害行为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从小就使用这样的行为方式,11岁男生的欺负行为取决于他在3岁时有多强壮,而不是他在11岁时有多强壮。对于儿童这种主动性的攻击性行为,成人养育者要通过严格的监督和强调规则的方式,让儿童意识到这些伤害性行为是错误的,并且任何人都要为此承担责任。他们需要道歉,弥补造成的伤害,学会恰当的沟通和人际交往方法。有时成人养育者会认为儿童还小,不懂得道理,长大了自然就懂了,反正没有严重的结果,也就不了了之。但是规则和对错,只有有和无,并没有程度的高或低。尤其低年龄的儿童,道德判断依赖成人,如果父母态度模糊,没有传递明确的对与错的概念,那么儿童的认知体系中只有“我是对的,规则不重要”的观念,甚至这种观念会影响到他们成人后。有研究发现,因殴打犯罪的青少年在儿童期就已经开始有攻击性行为。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有生理上的遗传原因,心理发展和认知归因方面的原因,以及家庭教养氛围的原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影片中的暴力画面和暴力性的游戏会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但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尽管有研究人员发现看更多暴力节目的儿童中,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比较多,但是到底是暴力节目增加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还是因为儿童本身具有攻击性而选择看更多的暴力节目呢?当给儿童观看了一段包含暴力内容的视频片段后,让儿童进行一场运动比赛,研究人员发现,看过视频的儿童比没有看过视频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和违规性行为。还有研究人员发现,在玩了一款高暴力性的游戏之后,大部分的儿童愤怒值增加,但是原本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的愤怒值却降低了。综合所有因素可以发现,遗传和生理特点使某些儿童更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但是最终行为的出现与否还受到父母情绪调节方式的引导、学习生活环境和媒体宣传等的综合影响。暴力攻击性行为每个儿童都可能不会出现,也都可能会出现。父母和成人养育者不必纠结于如何阻止,恰当的引导才是更重要的。
儿童不仅是攻击性行为的发出者,还有可能成为攻击性行为的对象。父母最担心听到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从学校回来说,××打我/骂我/欺负我。很多父母的回应是:对方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他们,要勇敢,不能做懦夫!然而儿童对行为结果是不能预估的,这样可能会对儿童造成更大的伤害。首先,父母要和儿童确认细节,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当时在哪里,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有时儿童无法准确对行为做具体的区分,儿童对行为动机的理解还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情况下,父母会发现儿童误解了某些行为后,甚至误解了故意和无意。其次,当证实了这些攻击性行为后,告诉儿童,不论那些攻击性行为是什么,他永远都是父母最爱的孩子,他没有错,错的是对方。最后,及时通过各种途径阻止儿童遭受攻击性行为。
愤怒的外在行为比较激烈,带给父母更多直观的冲击。为了缓解儿童的激烈情绪,父母常常会妥协,采取满足儿童要求的方式。父母在处理儿童的愤怒情绪时,首先要保持理智,儿童的反应是因为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刺激而产生的正常反应。其次区分儿童此时的愤怒的真实原因。
第一种可能原因,儿童的种种行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和感受,传递出自己的权益而受到了侵犯。例如,有两个儿童在一起玩耍,若是发生争执,有儿童在愤怒生气,父母通常都会在处理的时候对大一点儿的孩子补充这样一句:“你是哥哥/姐姐,得大度一点儿,要分享,妹妹/弟弟还不懂事,你不能不懂事呀,你要谦让,这才是好孩子。”或者是对自己的孩子说:“人家是客人,这个玩具他只是玩一会儿,你得有礼貌,不然大家都不喜欢你了,阿姨再也不来串门了。”如果这时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或者你的孩子并不接受,反而皱起眉头,一副气鼓鼓的样子,甚至争辩起来大喊:“不行,就不可以!”这时的成人养育者需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在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做了一厢情愿的理解和处理,让儿童感觉到了不公平和被忽视。争执的原因,可能是对玩具的各不相让,也可能是不小心的肢体碰撞,也可能是两个儿童对规则无法达成一致……父母可以根据当时儿童的愤怒值进行一次判断,如果愤怒值较低,没有伤害性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父母可以试着和儿童确认:“我发现你们在用一种很不友好的方式游戏,你们之间是不是出现了问题?需要我来帮助你们吗?如果你们想要自己解决,需要记得,平和和冷静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如果愤怒值较高,已经出现伤害性的攻击性行为,父母一定要首先阻止,明确这是一种错误行为:“我看到你们正在推搡,这是很不礼貌的错误行为,我知道你们这是一时的冲动,因为遇到了你们无法很快解决的难题。谁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看看我能不能帮你们找到办法。”儿童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只有儿童自己最清楚,就算父母一直在旁观,也不能随意进行推断,因为父母终究是成人的思维模式,而儿童的想法具有自己年龄阶段的特点。
面对情绪,成人养育者首先肯定情绪是正常的;其次分析儿童行为的不恰当;最后找到解决办法。奇奇今年6岁,周末时,他在客厅里把自己所有的玩具摆满了一地,妈妈坐在旁边处理自己的事情。奇奇站起来时,不小心踩在了一个棱角比较突出的玩具零件上,奇奇疼得一下子坐在地上,抓起脚下的零件就扔了出去,并生气地大哭起来。被扔出去的玩具零件打在电视上,发出很大的声响。妈妈看到这个情况,首先来到奇奇身边,安慰他:“奇奇很痛,是不是?”奇奇哭着点头,妈妈让奇奇把脚抬起来检查了一下,并没有出现伤口。然后妈妈等待了一会儿,等奇奇的情绪稍微缓和之后,才问:“是什么伤到了奇奇?让我去看看。”然后妈妈捡起那个玩具零件。奇奇认出这是自己某个玩具的。妈妈又说:“这个棱角太突出了,谁踩上去都会疼的。所以我们得把它好好地放在安全的地方,不然扔出去了,又不知道去了哪里,一会儿奇奇还会踩上去,我也会踩到,爸爸回来了也会踩到,对不对?”奇奇点点头,他此时已经不再流泪和大哭了,还说:“把它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妈妈放好零件,坐回奇奇身边继续说:“奇奇的玩具太多了,不好好整理就会出现这样的危险,是不是?那妈妈给你找一个箱子,咱们把玩具都放在箱子里,就不会再有哪个零件伤到奇奇了,对不对?”奇奇点点头,然后和妈妈一起把玩具都放进了箱子里。这个故事里,奇奇乱扔东西的行为并不合适,但是儿童对痛苦的反应是很直接的,突然的疼痛让奇奇做出扔东西的行为,所以妈妈先是回应了奇奇的感受,再进行行为的引导。
第二种可能原因,儿童展现出的愤怒是目的性大于感受性的。父母常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是,儿童为了得到某样物品或达到某个结果,大发脾气、吼叫,或者保持沉默,拒绝回应父母的一切问题。儿童这时的愤怒表达了自己的目标被阻止,但同时也在运用愤怒的行为给父母造成压力,这些行为和前文提到的间接性的攻击性行为是类似的。此时儿童的情绪状态目的性大于感受性。很多有经验的父母或者教师都建议,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原则,不予理睬。这样做确实避免了儿童学会一种不合理的诉求方式。但是,同样的情绪,诱发原因并不一定相同,同样的行为,儿童的想法也并不一定都相同。如果是父母之前许下了承诺,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兑现呢?如果是儿童与父母之间产生了对话的误解,导致儿童以为父母食言呢?若要处理儿童的问题,就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分析和了解。并没有哪种情况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儿童,是妥协还是坚守,希望每个父母的选择中可以多一个选项。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有乐天派,就会有冲动者,有的儿童天生容易冲动,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大大咧咧,直来直去。当愤怒的时候,他们难以压抑怒火,常常会做出事后后悔的行为,冲动之下说出要绝交的话,怒火中烧的时候鲁莽、失去理智。这样的儿童,他们也会希望能够在愤怒发生时,减少情绪化的行为。放松训练是很好的方法。平时让儿童练习放松训练,并且想象最近让自己愤怒的事情,通过放松训练将愤怒值降低,当再次陷入愤怒的时候,调整呼吸让自己的情绪缓解。或者制作一个情绪暂停提示,当陷入愤怒的时候,这个提示的物品一出现,就要暂停或者离开当下情景去做一些别的事情。这个提示也可以放在父母或者朋友那里保管,当发现儿童的愤怒值上升,父母拿出提示物品——愤怒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先停下来。然后将愤怒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和调节。
愤怒情绪虽然被认为是负面情绪,但是愤怒本身并不是错的,只是在愤怒之下产生的不良行为是错的。愤怒之于儿童,不仅保护儿童免予痛苦,同时也在向他人传递自己的界限和底线,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适当的愤怒反而会促进交往。儿童是在表达愤怒和感受父母愤怒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社会规则,完成社会化。管理领域发现,在谈判的过程中,适当的愤怒会促进谈判的有效进行。父母不必过于担忧儿童的愤怒,就算现在的儿童像一座小火山,但总有办法帮他找到舒服地和大家相处的方法,以及调控火山形势的诀窍。火山的开关就在儿童身上,况且火山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