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延迟满足与情绪调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掌握了压抑需求和欲望的能力。观察儿童的行为,就会发现儿童不仅能够根据情景掩饰真实感受,还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暂时不要生气,或者要等到假期再庆祝。心理学家认为这与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有关。延迟满足是一种为了未来更大价值的目标而克制此刻的欲望不去满足的一种能力。例如,儿童想要尽情地玩游戏,但是明天要交的作业还没有完成,为了能够在没有负担的情景中轻松地、尽情地玩游戏,儿童选择先专心完成现在的作业,那么说明儿童具有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如果儿童做不到放下游戏,反而一边玩游戏一边写作业,或者一定要先玩游戏才能写作业,则表明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有待提高。延迟满足能力体现了儿童的一种自我控制。儿童的成长过程和学习过程都需要发挥自我控制,情绪调节也同样是一种自我控制。

1960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家进行了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经典实验:研究人员找来幼儿园里3~5岁的儿童,然后把每个儿童分别带到一个房间里。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桌子上盘子里摆放着儿童爱吃的棉花糖和饼干。研究人员告诉儿童,他们将离开一会儿,桌子上的零食儿童可以吃掉,但是如果他们能够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忍住不吃,研究人员会再送给儿童一份棉花糖和饼干。房间里有个按铃,要是儿童想吃掉,可以按铃,研究人员会马上回来,但是到时就没有奖励了。随后,研究人员离开房间。结果,孩子们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反应,有的儿童没有等待也没有按铃,直接吃掉桌上的零食;有的儿童只是盯着桌上的零食,大约半分钟,就按铃叫回了研究人员;还有的儿童尝试了一些办法让自己等待下去,他们捂住自己的眼睛,转过身体,或者做出一些额外动作,如踢桌子、拉扯衣服和头发等,甚至会碰触零食,这些儿童显然很煎熬,3分钟后,煎熬的儿童中有一部分按铃结束了自己的焦虑,也有的儿童小心地拿起零食,把上面的奶油舔掉,再放回原处,装作没有动过的样子,当然还有一些儿童坚持到了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并得到了奖励。这些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展现的就是自己的延迟满足情况。可见,延迟满足的发展即使在同一个年龄阶段,也有很大的不同。

回想儿童的行为,他们天生使用的是即时满足的适应策略,新生儿从不会考虑忍耐和控制,随时发出需求不满的信号,延迟满足更像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儿童的社会化适应。纽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约瑟夫·勒杜克斯提出,大脑中有两个主管忍受和调节的结构,分别是杏仁核和海马。当儿童感觉到因为欲望被延迟满足导致的痛苦时,杏仁核就会发出信号,在瞬间做出反应,回避痛苦,满足愿望,但是杏仁核的这些反应是没有任何区分的,甚至是失去控制的,它不会区分当前的情景是否适合这样反应,或者压抑欲望后能够获得更多。而海马可以根据后果和情景阻止信息,进行一种理智的分析,调节呼吸和心跳,让儿童冷静下来,做出适合的反应。儿童的延迟满足情况就是杏仁核和海马共同运作的结果。杏仁核在儿童出生时已经发育成熟,所以新生儿都在即时满足。海马的功能则是在成人养育者的照料下逐渐在儿童的大脑中完善的,所以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是后天逐渐完善的。这也表明儿童的延迟满足是可以通过某些方法促进其发展和形成的。

心理学家给出一种方法——代币法。当儿童提出某种需求的时候,与他达成逐步实现的协议。比如,和儿童做一个约定:想要买这个玩具,需要用累计的行为奖励兑换。在日常生活中,儿童每次做到一件事情,如周测验排名不下滑、每天慢跑30分钟、帮助洗碗之类,父母就送给儿童一颗星星/小花作为奖励记录,当累计5次或者10次,就可以兑换多少价钱的玩具,或者可以兑换某个愿望。这个过程就是儿童的等待和延迟满足。刚开始,为了比较小的、不那么强烈的需求,儿童可以用较少的奖励记录兑换,比较大的、强烈的愿望可以用较多的奖励记录兑换。儿童逐渐体会到等待、满足、自我调节的过程。这种方法还有助于规范儿童部分不良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设定的奖励标准一定是清晰、明确、统一的,而且父母与儿童之间彼此信任这个规则。儿童只有在对父母的行为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才会去遵守。

儿童是否愿意去等待,受到对环境信任和目标实现可能性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儿童说:“你弹好这首曲子,就带你去公园。”可是怎样是“弹好”呢?这是一个过于模糊的标准。儿童弹了一遍没有失误的,父母说再来一遍;儿童弹了一遍很流畅,父母说再试试另一首曲子。结果就是儿童弹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耗尽了儿童的兴趣和耐心。终于儿童练习满了两个小时,父母说,外面天气太冷了,我们下次去。如此几次,儿童只会要求先去公园才能练琴了。这时儿童的延迟满足策略随着父母的行为发生了调整。他们不再信任父母的规则,只体会到延迟满足的痛苦。如果父母能够改成:你能够专心练琴两个小时,我们就去公园玩1个小时;或者你能够连续3次零失误地将这首曲子弹下来,我们去公园玩半个小时,情况或许会有不同。当然父母也要接受,儿童可能10分钟就完成连续3次零失误。这时父母需要记得练琴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儿童有两个小时的不要来烦你,而是为了技能的熟练。此外,父母设置的目标一定是可实现的,对于年龄越小的儿童任务目标越直观、时间上越临近越好。这也提醒家长,如果对儿童强调的目标是“等你长大你就可以怎么样”之类,并不会激起儿童的延迟满足的发展。

不过,仍需要注意的是,延迟满足的目标指向未来,在已经知道未来会有一个更有价值的、满足的目标的情况下,克制当前欲望,这个过程不是单纯地要求儿童等待、拒绝,也并非压抑儿童的欲望,或是直接让儿童去除当前的愿望。克制的过程是焦虑纠结的,如果没有那个目标,练习的不是儿童的自我控制,而是增加儿童的不良体验。很多成人养育者喜欢观察儿童的各种行为,也会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模仿各种实验,如假装迷路和给婴儿吃柠檬。也有家长模仿延迟满足的实验,告诉儿童桌子上的樱桃要等我回来才能吃,然后离开房间,观察儿童的行为,或者把游戏机摆在儿童面前,看他能够忍耐多久。不过这是一种错误的延迟满足理解,因为儿童没有“未来的更想得到的目标”。生活中大部分未来目标由家长设置,考上某所中学,获得某个奖项,然而这些目标足够正确却不一定有足够吸引力。延迟满足不是一种目标视线的途径,而是当即时满足的目标和可见的长远目标摆在面前时,如何控制自己为了长远的、更好的目标而努力。

延迟满足是儿童有意识的行为,并且会自己寻找一些方法实现。这个过程体现了儿童的自我控制,在情绪调节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改变认知的情绪调节策略,相较于压抑情绪的策略来说,延迟满足任务的成绩比较高。也就是说,当儿童面临需要延迟满足的情况,调整认知、理念,要比压抑对未来目标的渴求更有帮助。这也表明儿童的延迟满足会随着对目标的理解和信念而有所调整,这与儿童的成长、成熟有关。上述的棉花糖实验,研究人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那些最终坚持下来的儿童的学业成绩要高于那些没有按铃而直接吃掉零食的儿童的。而且这些没有进行等待的儿童在生活中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也比较多。儿童的情绪调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仅在情绪事件中发挥作用,还与儿童的很多成长技能相关联。每个成长技能的熟练和掌握,在某种程度上伴随着指向未来的意义。这些技能的本质,就是通过儿童提升自己对认知、行为、情绪的更多的掌控,在遇到困境的时候,能够很快地寻找到解决策略,缓解心理压力,调适自己恢复到正常水平。有勇气为了心中的理想,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应对未知的困难。儿童的情绪管理从来都不是可以单独剥离出来的。 H4hiCOwTff4cJ88mjlCfLCAxTlNRzzEm5rs8SeYDem/ZsDF7IG12Zseonhc0ul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