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让情绪“动”起来

所有的情绪调节方法,并没有哪一种是万能的。有时儿童可以采取和父母、朋友聊天倾诉的方法,有时暂时的离开、回避也有一定的帮助,有时迎难而上才能快刀斩乱麻……儿童在情绪调节时,选择何种方式,不取决于擅长的策略或认同的观念,而是取决于问题的本质。事先将所有的问题情景教给儿童,让儿童掌握自主判断的能力,对成人养育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时刻保持警惕,在问题发生后随时待命,难以操作,还对儿童的成长有一定的阻碍。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儿童情绪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在儿童没有表露出明显的情绪波动时,成人养育者其实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练习,增强儿童的整体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的3个要素是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行为。其中主观体验和外在行为都是在情绪情景中才诱发的,而生理状态除了情绪情景的唤醒,在人体内部随时都在发生。已有研究发现,调节生理唤醒程度可以缓解情绪感受,达到情绪调节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一些让身体动起来的方法,调节肌肉的紧张程度、自主神经的唤醒状态,让情绪也随之“动”起来,为情绪发生和情绪管理做好准备。

体育运动。保持身体和生理活性的最好方法就是体育运动。很多研究都已经证明,长期坚持锻炼能够有效预防抑郁和焦虑。第一,运动能够提升整体的健康水平,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面对压力事件,身体状况良好的人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人相比,身体紧张程度和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呼吸、心跳、血压、肾上腺素等)的程度相对要低,更有利于情绪调控。第二,运动能够促进一种神经化学递质“内啡肽”的活跃,它的释放能够帮助身体自然止痛,不仅会缓解物理疼痛,也会缓解疼痛的情绪主观体验。在身体内部,有很多的神经化学递质调节着身体的生理活性,进而影响情绪主观体验。第三,通过身体的舒展,促进了生理内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温升高、心跳平稳、呼吸程度增加,肾上腺素的降低。通过生理变化感受到正面情绪,能够帮助儿童从负面情绪相关的生理激活中恢复到正常状态。尽管每个儿童获得快乐的来源不同,但是运动后的生理变化与愉悦、轻松、幸福的生理感受相似,运动可以成为快乐的来源。第四,情绪发生时,适当的运动能够帮助儿童转移注意力,暂时从那些压力情景和情绪任务中脱离出来。逃避不是缓解情绪的好策略,但是暂时地转移注意力,也可以避免儿童陷入更糟糕的情绪主观体验,就像去听音乐、玩游戏、看动画一样,帮助儿童避免陷入失控,在离开情绪情景后再平和地进行倾诉或其他调整。第五,长期的运动可以改变心境体验,心境是一种持久的情绪主观体验,甚至会让所有的即时情绪都染上心境的特点。运动能够使儿童的心境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平和稳定,为那些突发的强烈情绪做好某种程度的预防和准备。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能够为情绪调节积聚力量。从频率上看,偶尔一次的体育锻炼并没有特别的效果,长期的坚持锻炼才会发挥运动的种种益处,固定的时间、固定周期的运动量更有利于儿童身体的调适。比如,每天半个小时的慢跑,或者每周一个小时的篮球。从运动的强度来说,中等强度的运动量比较适宜儿童心境的改变和生理水平的唤醒。比较低强度的运动,生理唤醒程度不足,身体体验感下降,比如,从小区门口步行回到家里,时间短、强度低,无法称为运动锻炼。过于剧烈的运动超出身体负荷,会让儿童的心情更差。比如,像运动员一样,反复训练,时刻练习,这超过了儿童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运动方式上,有同伴参与的、引发儿童兴趣的运动,更能促进儿童的积极体验。爬山、游泳、慢跑、骑车等都是可以参考的。同伴参与,不局限于必须是团队合作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有其他共同兴趣的伙伴,或者父母的共同参与才是重要的。运动的目的是增强身体的生理活性和感受愉悦,如果只是父母在旁边监督,不断地督促,从儿童的感受上来说,就变成了一种消耗体力的特长班。因此,体育特长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属于情绪调节的运动锻炼。父母在运动方面不要取巧。亲子之间的运动也可以通过游戏实现。比如,跳皮筋、跳舞、滑冰、各种球类游戏等。总之,趣味的、伙伴参与的、适量的运动才是适合儿童与情绪一起动起来的体育锻炼。

运动习惯的养成有很多方法,由浅入深、强度逐渐增加都是可以的。最初的运动计划可以带着儿童从尝试出发。制订一个清晰的运动计划有利于父母和儿童的共同参与和坚持。在运动或游戏过程中也可以设定一些小而具体的目标,鼓励儿童的进步。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与指导,运动也是父母与儿童的一种互动。在陪伴儿童体育锻炼的时候,把运动融合于日常,不必将运动单独出来,否则反而会成为儿童额外的成长负担。

放松训练。放松与运动并不矛盾,都是能够缓解肌肉紧张程度和生理唤醒水平的方法。让情绪“动”起来的方向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通过肌肉的放松可以实现心理的放松,能够对抗情绪情景引起的生理唤醒。放松训练也可以称为松弛反应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儿童可以逐渐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增强内部的自我控制感,从而降低生理唤醒水平,实现情绪管理。放松训练不仅能够在情绪过程中发挥功能,也能够未雨绸缪,调整因为紧张反应造成的紊乱。放松训练主要的途径是消除肌肉的紧张。儿童可以通过冥想、肌肉放松训练,实现放松。在进行放松体验的时候,首先需要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同时离不开父母的协助。在父母的语音提示下,完成放松训练。当儿童熟悉了这个过程后,可以做到独立放松,并能够在情绪激烈起伏时完成自我调适。

肌肉放松训练的过程是这样的:选择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让儿童以一种舒适的姿态靠坐在柔软的沙发或者椅子上,闭上眼睛,双臂可以自然下垂也可以放在扶手上,把手表、手链、项链之类的束缚拿掉,必要时把儿童比较紧的袖口和领口的扣子解开。首先通过深呼吸将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父母也可以引导儿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间,或者引导儿童想象自己静坐在湖边或喜欢的风景中。然后在父母的指导下,儿童从手臂开始,逐渐体验身体每个部位紧张—放松的过程。第一个部位是手臂:用尽全力握紧拳头,保持3秒钟,然后松开拳头。父母在指引的时候,要不断强调握紧,可以使用这样的语言:“用最大的力气握紧你的拳头……再紧一点儿……很好,再紧一点儿……很好,保持住,再保持一会儿……很好,现在松开拳头。”父母可以通过不断重复语言实现计数,而不是让儿童自己计算3秒钟。松开拳头之后,指引儿童弯曲手臂,保持住手背和前臂的紧张,保持时间和引导语言可以相同,然后让儿童松开前臂。接着是肩部,从左肩开始,耸起肩膀向耳朵靠拢,靠拢得越近越好,保持3秒钟再松开肩部;再到右肩,耸起肩膀向耳朵靠拢,重复左肩的过程。如此实现整个手臂的放松。第二个部位是颈部:首先将头向后紧紧靠在椅背上,感受颈部和后背的紧张,保持住再放松;然后将头向前向下伸出去,将颈部绷紧,保持颈部的肌肉紧张,保持住再放松;接着是胸部的肌肉,深深地吸一口气,让这口气充满胸腔,憋一会儿,保持住,再慢慢将这口气呼出去。第三个部位是背部:将整个背部向后弯曲,弯曲程度到最大,感受背部肌肉的紧张,保持一会儿,再放松回来。第四个部位是腿部:首先伸直双腿,保持双腿的紧绷,保持3秒钟,再放松;然后将双脚的脚尖尽全力向上指,感受到双脚和小腿的肌肉的紧张,尽量保持住,然后放松。在逐步完成放松之后,停顿一下,让儿童感受一下放松的状态。最后睁开眼睛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儿童一点准备:“在我从5数到1的时候,就可以睁开眼睛了。”

以上是一个完整的肌肉放松的过程,第一次尝试练习的儿童花费时间会比较久,在20~30分钟。父母在指导儿童之前,也可以自己按照这个过程尝试一下。练习过程中几个需要放松的部位,有的儿童可能需要重复几次,有的儿童可能本身这个部位已经放松了,可以比较快地进行甚至跳过。父母在引导的时候,语言需要温柔、平静,声音小一些,这是引导过程而不是命令过程。在首次练习之后,也可以让儿童说一下感受,如果还有哪个部位依旧是紧张的,再将这个部位的紧张—放松过程重复一遍。练习一段时间,儿童可以学会放松,甚至可以在2~3分钟很快进入放松状态。当儿童在考试前出现紧张,也可以坐在教室里快速地舒缓情绪。肌肉放松的场所和顺序都不是固定的,儿童也可以在睡前躺在床上重复整个过程,不仅能够达到身心的放松,还有助于促进睡眠。

冥想放松。首先找到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如卧室、书房、心理咨询室、一个人的客厅;其次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跟随音乐通过简单的肌肉放松过程放松下来。如果无法集中注意力,也不用担心,可以在内心重复单调的声音或想象见到的物体、形状,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冥想放松会有一段指导语,类似:“我现在静静地躺在沙滩上,周围没有其他的人,只有蓝天白云,湛蓝的大海,岸边是高大的椰树,身下是绵绵的细沙,我感到无比的舒畅……”或者“当你安静下来的时候,你会听到音乐的声音,请继续调整呼吸,深深地吸气,慢慢地呼气,在吸气的时候想象把大自然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把舒服的感觉、愉悦的心情,通过吸气带进体内,充满全身……”通常这段指导语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查找到,并且有已经做好的录音。父母只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就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冥想放松中描绘的情景都是美好祥和的画面,但是有的儿童可能刚刚接收到相关的负面信息,或者与之相关联的不好的记忆,对森林或者大海比较排斥,这些事物不能使儿童放松,反而加剧儿童的糟糕体验。在选择冥想指导语之前,可以让儿童描述自己喜欢的、舒服的场景,以便于选择。

体验放松,合适的环境很重要,不论采取哪种放松方法,首先需要给儿童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这包括两种:客观环境的安全,比如,阳光充足,座椅柔软,进行期间不会有人打扰等;心理环境的安全,比如,父母、朋友、信任的人的陪伴,父母引导过程中不做评价等。躯体的放松可以实现身心的放松,而心理的放松也能够感受到一定程度的身心放松。心理感受的放松同样需要在一个有安全感的地方进行。儿童心理层面的安全感离不开成人养育者营造的氛围。儿童能够在成长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获取情感和物质上的支持,进而建立的一种关系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支持人们从遭受的痛苦和变故中恢复到常态。系统越完善,遭遇心理问题和困扰的可能性就越低。一个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教师、上下级、合作伙伴,以及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当儿童有了稳定的支持,就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放松,从另一个角度达到放松的效果。

表情练习。人体的肌肉不仅分布在躯干四肢,还分布在脸上,每个表情都是面部肌肉协调的结果。根据情绪的生理学理论,情绪刺激事件引起了感觉器官的神经感应,传递至大脑的神经中枢,再由神经中枢传递出来,最终形成情绪感受和生理水平的变化。如果在没有情绪事件的情况下,主动改变儿童的感官感受,是不是也能够让儿童体验到一些特定的情绪呢?有一种观点认为,可以通过表情练习,完成一定程度的情绪调节。如果现在瞪起眼睛,紧咬牙关,皱紧眉头,是否感觉到有一股气堆积在胸口?如果舒展眉毛,将嘴角上扬,嘴巴微微张开,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前者是愤怒的表情,后者就是高兴的表情。如果常常练习那些正面情绪的表情,儿童就能够增强表情动作的控制,辅助儿童应对压力情景,进而达到缓解情绪的目的。例如,感到焦虑时,儿童可以把嘴巴大大地张开,做一些挤眉弄眼的动作,有意识地调节面部肌肉,或者用手轻搓面部,使面部肌肉放松,激发轻松的情绪感受,进而降低焦虑。在进行表情练习时,可以结合儿童情绪认知和表达的方法,让儿童观察镜子中自己的表情,以及他人的表情特点,然后总结自己开心、愉悦、幸福的表情,当然相应的肢体动作也可以添加进来。表情练习并不是让儿童学会表演,伪装掩饰情绪,这只是日常生活中情绪管理技能之一,父母要避免功利化的极端,适当地练习、总结即可。

纵使儿童没有觉察到身体内部各种神经系统的激活和运作,每个儿童的身体内部时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情绪的生理唤醒也是如此。情绪状态是动态起伏的,也是周期往复的,即使此刻儿童的情绪主观体验是平和的,在其身体内部依旧有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情绪一直处于“动”的状态,儿童可以运用情绪的“动”,整合情绪管理和调节。

儿童的情绪管理不是只在情绪发生时才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情绪调节的方法,才能够有力量应对情绪困扰。如果儿童的心情一直平稳愉悦,小小的起伏和大大的意外引起的波动都将在可调控的范围内。父母在协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运动锻炼和放松训练只是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让儿童增加对身体机能的调控,每个儿童、每对亲子都会有适合自己的“动”的方式,尊重儿童的感受,尊重父母的界限,让情绪通过合理的、有趣的、潜移默化的、科学的方式“动”起来。 15hlvguUZ7CncdiRJ836F/wsA0Zfmg4WnHTAxZTZNxm6o2GUd/7otZJ31DPSWPL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