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向情绪坦诚心事

当儿童的情绪发生,根据他学会的情绪表达规则,他知道在公开场合,要保持风度和礼貌,他懂得为了让父母开心,暂时隐藏修饰真实的感受。但是情绪并不会自己消失,最后往往导致儿童陷入某种情绪感受中无法缓解,造成情绪困扰。为了鼓励儿童的情绪表达,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帮助儿童将情绪合理顺利地表达出来,倾诉坦诚自己的心事。

画情绪。儿童对绘画有一种天然的喜爱,每个儿童都有拿起笔就涂画的阶段。这些看上去没有规则、难以辨认的涂鸦乱画,其实是儿童自我内在感受的一种表现,属于儿童表达情绪的方式和语言。绘画能够帮助儿童倾诉心事。即使是成人,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儿童来说更难以做到。绘画是儿童和成人都可以使用的自我情绪控制、宣泄和稳定情绪的重要方法。在绘画作品中,儿童可以通过颜色、线条、细节、形状等将内心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绪倾诉出来,进而释放、宣泄焦虑、喜悦、愤怒和恐惧等被隐藏或被压抑的情绪。父母和其他成人养育者可以通过儿童的绘画,帮助儿童形成自我情绪调节机制,赋予儿童绘画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养育者需要给儿童创设适宜、没有压力的绘画氛围,这有利于儿童的无声倾诉。在绘画的过程中,鼓励儿童自由地描绘,但是要避免评价儿童的作品像不像、好不好看、对不对。侧重于提高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和乐趣,避免父母的个人意图参与过多或者功利性目的过于明显而妨碍了儿童绘画的积极性。绘画的方式可以自由一些,绘画本、涂鸦墙、故事书的扉页、笔记本的空白处、闲置的白纸都能够方便儿童随时随地地自由作画。在学校里,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艺术手工课、美术课、班会,配合学习和活动主题设置绘画环节,在课余和活动延展、活动小结的环节给儿童创设表达情绪的空间。

绘画的主题不需要特别限定,儿童可以自由地画想画的内容,风景、人物、动物、杂乱无章的内容都可以。然而,当父母觉察到儿童正处于情绪困扰,急需一个出口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一些主题,有目的地引导儿童表达。例如,当儿童的情绪困扰与自我认知有关,父母可以引导儿童绘画自画像,自画像不局限于人像,也可以是动物和物品。只要儿童画出关于自己的当下感觉就可以。当儿童的情绪困扰和家庭有关,可以让儿童画出我的家。同样地,绘画内容可以不是现实的家庭场景和家庭成员,只要画出儿童喜欢的、向往的家庭生活就可以。绘画的主题可以是“我的愿望”和“我想去的地方”之类,一个简单的主题可以给儿童一个倾诉的出口。此外,父母也可以和儿童一起进行绘画,从一条曲线、一个方形开始,由儿童添加联想到的内容,然后父母加上相应的形象,合作完成完整的内容。如果儿童把曲线变成了下雨的云朵,父母不妨画上避雨的雨伞和雨衣,为画中的内容添加保护和支持,让儿童感受到不论什么样的情况,父母都可以信赖。情绪调节不一定是有声的,绘画是一种无声的倾诉。同样地,父母也可以在画中做出无声的回应。

在看到儿童绘画的时候,成人养育者会希望得到相关的解读知识和技能,希望从儿童的每个作画细节解读儿童。儿童画作解读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有很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儿童选择的颜色会有不同,在看到无明显情景主题的作品的时候,儿童可以做出不同的情绪解读。尤其学龄前儿童选择颜色倾向于情感喜好而不是是否好看。但是这些解读通常是对特定儿童群体的解读,并且涉及的相关知识也比较复杂。而且绘画本身已经是心事的倾诉,内容解读并没有那么重要,父母和教师不必纠结于此。对于儿童的画,父母可以进行简单的回应:我看到画中画了……只陈述,不评价。引导儿童把画中的内容进一步清晰地表述出来。或者编一个故事,按照画中的情节将故事发展下去,传递给儿童安全和陪伴。

我信息传达法。儿童的情绪并不是都无法直接表达的。在人际交往的互动中,情绪困扰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情绪发生时,那些情绪化的表达使情况陷入更糟糕的境地。儿童或得意忘形、或泣不成声、或怒不择言,表达出口的语言都是情绪化的。表达情绪不同于情绪化的表达,表达情绪是让对方接收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准确需求,情绪化的表达却是激动、愤怒的,对方接收到的是不满和不可沟通。儿童被情绪感受困住,无法准确清晰地传递出信息,成人养育者需要做的引导是与儿童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引导儿童学习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在情绪化的状态下,人们的表达都是以“你”为主语的,不论成人和儿童,都急于指出对方的不足:“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你凭什么这样对我!”儿童面对父母时会说:“你们怎么就不懂呢!”父母对儿童时也会强调:“你就是不听话是不是?”这种表达强调了对方的所作所为,引发的结果通常是对方的敌对感、自卑感和防御状态,甚至愤怒。有时儿童在向成人转述情绪事件的时候,也是用这种类似评价和总结的方法:“他欺负我!他就是小气!”这时,儿童传递的都是关于对方的信息,没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父母接收到的也都是不确切的信息。回应也是片面的。因此,可以让儿童试着在表达的时候,将主语转换成第一人称“我”,使用我信息传达法:“我不喜欢你这样的语气。”“我感到生气,因为你拿走了我的书。”

我信息传达法以第一人称表述,首先描述对方的言行;其次表明自己对此的感受;最后说明带给自己的影响或结果。在描述对方的言行时,使用“我看到/听到/发现……”作为开头,“我看到妈妈把我最喜欢的玩具拿给了他们玩”“我听到同学给我起外号”,对于这些“我”发现的行为,“我感到不开心”“我感到难过”“我觉得委屈”……“我希望妈妈经过我的同意再拿我的东西”“我被大家笑话了”……我信息传达法的每一步,都使用具体描述,引发情绪的行为越具体,越便于父母了解儿童的想法。在帮助儿童使用我信息传达法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选择式的提问,逐渐明确诱发儿童情绪的行为。询问儿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是因为行为,还是因为某句话而有了不同的感受,最后呈现给儿童一个清晰的连接。

转换表达情绪的人称,将情绪感受还给儿童自己,传递给儿童,情绪是自己的感受,并不仅仅是对他人行为的回应。在表达过程中将“你”替换成“我”,表达出的信息是平等的。同时便于儿童表达出真实的情绪,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不论是在情绪诱发情景中,还是向成人养育者转述情绪发生过程,使用我信息传达法,能够帮助儿童正确倾诉情绪和需求,完成情绪感受调节。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是学校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情景过程的虚拟再现,让儿童理解事件发生过程,在短时间内提高认知理解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情景模拟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角色出现,角色扮演就是由成人养育者和儿童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儿童参与其中,或者以旁观者的方式,理解每个角色的感受。当儿童有了某种情绪,言语表达和倾诉需要儿童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受到父母元情绪能力的影响。父母对情绪问题的解读,与儿童当下感受的共情,都会影响儿童建立自己的情绪调节机制。父母传达的信息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理解能力的儿童来说,有时则成了阻碍。再现情绪诱发情景,将儿童带回互动的情景,更便于儿童的理解,甚至不需要父母过多的言语劝导,儿童的情绪感受就可以自然地表达纾解。借助情景,儿童还可以觉察到更多没有觉察的感受,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将冻结阻滞的情绪带出来。由于得到父母对情绪感受的认可,儿童的情绪困扰也可以得到缓解和调节。

成人养育者在运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法时,创设的情景可以是真实情景的再现,也可以是未来情景的设想,也可以是真实情景的变形。以虚构的故事呈现,能够吸引儿童参与和理解就可以。情景中的角色可以由儿童扮演自己,或者扮演诱发情绪的另一方,或者扮演成人角色。角色设置不要太复杂,角色扮演以诱发思考为根本目的,并非考验参与者的演技。也可以由儿童作为观众或导演,父母扮演儿童,由儿童决定故事的走向。角色扮演过程中,父母也可以是观众,由儿童担任导演,角色由玩偶代替演出,更全面地觉察儿童的感受。总之,情景的再现和参演人员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儿童能够理解就可以。

情景模拟过程中运用了一些专业的心理教育的技术。最核心的技术是角色互换。首先由儿童扮演自己,再现情绪诱发情景;其次角色互换,由儿童扮演情景中的另一个主角,表现出儿童期待的反应,以回应和肯定儿童当时的情绪感受。通过对儿童的认同,鼓励儿童将真实情绪纾解出来。同时父母也可以观察到儿童隐藏在情绪背后的需求。角色的交换有利于儿童理解情景中的另一个人的感受,清晰自己的情绪带给他人的困扰。不仅儿童自己会有情绪感受,对方也会有,因为情绪是同时发生的。第二个技术是照镜子。父母可以模仿儿童的动作、态度、语言来表现儿童,儿童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自己,同时看到自己的情绪,进而产生对情绪后果的领悟,主动完成情绪管理。在一个亲子电视节目中,有一个7岁的男孩因为对环境的新奇,整个情绪都在兴奋状态下,当主持人宣布游戏规则的时候,他只沉浸在自己的好奇情绪中,一直东张西望,不能集中注意力。晚上他和父亲独处的时候,父亲将白天的情景再现,让男孩扮演主持人宣布规则和讲话,父亲扮演男孩白天的状态,然后询问他的感受。男孩很快就理解了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懂得了情绪表达规则,以及如何进行情绪控制。第三个技术是独白。独白不同于角色的台词语言,而是角色的内心想法的呈现。父母可以暂停情景,引导儿童把想法表达出来。情景模拟也可以由儿童自己进行,当儿童可以进行自我情绪调节、独立使用角色扮演、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时,独白能够澄清没有觉察到的想法,将情绪主观体验显现出来。第四个技术是未来投射。帮助儿童表达对未来的期望和感受。情景模拟不局限于过去,也能够展现未来。情绪调节指向的是未来,当儿童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如何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整。模拟的情景需要有一个结局,父母和儿童一起讨论并把期待放在当下表现出来,通过对情景走向的构建,增进儿童对期待的理解,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

儿童的行为养成多是通过模仿习得的,模仿潜移默化地发生,角色扮演运用在无意识的模仿中进行,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实现儿童的情绪表达和调节。面对儿童的情绪困扰,带领儿童回到情绪诱发的情景,一起分析情绪是如何发生的。在日常生活中,角色扮演不必刻意创设,儿童的游戏中有很多机会。这样情绪调节就可以在儿童的游戏中自然发生。

情绪管理树。为了引导儿童表达出当下的情绪感受,父母的直接询问有时不会得到想要的答案,那么可以通过间接询问的方式获得信息。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情绪描述能力都在发展中,父母的询问策略随着儿童的能力发展不同而变化。引导儿童将情绪表达出来,得到父母、教师和朋友的理解,儿童的情绪困扰便缓解了许多。情绪管理树是一幅由大树和无差别的人物形象构成的图画,是一种情绪管理辅助工具,图片中的人物没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每个观看图片的人都可以用图片中的人物状态代表当前的自己、当前的情绪,也可以用来认知自己、识别他人、觉察关系。

情绪管理树适用于学龄期及以上年龄的儿童使用,通过父母提问儿童回答的方式实现儿童情绪感受的表达和调节。随着提问的问题逐渐深入,儿童便会逐渐袒露感受,渐渐认知自己和识别他人的情绪。首先,根据儿童当前的情绪提问他们看到了什么。例如,在这棵树上谁最开心?谁最好玩?谁最难过?谁在伤心?谁有心事?谁最孤单?在儿童熟悉了图中的人物之后,继续第二个阶段的提问,提问关于儿童的判断和认知。例如,图中哪个人物是在关心别人的?哪个人物可以成为警察?哪个人物能够成为领导?哪个人物这样做是错的,甚至会犯罪?哪个人物有受伤、死去的风险?第三个阶段的问题将儿童带入图中,问题围绕儿童的感受以及与图中人物的互动。例如,谁是目前的你?你最羡慕谁?谁最令你害怕?你最不想和谁在一起?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朋友?你最想去谁的身边?图中谁是爸爸妈妈?图中谁是你的老师?每个阶段的提问数量并不限定,问题也不必须固定,成人养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参与情况进行选择。在儿童回答之后,需要进一步追问原因和推断依据。情绪管理树可以和一个儿童进行,也可以是多个儿童组成小组一起进行。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儿童能够看到其他人表达出的感受,会发现相同的情绪,也会发现与自己认知判断完全不同的答案。每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在陈述和互动中,儿童完成了倾诉和表达,在听到他人的回答时内心也会自觉地对比修正,因此,小组进行有时比单独个人进行效果会更好。当两个好朋友发生争执,当几个同学之间有了矛盾,父母和教师可以把他们叫到一起,面对这棵树上的人进行回答,分享彼此的情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通过图片,儿童会领悟自己,认知他人,逐渐发现大家厌恶排斥的都是那些危险愤怒的人,大家追求的是安全与快乐。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渴望,尤其在经历了内心碰撞的时候。儿童很想将情绪感受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向信任的父母诉说,却没有机会和途径。父母有时着急,有时激动,有时控制不住进行评价,直接给出结论,这不能帮助儿童形成自己的情绪调节机制。情绪管理树是一个可以借助的工具,父母在使用的时候不必给出过多的结论,只要营造信任的倾诉环境,让儿童感受到不论自己的诉说是怎样的,父母都愿意接受。父母在教养儿童的过程中不断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念,但是儿童还在成长过程中,年龄和生活经历的差异永远不可能消除。所以,在借助这幅图画的时候,父母依旧要禁止评价。情绪管理树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表达情绪,也能够帮助儿童觉察自我,审视人际交往情况。如果你愿意,现在父母也可以将上述3个阶段的问题进行自我提问:图中的哪个最像自己?哪个最像你的孩子?为什么?身为爸爸或者妈妈,你们的感受和判断是一致的吗?

表达情绪和宣泄情绪并不完全相同,眼泪、尖叫、大笑……宣泄情绪的目的是尽情地释放,表达情绪侧重于清晰地传递出情绪感受,是一种倾诉。倾诉情绪是宣泄的方式之一,是父母可以选择帮助儿童建立情绪调节策略的方法。有时情绪萦绕在身边,倾诉之后,才会更好地发现问题在哪里。不论父母是何种元情绪,借助情绪觉察策略,帮助儿童纾解感受、坦诚心事,儿童将建立属于自己的合理的情绪调节机制。 aAepuqM2kDd2n7ratd/1KLjySESgY1lhYE++lRBkmxg1CIYAlI07hf7JGNfgLt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