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6~12岁小学阶段儿童的情绪发展特点

6~ 12岁的儿童处于学龄期,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都逐渐达到成人的水平,这个阶段的儿童情绪发展也趋近于成人的水平。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当一种情绪发生,不再被新的刺激诱发的新情绪体验代替。如果成人养育者想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调节小学阶段儿童的情绪,随着儿童年级越高,效果越弱。情绪体验的深刻性增加,对于引发情绪的刺激,不再只是单纯判断是否满足了需要,还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这个阶段父母爽约没有带儿童去游乐场,低年级的儿童会低落和失望,但是不会影响对父母的感受,当父母再次提出邀约,他们还是会很兴奋地答应,然而高年级的儿童会认知到父母爽约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太忙,或者理解父母,或者推断父母并不在乎自己。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儿童可以理解一个事物引发多种情绪,复合情绪越来越多,并且情绪不断内化,形成稳定持久的情感。

8岁的儿童识别他人基本情绪的能力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并逐渐理解不同的人经历不同而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可以随着时间逐渐消退。9岁之后,儿童能够理解同一个刺激事件可以诱发同一个人的多种情绪,例如,临近期末,既因为考试成绩而担忧,又因为即将放假而兴奋。10岁之后,儿童可以较好地区分和运用真实感受与表面情绪,理解同一情景内的多种矛盾情绪。观察小学全年级的学生活动会发现,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即9岁左右的儿童最能遵守规则、压抑情绪、配合他人、理解他人。

情绪表达规则的使用和理解也在这个阶段逐渐成熟,9岁之后,儿童关于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更加深刻,会从目的和意义的角度,逐渐理解并做到隐藏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特定情景下表现出符合社会期待的、应该表现的情绪。父母和成人养育者期待儿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当儿童发现其表达的真实情绪感受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他们会运用这些情绪表达规则。当父母问一个7岁左右的儿童对特长班的感受,儿童会真实地表达不喜欢,但是此时父母会通过各种劝说来引导儿童接受特长班,当10岁之后,儿童已经认知到父母不会放弃劝说特长班的好处,虽然依旧不喜欢特长班,但为了不让父母期待落空,为了避免和父母争论,他们会掩饰真实感受,表现出已经接纳和认可。

同时,儿童的共情能力也有提升,认知学习和情绪表达规则的运用,让儿童也能理解他人在某种情景下表现出的情绪,并主动做出一些调节尝试。随着小学阶段的学习积累、生理成熟和人际交往,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共情能力、情绪规则理解等方面都达到成人的水平,并且状态保持直至老年期。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如何运用和调节情绪还需要成人的指导。小学阶段的情绪调节不再依赖生理自动调节,可以更多地运用认知策略参与,成人养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游戏、绘画、对话等互动方式协助儿童。

小学阶段,儿童情绪的发展稳定而迅速,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常常在父母还没有觉察的时候,儿童的情绪理解和运用就已经达到成人水平。情绪的发展也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在学校,儿童与更多的同龄伙伴、各种教职员工相处,情绪成为人际互动最直观的反馈。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在儿童教养方面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的教养并非依附家庭环境,而是社会化的力量。有的儿童在父母面前经常表现出害羞、拘谨、任性,但是当他和同学们在一起,有时却表现得勇敢、开放、乐于助人。这是因为儿童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父母常常对于儿童在其他成人、同龄人面前的表现有一定期待,但是他们看到的都是儿童在家庭中的反应和状态,父母会据此推断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特点。这种推断并不合适,对每个儿童来说,父母、教师、同学、朋友、陌生人都是人际互动的对象,他们会根据情绪表达规则,适当选择表露出某种程度的情绪。父母的包容和妥协程度,同学、教师的理解程度,陌生人的可能反应等,都会促使儿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状态。这个阶段的儿童需要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尤其是同伴交往的机会。当儿童进入学龄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生理、心理状态逐渐发展成熟,家庭对儿童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此时的情绪已经和儿童一起成长了。

当儿童情绪稳定、理解深刻时,他们对某些事物逐渐形成比较固定的情绪反应,并融合在个性和行为中,儿童的情绪转化为情感,形成了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评价,人格逐渐完善。情感是一种稳定深刻的心理体验,通常与社会需要的满足有关。人们的社会性情感包括了关于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态度,即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感发展的重要阶段。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是由他律转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向主观责任感转变。3岁之前的儿童评判他人行为以是否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为标准,不遵循任何规则。3~7岁的儿童理解规则存在,知道要在规则下做事,遵守是好,不遵守就是不好。盲目遵从权威成人的规则,只能看到行为的结果,还不能理解行为的目的,认为惩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能理解惩罚的目的是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8岁之后,儿童开始认为规则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存在的,只要大家都赞同,规则就可以改变。这时的儿童在意平等和协作,对规则和权威的依赖减弱,能够理解行为的动机。当儿童一起游戏或者执行某个任务,他们可以独立制定规则,并遵守完成,不再需要成人协助制定规则。儿童开始由他律转向自律。12岁之后,儿童对于一件事情和行为的评判依据从整个社会出发,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标准,并结合同情和关心的角度。儿童对平等的理解从人人权益相等,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儿童也正式进入自律阶段,道德认知发展达到成人水平。儿童道德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以某个年龄为明显区分。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总结梳理了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从完全遵循外在标准,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到遵循成人定义的好,信奉权威法律;再到理解规则法律可以改变,自觉履行义务。每个儿童都将经历这个发展历程,只是有快有慢。当儿童进入自主、自律阶段,便开始逐渐形成对社会和他人的态度,形成内在价值观。

6~ 12岁是儿童各方面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儿童在学校内学习、交往、运动,情绪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父母和成人养育者要遵循与尊重每个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当儿童到达了相应的阶段,关于儿童表现出的负面情绪、不恰当行为、不合理的表现都可以不言而喻。在儿童情绪发展的过程中,即使成人养育者不参与,儿童也会发展成熟,父母与教师的角色是促进各阶段的发展,适当的参与、引导能够避免儿童陷入错误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代替儿童的成长。

尽管儿童的生活空间是学校和家庭,但是成人养育者(父母和教师)之间很难做到随时且全面的观察与沟通,儿童也未必会在生活中经历如此多的心绪起伏。为了了解每个儿童的情绪发展状态,成人养育者可以参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人员使用的方法——表情识别任务和情景故事。表情识别任务就是给出儿童不同的情绪图片让儿童识别。识别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让儿童直接分辨图片展示的是哪种基本情绪,也可以让儿童根据不同的情绪选择不同的表情。情景故事就是讲述一个可诱发情绪的故事,让儿童选择故事的主人公的感受或做出评判,根据儿童的回答推断儿童所在的发展阶段。例如,柯尔伯格曾经使用过的故事: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花了200元制造镭,他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随后,柯尔伯格询问儿童,故事中的药剂师、生病的妇人、海因兹都谁有罪?理由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可以通过亲子阅读、亲子互动实现。通常父母给儿童讲述了一个故事或者观看了某部影片的时候,会问儿童:这个故事好在哪里?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如果将对话改成:你觉得最后那个主人公是开心的,还是难过的?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对不对?就可以很好地了解儿童的情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父母常常在听到儿童给出不符合自己期待的答案的时候,可能会焦虑担忧,会想办法把知识和道理告诉儿童。然而此时的知识和道理发挥的作用很小,父母不能操之过急,要给予儿童的情绪一定的成长空间。 9JYnlZxKCLfkcJogfxuzO6FB8YZH55JfPZQzFvinmoy4CBozTZcxHySdH4TtlV2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