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3~6岁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发展特点

从生理性情绪开始,人的情绪主观体验逐渐向社会性情绪主观体验过渡。3岁之后,儿童体验到更多的复合情绪。这个阶段的儿童情绪状态反映了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情况,儿童的情绪更多地在交往过程中发生,并逐渐运用社会文化、社会规范、成人的规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通常情况下,成人养育者给予了儿童安全和关爱,儿童便会体验到愉悦的情绪。但是由于发展并不完善,3~ 6岁的儿童情绪控制力弱,情绪易被激化,且变化迅速,常常从一种状态跳到另一种状态,波动较大。而且情绪的外在表现十分明显,肢体动作和表情都很丰富,手舞足蹈、瞪眼跺脚、高喊和大笑,都体现在这个阶段的儿童身上,这样的特点也常常让父母在公共场所陷入尴尬的情绪。此外,3~6岁的儿童情绪具有情景性,如果和同龄人在一起,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常常相互感染。如果离开当前情景,儿童的情绪也会很快转变。

这个阶段的儿童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和更多的同龄人、陌生人交往,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逐渐发展,情绪的发展也展现在更多的层面:情绪理解、情绪表达规则和情绪调节能力。情绪理解是指儿童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并运用这些信息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情绪理解具体包括儿童识别表情、情绪情景、理解情绪和愿望、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真实情绪和隐藏情绪,理解多重情绪的能力。情绪表达规则可以让儿童根据具体的情景要求,调节情绪表现,表达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情绪。情绪表达规则具体包括儿童对规则的理解,以及做出相应的情绪调节。情绪调节能力是儿童管理情绪的能力,儿童主动根据情景调节情绪的发生时间、表现形式。情绪与儿童一起长大,在3岁之前,儿童已经开始逐渐理解成人的情绪,学习情绪表达规则的知识,并从无意识的生理调节开始进行主动的、有目的的情绪调节,在学龄前期,随着儿童自主意识的发展,儿童情绪发展进入新的关键期。

儿童通过表情和身体动作识别他人的情绪,5岁左右可以识别大部分的情绪,识别顺序先是高兴和愉快,然后是悲伤和愤怒,最后是惊奇和恐惧。但是还不能准确识别微妙的情绪。情绪理解能力是随着儿童大脑发育成熟而发展的,因而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顺序不受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所有儿童的情绪理解的顺序是相同的。从情绪发生时才能觉察和识别,到根据情景推测情绪的发生,在3岁时已经开始,并且此时的儿童还可以根据他人的愿望、信念、记忆和对情景的评价来识别,预估他人的情绪。如果让一个3岁儿童观察其他小朋友的投球游戏,他会告诉你当投球者的球被他期待的队友接到,投球者是开心的,当投球者的球被他不期待的队友接到,投球者是不开心的。如果询问一个儿童,把小白兔喜欢喝的胡萝卜汁换成了橙汁后小白兔的感受,5~ 6岁的儿童都可以给出恰当的答案。第一个案例表明了儿童对基于愿望的情绪的理解,第二个案例表明了儿童可以理解更复杂的情绪:基于信念和认知的情绪。儿童对基于愿望和信念与认知的情绪的理解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并且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先于基于信念和认知的情绪理解。根据这个发展特点,父母可以通过引导3~6岁儿童理解他人情绪的方式,使儿童领悟什么样的行为是合适的、什么样的规则是合理的。情感认同比道理认同更能够让低年龄的儿童领悟。但是要区分此时的情绪与愿望(想要)、信念(喜欢)的关系,以判断儿童是否可以理解。超过儿童的理解能力的引导不能达到教养效果。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也可以理解与愿望有关的情绪,但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与信念和认知有关的情绪。

父母在面对学龄前儿童的时候常常以其开心与否判断与孩子的交往状态,但是这时的儿童是可以根据情景选择情绪的。当一个孩子的愿望是拥有一只宠物小狗,而妈妈送给了他一只小兔子时,这个儿童其实是不高兴的。但是如果事情发生在一个4~6岁的孩子身上,他还是会表现出开心,而把失落隐藏起来。因为4岁的儿童可以区分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外部表达出的表面情绪和主观感受到的真实情绪之间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6岁时甚至可以做到掩饰和隐藏表面情绪,使自己适应社会环境。为了不让妈妈伤心,即使收到不喜欢的礼物也会表现出高兴的样子。这不同于说谎,而是一种共情,从他人的角度理解对方感受的能力。但是3~6岁儿童的这种理解还很初级,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同一情景引发的多种情绪,儿童收到了小兔子生日礼物,有失落,也有不知道如何饲养的担忧,虽然不喜欢但还要表现得高兴。通常,父母和成人养育者很容易识别儿童此时的复杂情绪表现,但是当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真实情绪隐藏更熟练,父母的识别难度就会进一步增加。

6岁的儿童掩饰真实感受表明此时的儿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情绪表达规则。学龄前的儿童处于心理发展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完全分化,只根据自己的感受判断和理解周围的事物。他们正在学习如何区分自己和他人,在情绪表达方面,儿童逐渐掌握社会规则并顾及他人的感受而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幼儿园里,儿童学习压抑自己想玩娃娃的欲望,按照顺序等待别的同伴先开始。把暂时不能满足的不开心隐藏,换取遵守规则被夸奖能够玩玩具的开心。但是儿童此时对这些规则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关于情绪表达规则的意义、适用范围和判断特定社会情景都不够熟练。有研究人员发现儿童的情绪表达规则的学习和运用与家庭的情绪氛围有关。如果父母大部分时间营造出积极的情绪氛围,儿童使用规则的目标往往是亲社会的、助人的。如果父母长时间营造生气的情绪氛围,儿童使用的情绪表达规则往往是为了保护自尊避免伤害。情绪表达知识并不是固定的知识内容,儿童耳濡目染,自主转化。

共情也是一种儿童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能力。儿童在6个月左右,就可以感受到母亲的情绪,1岁前也会受到其他婴儿情绪的感染从而引发类似的情绪,3岁之后,这种被他人情绪的感染具有了理解的特点,儿童开始理解同样的情景下,别人会和自己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并会做出安慰的行为。父母是期待看到儿童的共情表现的,他们期待儿童看到悲伤的伙伴、难过的弟弟妹妹后能够帮助他们。但是儿童的共情中还有认知的部分,儿童会被其他伙伴的情绪影响,但是不能全部理解其中的原因。父母和成人养育者需要耐心等待儿童的认知成熟。

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表达规则的掌握有很大关联,学龄前儿童的情绪调节是社会化的、有目的的、安全的、积极的教养氛围鼓励儿童以友善助人、为他人着想的目标调节情绪;反之儿童的调节目标多是回避的、指向自己的。依据情绪表达规则,儿童可以采用3种主要的表达策略:夸大情绪体验、弱化情绪感受、掩饰真实感受而表达完全不同的情绪感受。当把儿童送到幼儿园,儿童不想与父母分开,焦虑难过,有的儿童会大喊大叫,会和父母说一些夸张的台词:你不再爱我了吗?也有的儿童压抑难过,不吵闹,表现得好像没有那么伤心。还有的儿童故意表现得不在乎,反而催促父母快点离开。但是离开父母的难过不会马上消失,他们留在幼儿园里还需要一些方法调节难过的情绪。3岁的儿童多采用宣泄和情绪释放的方法,他们会一直大哭或陷入悲伤的情绪中;4岁的儿童可以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或者自我安慰的方式缓解情绪,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被幼儿园内其他的事物吸引来转移注意力,或者告诉自己,妈妈很快就会来接我的;5岁的儿童还会采取回避的方式,他们不去看父母离开的身影,不去听其他孩子讨论妈妈的事情等。但是学龄期的儿童情绪调节还需要依赖成人的协助,所以,上述调节方法通常会由幼儿园的教师协助儿童完成。 2XKe27VnroyTlx6uuhl7MfhQaXF0cHYpHsM8DoB19P7xHWyUKC+Ag4UVMfr6dfm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