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心理学研究里,有一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叫作“吊桥效应”。
1974年,著名的心理学家阿瑟·阿伦在卡皮诺拉吊桥上进行了一个经典的现场实验。卡皮诺拉吊桥全长约137米,宽约1米。吊桥用2条粗麻绳及香板木悬挂在高约70米的卡皮拉诺河河谷上。当行人走上吊桥时,悬空的吊桥会左右摇摆,好像随时都可能把人荡进深深的河谷,令人觉得非常恐怖。实验中,由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站在桥中央,只要见到年龄在18~35岁之间且没有女性同伴的男性过桥,她就告诉对方,希望他能够参与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她会向他出示调查问卷,提问几个问题,并给他留下自己的电话。
然后,在另一座横跨了一条小溪但只有约3米高的普通小桥上进行了同样的实验。还由这一位漂亮女士请过桥的男士参与同样的调查。
结果,经过卡皮诺拉吊桥的男性认为这位女士更漂亮,约有一半的男性后来给她打过电话。而在那个稳固的小桥上经过的16位男性被试中,只有两位给她打过电话。阿瑟·阿伦的实验结果被称为“吊桥效应”,具体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时恰巧遇见一位有魅力的异性,那么他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是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产生爱意。
“吊桥效应”使得心理学家探究出了“情绪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经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它是两个阶段自我知觉的过程。首先,人们体验到生理上的激发,其次,人们会在周遭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吊桥效应里,人们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生理上的唤起:浑身血液加速、心跳加速、双手微颤。接下来,人们会自然而然到环境中寻找线索来解释自己的生理表现。因此,情绪体验更多地取决于人们对自身生理唤醒的解释,而不一定来源于真实的情况。现实中,人们都以为是心动带来了心跳,其实,有时是心跳导致了心动。
所以,谈恋爱的时候,有一些人就会利用这种错觉。比如说,女孩子坐男孩子的自行车或电动车,男孩子一刹车,女孩子就把他抱住了。这时,女孩子就可能会把此刻的心跳理解为心动导致的心跳。还有一些男孩女孩在一起讲鬼故事,一讲到吓人的地方,女孩子就往男孩子怀里钻。
许多风景名胜区,都会在两座很高的山之间做一座玻璃桥,或者在河面上设计一座吊桥。这些都是容易发生爱情故事的地方。
“吊桥效应”其实还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例如,当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一起去做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如去帮助别人,去见义勇为……这些事情本身就会引发激动和喜悦的心情,那么,男孩和女孩就容易把这种由激动心情而引发的心跳解释为与对方有关,也就容易走进爱情。恋人一起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做一些去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也更容易增进感情,同步提升爱情三元素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把心跳解释为由心动引发,其前提是对方能够体验到你身上的美好。因此,我们在约会时不可滥用心跳。有些心跳如果找不到美好的理由来解释,引发的就是厌恶和恐惧。
因此,真、善、美,始终都是爱情产生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