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分离焦虑

送别之际,人们都会产生一定的分离焦虑。其实,当年,老百姓在送别红军时,一边送一边唱送红军的歌,就是在处理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而产生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人们会因分离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有的人会产生一些受焦虑影响的不安行为,如哭泣、身体不适、逃避分离等,有的人会在分离之后不断地给依恋对象打电话,要求依恋对象回到身边。

关于分离焦虑的产生原因,心理学多个流派都进行了研究。

精神分析流派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最初经历的焦虑来自婴儿出生时与母体的分离。婴儿由于突然离开母体,面临着许多内外的刺激,从而产生一种对危险的无力感。弗洛伊德称这种体验为出生创伤,创伤体验是焦虑的原型,分娩形成的焦虑是婴儿心理无助的产物。此后,只要幼儿遇到无法应付的情形,都将触发焦虑。弗洛伊德认为,出生创伤是以后一切焦虑经验的基础,焦虑代表了早期创伤经验的重复。这种最初的焦虑随着幼儿心理的发展,相继转换成了分离焦虑等各种形式的焦虑。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是幼儿知觉和认知发展的自然产物。6~8个月的婴儿头脑中已经形成关于熟人面孔的稳定“图示”,而生人面孔则成为恐惧的潜在刺激物。这一年龄的婴儿在产生陌生人恐惧之前,常常凝视着陌生人。这种短暂的凝视不是恐惧引起的“惊呆”,而是一个认识过程:这个人是谁?这个面孔和他熟悉的那些面孔是不是一样?原来熟悉的亲人的面孔到哪儿去了?当他们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时,就会对陌生人产生警觉,同时用哭声来召唤熟人。婴儿会对无法预料养护者去向的分离,表现出抗拒和紧张,因而产生分离焦虑。

行为主义及学习理论认为,焦虑和害怕是一种学习,是后天获得的。当一些情境经常与危险相联结时,个体通过工具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条件反射习得焦虑。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班杜拉也对焦虑的形成提出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几乎任何经由直接经验能得到的学习结果,也都能经由另一种方法得到,即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也就是说,焦虑的症状行为是通过向他人学习而得来的。如果一个儿童的母亲害怕狗,那么儿童就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对狗感到害怕。

习性学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是相对复杂的情感反应,产生焦虑的部分原因是对不熟悉事物的一般性恐惧焦虑。其代表人物鲍尔比认为,婴幼儿面临的许多情境实际上都蕴含着自然的危险信号。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这些环境经常与危险联系在一起,从而人类就会对它们产生恐惧,形成了一种具有生物基础的自发反应。如果婴幼儿有能力把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做出区分,当他们与熟悉的陪伴者分离的时候,婴幼儿就会本能地对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按照习性学依恋理论,怯生和分离焦虑的产生,是幼儿依恋产生的标志,即幼儿的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都是与幼儿的依恋息息相关的。对养护者产生依恋情感的幼儿,在与养护者分离的时候,会因为感到失去依靠和安全感,而产生恐惧和紧张的情绪,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感到焦虑。

当我们成人之后,因为我们的内在小孩始终都存在,所以,我们面临分离时,分离焦虑依然会发生。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分离焦虑的体验会更为显著。伴侣之间分离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哀伤的情绪。即便再过一段时间还能见到彼此,但在分离的过程中,分开的伴侣内心还是存在一定的哀伤,以及对彼此的思念、牵挂。为什么我们说离婚和丧偶,需要经过好多年的心理辅导和自我疗愈,才能最终回归自我?因为这是一种丧失,是爱的丧失,是关系的丧失,活生生地把你那颗心带走了,你要再回归自我是很难的。失恋也是一样的。 XXKhnGE5rHyTNgfFBLui+KJvt+mCS659pCEOxHT+ahuVWxydSAiY8KpMy1HIA95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