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仡佬族的文化与婚姻制度

《情姐下河洗衣裳》反映的是贵州仡佬族原汁原味的地方民俗风情,被《民歌·中国》的“民歌博物馆”永久收藏。因此,我们就要深入仡佬族的文化中去看一看。

仡佬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总人口数为550746人。仡佬族人大多聚集在贵州省务川和道真这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少数聚居于云南、广西和越南。

仡佬族先祖曾被称为葛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各地仡佬族代表协商,报经国务院同意,1956年公布统一称其为“仡佬族”。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的僚人有一定渊源。唐宋时,史书中已经出现了“葛僚”这样的一些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直接密切关系的“仡佬”一名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这本书,自明代以来许多史籍都有介绍。

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影响了仡佬族,促使他们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王朝的贡品。

在仡佬族人的文化中,对祖先有着深刻的崇拜。拥有共同血缘姓氏的家族,年纪最大的族长或老者通常具有强大的权威,并形成了仡佬族人对逝去的祖先的崇拜。他们通过建祠堂、编族谱等方式梳理和强调血脉,追根溯源寻至第一代祖先,共同追忆、供奉、崇拜。

仡佬族人对竹有着特殊情感,这是祖先崇拜的体现之一。《后汉书》等史籍中都记载了仡佬族的先民与竹的深厚渊源。传说夜郎王就诞生于河中漂流下来的三节大竹之中,被在河边浣衣的女子发现并抚养长大,冠以“竹”性。后来,这位男子自立为“竹王”,也就是夜郎王。夜郎古国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国之一。夜郎文化中,对“竹”的尊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仡佬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占据一席之地。例如,在贵州道真县,妇女生育必须将胎盘深埋于竹丛中,以得到“竹神”的庇佑。仡佬族人造屋时,在用到竹子的工序中都要祭祀“竹神”。在家族祠堂及墓碑上都要刻上“拜竹图”。仡佬族人对“竹”的虔诚崇拜,体现出他们对夜郎王的深厚情感。那么,养育夜郎王的浣衣女子,在仡佬族人的心目中也必然举足轻重。

那么,我们再来看《情姐下河洗衣裳》。同样是在河边洗衣裳的女子形象,在仡佬族少年郎的心里,这个画面不仅是美好的,从心理文化来说,也是神圣的。

在仡佬族的婚姻制度中,女子出嫁当天会“哭嫁”,以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嫁入夫家后,第三天到娘家回门。回门时,新娘不做任何事情,而回门归来后,新娘即开始下厨做饭、上坡劳作及操持家务。我们能够看到,仡佬族的新娘子进门之后,即成为婚姻家庭的主导者,是照顾丈夫的角色,是要做很多家务活的人。

那么,从文化心理的视角来看,少年郎爱慕情姐,便再正常不过了。《情姐下河洗衣裳》这首民歌也反映了在仡佬族的婚恋观中,男子是倾向于选择一个能够照顾家庭、操持家务的女子成婚的。

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们可以从一些民俗文化中去寻找婚姻文化,并透过婚姻文化去理解亲密关系的相处模式。《情姐下河洗衣裳》中的亲密关系模式,就是可以从贵州仡佬族的文化中得到诠释的。 a9ts0nDFNbpLan5FC2wMfq6KalVrB5KzZWMY1Y66WX7b9l6nRfO/NF6XwaMGtT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