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认知的产生和归因方式有关。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该理论主要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是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的。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对周围环境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所以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原因。
海德将行为原因分为两类:外因,包括任务难度、运气、他人影响等。内因,包括人格、情绪、能力、努力程度等。如果行为归为是外因,则行动者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为内因,则行动者就要对行为结果负责。海德认为,一个人只有首先认清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才能有效地控制行为。如果对行为进行外归因,则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如果对行为进行内归因,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现在我们对大众的教育,理念层面的内容太多了,而具体在认知行为上的引导太少了。对待平等价值观的教育,也是如此。应该慢慢地培养个体的正确归因,合理认知。
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在进行社会治理时,分不清大众的哪些情绪是真实的,哪些是伪装出来的,哪些情感是需要关注的,哪些情感是需要忽视的,于是干脆就一刀切,对所有的负面情绪都统一处理。这样是省事,但在社会治理、社会服务中就容易出现问题。
相关部门在处理大众问题时,需能够多角度地考虑大众的需求,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诉求。只要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更多,人们是能感受到这份心的,能感受到自己被平等对待的。这样有利于平等心理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