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不合理认知

在平等的价值观教育上,应该着手让个体拥有合理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合理情绪疗法,在帮助求助者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此理论认为,人们引起情绪的困扰并不是来源于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要改变情绪困扰,就得在认知改变上下功夫。

心理学家总结出不合理认知的三个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绝对化要求就是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必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比如说,只要我努力,就应该收获成功;只要我喜欢你,你也应该喜欢我。这类信念之所以不合理,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没有认清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来转移的,因此,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能太过绝对,要留有余地。

过分概括化就是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一遇到失败,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这人“能力不够”,或“人品不行”;别人和自己意见一有不合,就认为这人“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对于此类不合理信念,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一件事而不是评价一个人,即对事不对人。

糟糕至极是对事物的后果做出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预期信念。认为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将是“灭顶之灾”“大难临头”,从而消极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他的结果。如考试前,有的学生会想“到时候我会很紧张的”“我肯定会考砸的”等。这种糟糕至极的消极暗示,会加重焦虑、自责、悲观、抑郁等负面情绪。这种信念之所以是非理性的,是因为在同一件事情上,幸与不幸是彼此相连的,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被定义为百分百糟糕透了。若我们只看到暂时的结果,而忽视了事件的全部,就会得出片面的认识。并且对于其他事情来说,可能还有更糟糕的情形出现。 K5JpkIVrrkAV8ZWDoI1DB7BbcO9qKDbF/LGXg9YATe/Moc6hRdwm+Usv2AN9Hzi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