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提高个人信任感的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全面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第二,挖掘和培养个体的诚信品质;第三,增强个体在诚信行为中的积极情绪体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既需要道德的约束,也需要制度的保障。早在 2014 年,我国就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的主要目标是:到 2020 年,社会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现阶段,我国重点从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信用法律体系以及强化政府的失信惩罚机制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引领社会诚信建设。
另外,优化社会环境可借助媒体进行诚信宣传,营造公民诚信氛围。社会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也是舆论的表达平台。借助媒体向社会传播诚信理念,从一定程度上会对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有助营造和谐的诚信氛围。
广泛进行诚信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从全民范围内提升和培养诚信品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所以我们要有侧重、分层次、有策略地进行。
首先要以青少年和大学生为重点,因为他们此时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认知、思维相比成年人来说,更容易改观。其次再面向全体公民。
当然在教育内容上,要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全体成员教育的全过程,如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全方位的提高个体的诚信素养。
另外在教育方式上,针对不同群体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对于社会大众,诚信教育要贴近生活,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多彩的社会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对待青少年,要采取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方法,寓教于乐,防止枯燥无味。
如果大众对诚信没有真实的积极体验,会很难提高其诚信水平。毕竟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归于实践。所以在提高信任感方面,积极体验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这就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大力开展形式丰富的诚信活动,积极动员全体人民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诚信的价值观。
例如在 2014 年,哈尔滨市开展了“诚信示范活动”。此活动主要围绕“衣食住行”等大众都普遍关注的行业,以“重质量、重信誉、重口碑”为主体,开展诚信示范活动。活动通过职能部门推荐及企业自荐、媒体报道、公众评价、组委会评议等环节,推选出“诚信哈尔滨”示范企业,并建立企业“红黑榜”,引导各行业、各经营单位树立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又如,北京市曾向贷款学生开展“诚信人生,从我做起”主题征文大赛。这个活动不但提高了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还激发了广大受助学生诚实守信的决心,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现在新兴媒体这么发达,我们更应该利用其为大众提供形式多样的诚信活动,增强大家对诚信的积极情绪体验。
[1]王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解读:从《论语》论诚信[J].学理论,2014(25):14-15.
[2]尹京敏.以诚信建设为基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文信息,2014(07).
[3]张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余玉花.论诚信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3):98-102.
[5]郑晶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7.
[6]郭志峰.关于诚信的心理学分析[J].阴山学刊,2007-(03):101-105.
[7]韦盛.闲说“防人之心”[J].现代交际,1996(07):32.
[8]杨洋.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诚信教育提升路径探讨[J].高教学刊,2019(14):176-178.
[8]王思远,杨雅棋,李茜.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05):75-76.
[9]刘春梅.以诚信教育促进个体幸福感提升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