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盲从现象的出现

社会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并没有犯什么伤天害理的罪行,只是图一些小便宜,或是盲目从众,却能导致社会群体的混乱。

就拿网络暴力来说,起初由一个匿名网友来污蔑他人,之后可能会有一群人加入进来,发布恶意诋毁的评论,随之可能会涌现一大批“键盘侠”。这些人有一致的心理诉求,他们情绪高昂,躁动不安,即使他们互不认识,也可以凭借一股盲目且难以控制的群体力量在放纵和暴力的行为中表达他们的梦想、情感和欲望。

2006 年,江西某考生在高考作文中抄袭他人作品《桃花源祭》,被评为“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优秀作文”。原文作者在天涯杂谈里将此事公之于众。但一些网友并没有对考生的抄袭进行指责,反而是讨伐原作者,“一混迹文坛数十年的老江湖,何必这样较真儿呢,不要因为一篇文章毁掉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到时候弄成‘一篇文章引发的血案’就不好了”。“考生有权引用任何文章,只要阅卷的老师不知道是引用的就行了,你这维的什么权!”近几年,有关小说抄袭事件也有很多,但是很多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关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再如,鲁迅笔下的“雷峰塔倒塌事件”。老百姓听说雷峰塔的砖块可以“辟邪”,于是偷偷挖雷峰塔的砖头,你一块,我一块,纷纷搬回家。最终,雷峰塔就是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犯罪”的行为下,轰然倒塌。这种思维的普遍性,其实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体现,只要有钻空子的机会,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地捞取最大利益,并不觉得是可耻的,甚至认为是应当的。

类似的因没有法治精神,因自己的一点小利而破坏社会秩序的事件还有很多,如“安利退货”“老人死去,子女冒领退休金”“假离婚骗房子”等。这些事件多了之后,不禁让我们反思:不能单靠国家的制度,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还需要懂的人心与人性。

有学者研究发现,网络舆论中的盲从群攻事件是由于个体为了对抗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焦虑与孤独而采取的非理性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焦虑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的存在感及基本价值受到了威胁,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存,从而感受到绝望与孤独。这种由焦虑引起的非理性冲动进而打破了既有的社会规范,造成了道德上的失真。如通过在网络上“群起而攻之”的快感既满足了大家与我同在,也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价值。

盲从除了与个体的焦虑有关外,互联网时代下个体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也起着重要作用。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人主要是按照自己的信仰以及由信仰带来的习俗行事的,也正是这些信仰和习俗制约着我们,且我们也无法摆脱它的影响。纵观众多群氓现象,其中价值观冲突的不在少数,如考生抄袭事件、案例退货事件、假离婚骗房事件都是由于受个人利益的驱使。他们认为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且也有责任指出他人的错误,并把他人从罪恶中解救出来。正是由于这种自以为是、简单粗暴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了盲从事件的频繁出现。 SY4Cchu/mI5E9jMqjGjyseodmBn5OcZPHRMWRUqtT6/22fkJ5AiXWeZIXCKTE1C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