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秩序的背后是社会心态,公正的环境会造就平和的心态。
“心态”是决定人们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心理状态或态度。社会心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内,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出现的社会心境状态。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心境,心境是指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可以理解为心情,心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如心情愉悦,工作效率会提高,心情烦躁,工作效率会降低。
社会心态反映了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诉求,这种利益诉求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从长远来看,消极的社会心态制约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进程。
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问题,特别是一些直接涉及人们公平感的问题,例如城乡收入差距大、东西部收入差异大、高低收入群体差异悬殊等问题。这些矛盾问题会导致社会心态变得浮躁、消极,使人们感受不到公平。另外,城市就业压力大、房价过高、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焦虑与无助,甚至出现了信任危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社会建设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其中社会心态的引导与培育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理性平和的心态,来自公正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问题的关注和期待,要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心态表达的正是社会民意,它体现了人民的心声。
虽然影响社会心态的因素有很多,但社会环境是否公平正义是让人民感受公平的社会心理基础。在社会心理不适应、社会心态不正常的情况下,人们普遍渴望社会公正,渴望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渴望从社会中得到公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