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教授认为,六种美德可以拉近幸福,分别是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精神卓越。在这六个美德中,又有各自的实现途径。其中仁爱美德的实现需要具备仁慈和爱的品质,节制美德的实现需要谦虚,卓越美德的实现要依靠感恩、宽容等品质。
我们仔细看一下,仁慈、爱、谦虚、感恩、宽容这些积极品质,是不是就是友善的表现呢?与人为善,需要仁慈与爱,需要具备谦虚的品格,需要感恩之心和宽容大度。虽然塞利格曼教授没有把友善放入 24 个积极品质中,但是这些积极品质和友善却颇有渊源,它们就像友善的代名词。
现实中有些人认为,善良就是做好人,就是品德高尚。其实这是对善良的片面理解。善良是一个人最高的追求,是人性最美的体现。《大学》开篇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就已经告诉我们,追求善良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可能有人会觉得《大学》这本书本身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与人为善主要是当官人的追求。古代的“大学”的确是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但是不管是做官还是平民百姓,人性是互通的,我们都希望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都希望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都希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我们对善的追求是没有阶级之分的。如果我们把善仅仅定位成有道德或者是好人,那可就太肤浅了,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是至善。如果把善比作人生的花园,那么这个花园就是生命状态当中最好的花园。我们一路都在寻找它,都在追求它。善良的人是幸福的人,或者叫追求善良的人是幸福的人。因为追求善良的人,他们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得失,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迷失自我,当然是快乐的、和谐的、幸福的。
更深层次的善其实就是幸福。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而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我们知道“君子”是具有美好德行的,友善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也可以这样理解,友善的君子,具有积极的心态,宽容的心胸,他们能够善待他人,也能从社会中得到充分的精神满足,他们无疑是幸福的。而小人因为斤斤计较,吹毛求疵,唯恐他人侵犯自己的一点点利益,经常患得患失,焦虑、烦恼、紧张的心情紧跟左右,哪还有幸福可言呢?
马克思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积极心理学也告诉我们,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幸福五元素之一,友善涵盖24 个积极品质的多个内容。而众多生活事件也反复证明:一个爱笑的人,运气一定不会差。我们在理解和宽容别人时,别人也会善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