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说过,“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就是同情心,就是慈爱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有一种原始的良知、良能。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致知”就是致内在的良知,“良知”既有道德意识的含义,也是指最高本体。“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在实际行动中实现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和行统一起来,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从孟子与王阳明的思想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两位思想家都是认同“善良之心,人皆有之”,主张“人性本善”的思想。
当然也有思想者对此持否定观点。如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告子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尽管人性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即便是到了哲学思想进步发展的今天,学者们对这个论题也是各执一词,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现在随着利益的冲突与人际的隔阂,人们对友善有了深深的渴望。此情此景,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友好关系的建立不是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吗?
另外大家也需注意,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那就是相不相信善良是天生的,相不相信善良是每个人都有的。如果我们在思想上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人性是邪恶的,或者有些人是善良的,有些人是邪恶的,那我们还怎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友善和谐呢?我是一个友善的人,同时我也相信他人是友善的,这样才可能培育和践行友善观。相信人性本善是实现友善的第一条件。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为何用儒家思想来诠释友善。因为他们的学说向我们证明:人是天生善良的,人的一生就是追求良知良能,追求善良。此书的主要立意是用积极心理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激发大家的潜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创造幸福人生。孟子认为善良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这和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契合之处的。所以我沿用儒家的思想来诠释友善,可以看作是殊途同归。
人性本善,人天生就具有善良之心,现在表现出的善心、善意与善行更是本心与本性的彰显,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赤子之心”。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学就是开发一个人,引导他回归,去寻找他原来已有的本性与良能。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人性与良能的道路上一直向前,他将会达到生命中最美的状态,尽善尽美,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