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的成长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时候是外部的因素和动力在推动着人成长,有时候是要靠人们天长日久的学习去积累。比如说,知识这个部分只能靠自己慢慢地学习和积累,无捷径可走;比如说,教师在课堂中的有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了一种惯常的路径,教师们会有路径依赖,如果要做技术上的改良,可能还需要长久的尝试与磨合。不论是知识积累,抑或是路径改良,都需要持续的关注、正确的方法和严格的自我约束。
除此之外,最难改变的就是价值观,以及人格中稳定、固执却需要调整的部分,这得靠自省。如何自省?这方面可以向古人借鉴。《学而》中曾子有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离娄上》也有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些能人先贤,其实都是心理成长大师,无论是孔、孟、老、墨,还是诗人、词人、曲赋家,这些为中华文化留下珍贵思想传承的集大成者们,他们的成长都是自我成长,靠勤奋学习和不断历练,靠自我反省和诉诸艺术。内心强大的人,在迷惘和遇到挫折的时候,会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成长方式。
如果一个人总是学不会自我成长,总是要靠别人来帮助自己进行调整,而且别人帮助自己的时候,自己有时候还产生防御机制来阻碍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这样的话,他成长起来就会很慢,照这个成长速度,可能活到80岁的时候,还是会发现自己没有太多的进展和收获;相反,如果早早地在而立之年就意识到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就会通过观察、自省、慎独和调整去进行自我成长,这才算是踏上了真正的心理自我成长之路。
如果一辈子都未曾踏上心理自我成长之路,那么必定会一生空留遗憾。当然,另有一大类的人处于比较固执的状态,就是别人永远无法攻破他们的防御机制。这一大类的人的具体情况,举例而言,或许有人在岗位中坐到了一个视野开阔的高位,可以指点江山的决策高位,这样就不会被一些琐事羁绊,也不会为闲言碎语所扰;又或许有人获得了荣誉,成为某个领域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分子,成为优秀的代名词之后,周围审视的目光也会柔和许多;再或许有人干脆抛弃世俗的礼仪规范,抛去自己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沉浸在自我的内心世界里,不论白天黑夜,不问人情冷暖,不管亲朋好友,走上了心理失衡的道路,也就是常说的精神失常,这样也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的体现;再或许还有一种人,就是边缘人,游离于失常和正常之间,徘徊于主流和非主流之间。最后的这种,就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不追求内心的成长,也不寻求外界的点拨,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混一混日子,猛然睁开眼仔细看看周围,时过境迁,不觉已蹉跎了多载岁月,而自身的成长和所得的成就却寥寥无几。上面的这些情况,明面上委婉的表达是坚守,实际上就是不思进取。凡是想要变得优秀的人,就只有一条路,就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求索。
韦老师:经过这段时间的听课和评课,我也从中看到了,这几堂体验课的带领教师,他们有一些需要长期去钻营和提高的方面。这次的评课,我想采取一种创新的形式,即让刚才观摩体验课的教师们组成一个评课小组,第一轮选8位自愿发表感想的教师进行混合评课,谈一谈自己从这两堂课里收获了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这几堂课中有什么方面是值得你们借鉴的。在这里,我要再次澄清一下,大家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相聚在此讨论、听课和评课已经有几天了,过来不仅是要观摩和学习,还必须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也许会给别人裨益,也许会激起争论,但无论如何都会在讨论之中得到成长。好的,成长的机会不是等待和被动得来的,想要参与的教师们请主动站上来,名额有限,大家抓紧时间。
教师中如果有犹豫的,那么我现在跟大家在这里分享一个观点。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一种选择的时候,内心常常会有犹豫和冲突,这种矛盾的时候要怎么去决策呢?只需坚持一个原则就好:从善。这里的“善”是指好事和对自己有利的事,当然这个对自己有利的事是建立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是“善事”,那么就可以选择去做,这也是练习真诚待己的最好方式。我一直以自己惯用的这个“从善”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学孟子选一即为一,就是你要选,不能不选,而且选,就应该“从善”而选。大家以后在任何场合,比如,在这种主动分享的环节中,上台分享对自己的成长有利,那么就无须犹豫,第一时间去参与就可以了,无论自己发言的含金量如何,至少进步了,愿意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以后经过多次的尝试,会表现得更加得心应手。
那么现在已经有8位教师自愿第一批做分享了,我指定其中的李老师做组长,现在给大家20分钟的时间发表感想,大家可以指出上面这两堂课中一些值得借鉴的闪光点。
组员1:我们临时组成了一个评课小组,我担任组长。讨论的内容是就前面的两堂生涯规划课进行优劣分析,前面的一堂课的主题是认知价值观,后面的一堂课的主题是性格与生涯规划的关系。我们总共的发言时间是20分钟,大家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发现课堂中的问题,提出优化的建议,再谈谈自己的收获。各位组员,开始吧。
组员2:我之所以过来观摩课堂,原因之一在于我正在转行的过渡期;原因之二就是我儿子高三了,我想学习一下这个职业规划的课程,关于他的未来规划的方面,可以和他进行一些有效的探讨。第一堂课的主题是认知价值观,主要强调价值观在自己进行生涯规划当中的作用,借助这堂课给我的启发,我也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价值观去找到合适的职业,收获还挺大的。优化的建议就是,这堂课可以设计得更趣味化一些。
组员3:听完这两堂生涯规划体验课,想到自己虽然没有上过正规的这类课程,但似乎自己从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有过一些对未来的懵懂设想,比如,我那时候就想过长大之后当一名军人。这是最初的设定,然后等到初二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身高偏低,应该比较难以达到当兵的标准,于是将自己的规划改为当一名人民教师,之后也是拼命地努力,到现在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虽然目前在教师的岗位上平平淡淡,仍是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但是我一直很勤勉,工作量往往在单位里是靠前的,可能身边也有人质疑和提醒过我,说我一个女人要多把精力放在对家庭的照顾上面,但是我能平衡好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多门科目课堂的任教之余,有空我就会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我很喜欢目前从事的这份工作,不管有多少的工作量,都不会觉得累。
韦老师:暂停一下,因为我们的小组现在是在评课,而且时间有限,请大家抓住重点,言简意赅。
组员2:这两堂课的教师在教学语言风格的优化方面做得特别好。
组员1:接下来发言的教师,请把自己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发言的内容主要针对前面两堂体验课,与此无关的内容,请课后自由交流。
组员4:第一堂课给我的冲击和启发挺大,这堂课的设计很新颖,就是这个从16个人中选择最后能存活的5个人,这个世界末日的情景设计特别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在放弃和选择中逐步认知到自己的价值观,也能产生对世界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甚至能从这个世界末日情景中感受到当下生活的幸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积极思考和参与,最后还选出了自己最看重的职业,从而有利于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总结而言,设计新颖、情景好和利于学生的发挥,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
第二堂课的教师是韩老师,她通过多次吸取韦老师提出的一些宝贵的建议,在每堂课中都能有所提升和优化,足见她的心理素质很强大。她这种永远向前努力的精神,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这一堂课的架构层次很清晰,首尾呼应,在中间的环节中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寻找自身价值的热情。故事都很生动形象,比如,悲观儿子和乐观儿子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看待事情要积极乐观;还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3个本不成才的员工,被老板按照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将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到合适的职位上,每个人都会变成一座金矿。如果每个在成长中的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在将来找到匹配的工作,那么未来社会的生产效率和收益都会成倍增长。
组员5:第一堂课的课堂动力 把握得非常成功,然后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也很成功,教师分配的讲解、活动和分享的3个环节的时间基本上都各占1/3。情景设置中的各种职业也选择得很成功,16种职业都很现代化,而且世界末日的设定也符合这个年纪孩子们的好奇和英雄主义的心理。然后关于16种职业中选择5种的设定,让我想起了毕淑敏老师的《生命中的五样》中的内容,这里面有一些共通之处。
然后关于第二堂课,它的动力相较第一堂课会弱一些。当然这堂课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它的节奏是实实在在的,表格和模型图中丰富的知识都是在一步步引导孩子走向自己的内心,事实上这些初三的学生们也正需要这些落到实处的指点。大家在课堂上的投入和认真,将会转化成为课余和今后的选择与行动,相信这堂课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涯规划产生巨大的、正向的促进作用。
组员6:我对第一堂课的印象很深刻,现在重点来讲一讲。我刚才一直都在认真地观摩这堂课,整堂课都非常地流畅,也具有被当作范例或者工具的价值,我就两个小的方面提一点优化的小建议。这堂课的开场围圈的过程中,教师本来有意让男同学和女同学混合着坐,其实这里可以做一个小的游戏让男女同学在自然而然之中就混合着坐了。另外有一个小的、需要优化的方面是,初中生都有一些叛逆,而且也擅长敷衍教师的提问,那么在学生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回答的时候站起来,或者走到舞台的中央来,这样他的回答可能更加谨慎和精确,而不会像坐在座位上那样随意了。以上就是我提出的两点优化建议。
组员7:第一堂课中,教师表现出来的对课堂各方面的掌控能力和对学生的引导能力都是很强的。提一个小建议,世界末日来临,16选5的环节中,开始是选5个人,之后再减少到3个人,最后再留下来1个人,这3次选择的过程是不是可以一次性选择完?这样一次性选择完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分享,这个环节就能省下不少的时间。课堂中的操作是先选5个人,在讨论之后进行分享;接下来,再在原来5个人的基础上淘汰了2个人,再次讨论之后进行分享;最后一次选择是只留下1个人。这3次选择完全可以一次性做完,再将3次选择放在一起讨论,再进行发言。这个环节的时间就会因为这个优化操作而大大缩短。
组员8:这几天观摩和听评课下来,我收获了很多。我想从“四颗心”的角度讲一讲自己对这几天课堂的一些感受。第一颗是爱心,第二颗是虚心,第三颗是耐心,第四颗是细心。首先谈一下爱心。在我们的体验课中,我能看到教师对学生们的同感和共情,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无条件接纳,不考虑对与错,教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棒。其次是关于虚心。体验课的教师,在每次听完韦老师的评课之后,都会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进行技术、心态和操作上面的优化,这种无条件的虚心接纳,让体验课变得越来越精彩,甚至在一天当中,同一名教师的下午的体验课就比上午上得好些,产生如此大的改变,说明这些活动不是为活动而设计的,而是为需要的学生而设计的,也不是为了形式上讨巧的展示,而是为了达到课堂中实实在在的目标,这些方面也确实产生了巨大的进步。然后一个方面是耐心。在整堂课的环节中,讲解、讨论和分享,无论哪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们的耐心聆听,而且这种耐心是会被传染的,如果教师充满耐心,学生也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真正的关注和尊重,学生也会对课堂、对教师、对同伴甚至是对自己认真起来。最后一个方面就是细心了。细心体现在一些课堂的细节上面,比如说,教师是不是会注意到所有的学生,比如说,学生们站着发言会比坐着发言对场的动力的推动帮助更大,比如说,教师要注意在合适的时间点对学生们做恰当的注意力拉回操作,这都是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教师需要比较多的细心才能注意到。
组员1:评课小组的7位组员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这两堂课都非常精彩,不过也有需要优化的地方,就是有一些环节,比如说分组的时候,有点拖泥带水的感觉。还有,在第一堂课的认知价值观的主题之下,我们最后收尾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价值观和生涯规划的关系进行深入讲解?这样就能让学生认知到核心价值观对自己日后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会具有实用的指导意义。
第二堂课没有什么大的方面需要调整,仅仅是中间有些环节的衔接不太流畅。再有就是韩老师的普通话需要优化,有时候我们旁听的教师都听不懂,学生可能会更加难以听懂了,这可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时间到,我的表达就到这里。
韦老师:这次采取这种小组形式的评课活动,旨在大家也能够有参与和体验,本意是想让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进步,当然,有一些组员提到的优化建议也是比较中肯的。
关于毕淑敏的《生命中的五样》,是和我们第一堂课中的在选择中不断取舍有一丝异曲同工之妙。毕女士的著作中讲的是某个个体在一生当中选择5个最重要的东西,然后一个个舍去的心理游戏。我们的课堂是有特定的情景设定,选择的是伙伴,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而且我们的课堂之中,从16个人中选出5位伙伴,其选择的理由不是完全任凭自己的喜好,其理由还有理性的方面,这应该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
上面的两堂课中,前面那堂课拖了10分钟的时间,仔细看看课堂中的环节和技术,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优化。前面有位教师评课的时候,提到第一堂课中16选5、5选3以及最后的3选1的环节可以优化为一个大的环节,这样可以把几次的讨论时间节省为一次,我觉得提得很好。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优化的方案,我认为后面的5选3和3选1这两个环节都可以去掉,只要直接选好这5个人就行了,然后在选出这5个人的基础上把它说透,这5个人实际上是同学们选出来的,也代表了他们最看重的5个方面的价值观,接下来我们可以从这5种价值观的排序和含义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再谈一谈分组交流的细节方面。刚才有位教师提到的将男生和女生混合分组进行交流,以后在分组的过程中,尽量让小组由男生和女生混合组成,这样就能促进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班级团结和同学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听完由各位教师组成的评课小组发表完各自的观点之后,我发现其实这里面有一些表达重点转移的现象。开始组织评课小组的用意在于想让大家谈一谈观摩完课程之后的收获,结果教师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了提出优化建议方面。这可能也是人们平常的一个思考习惯:表达自我往往大于倾听别人。当然,大家的评课也是可圈可点的,也能给人一些启发。
另外,我在教师们的评课当中,也发现了一个需要优化的点。也就是说,我们在沟通当中要讲究真诚和实事求是,真诚的具体要求就是不要有太多的防御机制的体现,教师们在组队评课的表达过程中,更多地是在呈现自己主观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点缺乏客观表达,而且会习惯性地表达为“这是我的感受”,而这种防御性的表达恰恰对于评课没有什么价值,同时也是一种不够客观、不够真诚的体现。
如何做一些真诚、客观的表达呢?可以省去那些个人化的介绍和赞美,直接就这堂课的内容,表达出我看到××环节,然后我对这个环节或者技术持有××的看法,即在尽可能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理性的观点,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态度和价值取向,这样一来,这个评课就会显得相对客观一些。这反映了我们大多数人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是秉持着主观的而非实事求是的行事风格,一遇到问题就会想当然地做习惯性的假设。人家刚说一句话你就已经知道了,而且后面你想了好多,你后面想的那些很多都是你个人的情感,往往会掺杂进个人的投射和需要。我们作为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前线人员,要注意到这种行事风格对我们的影响,在课堂中要避免使用这种主观臆断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
对我们这些在岗教师或者从事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来说,人生都已经过半,在之后的生活中,交往的朋友都是真心愿意与之相交的人,做的事都是发自内心愿意去做的事,说的话也最好都是自己真心想说的,如果是不合时宜的、不太真诚的话,我们最好闭口不谈。我们一直在探索自我的成长,不要再浪费时光,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要保持真诚。
20岁之前的人是敏感的,在意外界的审视和评价;20岁之后的人,开始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拼与闯,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在40岁之前,从外化的物质追求逐渐向内化的心理成长上过渡;那么40岁之后的人,就得实实在在地追随自己的内心了,会明白自己不是在为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而活。这个阶段就需要褪去锋利,磨平棱角,却也返璞归真,对看不惯的、不满意的现状,可以客观表达,不做评价,对于需要走心的课堂环节,便要一针见血地将其中的弊病和缺陷指出来。
前面评课的时候,有提到评课要真实地反映课堂的状况,优劣等方面都不必隐藏。所以我也在观摩第一堂课的时候,一直在等教师最后将价值观和职业规划联系起来,然而最后课堂都结束了,也没看到教师对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关系做深入的探讨,也没有将课堂的效果落实到学生日后选择何种职业上面,这恰恰是需要大力优化和改善的地方。这堂课中关于16选5的环节,俨然是一场价值拍卖和价值选择,这个环节可以激发一个人对自己价值观的认知和坚守,而且后续还可加入一个环节:未来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从事怎样的职业?围绕这份职业要做怎样的准备?本来要落到实处的环节没有实施。
价值观就是文化中核心的部分,那我们今天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呢?想要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个人的心理品质呢?具体来说,一个社会是否民主的衡量标准,就是普罗大众是否都有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意识和能力,即每个人都是自己言行的第一责任人,那么这个社会就离民主不远了。当每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的心理资本中包含着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时,个体就具备了足够的心理资本水平,这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了。紧接着,我们还要把这一系列的价值观转化成技术和行动,到社区中去开展教育和宣传,以进一步巩固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前面的这两堂课中,前面那堂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开场技术来引导同学们对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是很合适的。不过这一堂课需要一些优化,要根据自己发现自己所具备的个性特征去选择相应的职业倾向,将价值观与生涯规划这两者之间做一个深度的衔接,不然这堂课就仅仅是价值观的教育课,而不是职业规划的体验课。然而这一堂课似乎没有做到最好的效果,我一直在等待教师将价值观落地到职业规划的指导方面,然而到最后都没有能看到这个环节,整堂课似乎变成了一场德育性质的价值观取向课,这些学生肯定会将这堂课理解为价值观的课。
上面所呈现的就是“认知价值观”这堂体验课所存在的需要优化的问题,当然,整体来说,这堂课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优势的。这堂课的技术,其趣味性、参与度、知识性都恰到好处,与初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契合得很完美。因为考虑到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如果内容太浅显了,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们,会感到无聊和没有参与课堂的兴致;而这个环节的世界末日的设定,是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最匹配的一次情景设定,不仅仅是小孩,连大人都会很有参与的兴趣,因此,本堂课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大家都很激动,都愿意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
刚才在小组评课的过程中,各位教师有些过于关注找到课堂的不足之处,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表达自己的收获之上。我较早地发现了这里面的偏离,但是并没有当场干预评课小组组长的引导,因为我认为评课小组本身就是在呈现评课的方式和语言,也想看看大家是不是那个愿意讲出真话的人,还想看看大家能够把自己心中所想的观念,用语言组织和表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有可能,在评课小组的教师成员们一再在发言的时候强调“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的时候,在他们多谈了感想和情绪,却鲜有提及课堂中的一些具体客观的表现的时候,他们的防御机制就开始起作用了,其实没必要这样子,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放松,需要以真诚、客观的态度看待他人,也包括看待工作岗位。
有的评课教师会感慨,在听课的这几天中,也得到了一些深刻的体验,这其实恰恰就是我们想要在课堂上做到的一个心理场,当我们造出来这个场之后,就可以用它推动课堂向前、向目标推进和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场进行一个方向上的把控,如何对它进行设置和干预呢?其实这个场里面的温度高低全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当造出了一个心理场,那么处在场中的人,都会感受到课堂中这个场的状况,不仅仅是学生能够感受到,就连听课教师这样的旁观者也能进入这个场,体验到教师所设置的教育情景。课堂教师的个人心理资本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心理场的状况,具体来说,教师的自我开放程度、内心安全感水平、行为举止是否有阻抗倾向、言行风格等因素都会影响心理场的走向。所以,如果不从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方面进行调整或者提高,就只能在技术的浅的行为层面做一些改进,而人的技术是中间层面,最高级的是场的技术层面,在这一层面可以形成动力。这3个层面的技术如果能坚持“此时此地”的原则,就可以有一些真实的呈现,学生们甚至是观众们的体验也会更加真实和深刻,就像“我看着你的眼睛,你感受到我的心”的这种真实存在的场景,这样也是一种会心状态。
这一次的评课非常好,谢谢你们的分享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