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坐禅的姿势

这些坐姿并不是达到正确心态的手段,采取这种姿势,本身就意味着拥有了正确的心态,没必要去获得某种特别的心态。

现在我们谈谈坐禅的姿势。当你以“全莲花坐”的姿势坐着,也就是说,把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当我们这样盘腿而坐时,即使我们依旧有一只左腿和一只右腿,它们却会浑然为一了。这个坐姿表达出“二元归一”的内涵:没有二,也没有一。

我想这也是最重要的教导:没有二,也没有一。我们的身、心也是非二、非一的,如果你把自己的身心看成二,是错误的;如果你走向反面,将它们看成一,也是错误的。我们的身与心既是二,也是一。

通常我们认为某物不是一的时候,那么它就大于一;如果不是单数,那么它就是复数。然而,在实际经验里,我们的生活并非仅仅是复数的,它也是单数的。我们中的每个人既是独立的,同时又是依赖的。

若干年后,我们都会死亡。然而,如果我们只是把死亡看作人生的终点,那是错误的理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认为人没有死,这同样也是错误的。正确的理解是:我们死而非死。

一些人或许会说,我们的意识或精神永存,死去的仅仅是我们的肉体,这并非完全正确,因为我们的肉体和心灵都抵达了它们的终点,说它们会永久存在下去也是对的。即使我们在谈论心灵和肉体两个概念,实际上它们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因此,当我们采取这种坐姿将左脚放在身体的右边,右脚放在身体的左边,我们就分不清左脚和右脚了。左即是右,右即是左。

禅坐之姿,最重要的是保持背脊挺直。你的双耳和双肩必须在一条直线上。放松你的双肩,用你的后脑将身体向天花板方向拉直。并且,把下巴收起来,因为当你的下巴向上抬的时候,坐姿就是没有力量的,或许你已经在梦乡了。为了令坐姿有力量,将你的横膈膜向丹田或下腹部处下压,这将有助于维持身体和意识的平衡。当你努力维持该坐姿时,一开始你会发现自然呼吸有些困难,但是当你渐渐习惯它时,你的呼吸就会越来越顺畅。

你的双手应该呈禅定印 。方法是:将右手手背放在左手手掌上,两个中指的中间关节相融,两拇指轻轻相碰触(仿佛正在夹着一张纸)。这样一来,你的双手将呈现为美丽的椭圆形状。你应该极为小心地维持这个通用手印,仿佛你两手正在小心地握住某个东西。你的双手必须紧贴你的身体,两个拇指维持在大约肚脐的位置,胳膊自由而放松,略微离开身体一点,仿佛你两只胳膊下面各自夹着一颗鸡蛋,但又不会压碎它们。

身体不要歪到一边,也不要向后面或前方倾斜,必须直直地坐着,仿佛头颅正支撑着天空,这并非仅仅是一种姿势或呼吸的方式,它表达出佛教的关键所在,是对你的佛性的完美的呈现。如果要真正理解佛教,就应该依此修行。

这些坐姿并不是达到正确心灵状态的手段,采取这种姿势,本身就是正确的心灵状态。但我们其实没必要去获得某种特别的心灵状态。当你试图得到某个事物时,你的心就已经开始游离了。当你无所求,就拥有了自己当下的身心。

我们的本性体现在行事中。我们不为其他事物,而是为我们自身存在而生存。这是我们戒条里表达出的佛教基本教法。即就坐姿而言,当我们站在禅堂 里,也有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每个人呆板地整齐划一,而是让每个人最自由地表达出他的自我。

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站姿,而我们的站姿是由我们各自身体比例来决定的。当你站着的时候,两只脚后跟之间的距离应该比照拳头之间的距离。大脚趾应该与乳尖呈一条直线。正如禅坐时腹部应该稍微用力,同样地,此时你的双手应该如实表达出自己。左手抵胸,其他四个手指环绕拇指,将右手置于其上方,拇指向下,前臂与地面平行,你会感觉到仿佛你正在抓着一根圆柱,这样你就不会弯下腰或歪向一边。

至关重要的是控制住自己的身体。如果你的腰弯下去了,那么就会丧失自我。你的意识将会游离,心也溜走了。不应该这样,我们必须把心留在此地,此刻!这是关键所在,你必须拥有自己的身心,每件事物都要正确地各安其位,这样就万事无忧了。例如,如果我说话时麦克风放在其他地方,那么它就丧失了意义。当我们身心有序,其他任何事物都会正确地各安其位。

然而,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无意识地放弃自我,变为他物,而且是在自我意识之外整理事物的秩序。但是,如果自身并非井然有序的话,那么也就无法整理其他事物。

当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其他任何事物都会得到安排。我们自己就是“统领”。当统领睡觉时,所有下属们都睡着了。当统领做正确的事,下属们都在做正确的事——在正确的时间。

因此,不仅仅坐禅保持正确的姿势,而是包括所有行为。当你开车、读书时也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假使你读书时懒洋洋的,你就一定看不了多久。试试看,你将会发现保持正确姿势的重要性。这才是真正的禅理,真正的禅理不是写在书本上的,写在书本上的禅理不过是我们大脑的养料。当然养料对于大脑来说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生活实践成为你自己。

这也是佛陀无法接受古印度当时并存的诸宗教的原因。他研究了许多宗教,但对它们的修行都不满意。他无法从哲学或苦行 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他感兴趣的不是形而上 的存在物,而是自己在此时此地的身心。

当他找到自我的时候,也发现任何存在物都有佛性,他就这样开悟了。开悟并不是某种舒适感,或某种特别的心态。当你用正确的坐姿打坐时,当时的心态自身就是开悟。

如果你对自己坐禅时的心态不满意,那就意味着你的意识还在游离。我们的身心不应该摇荡或游离。维持正确的坐姿,也就没必要谈论正确的心态了,因为你已经具备它了。 2UzpqatU+2H6y9nQJoqP69fr92qqytjX7hrOYkBokgFD9VwrT/bk7yRg83bco2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