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示意她稍安勿躁:“太子此刻不在京中,你先别着急,等过两日娘进宫帮你打听一二。”
沈茜半点没有被安慰道:“可是圣旨都已经下了。”
除非景冉死,或者被人污了清白,否则她根本没有希望。
沈茜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惊慌的垂下眸子。
沈相回家时,沈夫人就去跟丈夫打听情况了。
沈相闻言皱眉:“宫里为什么会选景家姑娘跟你有什么关系?”
收到皇后帖子的时候他就叮嘱了妻女好几次,他们家无意与皇室结亲。
结果母女两个嘴上应着,转头就打扮的明艳照人进宫。
沈相是昨日下职回来后才听下人说的,昨日他就训斥了母女两一顿。
想到母女两个的欺瞒,沈相说话都刻薄了:“你别把女儿教的跟你一样虚荣,我们沈家做不出将女儿推入火坑来博前程这种事。”
沈夫人的脸色一下子阴沉下来:“沈懿!你这是什么意思,女儿从小到大你管过一次吗,什么叫虚荣,你给我说清楚!”
她确实想要女儿做太子妃,但那也是因为女儿本就心仪太子。
可是她丈夫什么都不问,直接就将这定性为虚荣。还说是她将女儿教的虚荣。
女儿从小到大生病发烧,他有操心过一次吗,有什么资格质疑她没教好女儿。
沈相不愿与她争吵,一拂袖去睡书房了。
“你站住!你给我回来!”
沈夫人追了两步,扯住了丈夫衣袖,抓的不是太稳,被怒火上头的男人一把甩开。
沈夫人怕人看笑话,便也不好紧追。
下人们都屏息,不敢发出大动静。
这份安静更让院子添了些寂寥,也让沈夫人心中多了些怨怼与委屈,以及很深的无力。
——
景止堂给程瑶传了消息过去,女儿订婚了,婚期在明年二月,许多事情都需要做母亲的操持,程瑶自然得回来。
这几日太子妃的事情在京城沸沸扬扬,景止堂因为这事颇为受到关注,同僚们变着法儿的来探口风。
有人想知道他是不是投靠了太子。
有人劝说他别投靠太子,这是在自寻死路。
有人安慰他,要不趁着年轻再生一个?就当做这个女儿遭逢意外没了。
本就心情不佳的景止堂把说这话的人喷了一顿。
绝大多数人都抱着善意,但也有阴阳怪气的,比如刑部尚书王大人。
“景大人养了个好女儿啊,成了太子妃往后就是主子了。”
景止堂淡淡瞥王大人一眼:“什么主子不主子的。怎么,王大人是个奴才吗?”
王大人眼珠子一瞪,旋即冷笑道:“还是景大人有本事,我那两个不成气候的女儿,我可不敢让她们去伺候太子,怕太子看不上她们。”
王漫服了药丸进宫就是为了避免被看上,却被王夫人按下来不让走,这事景止堂又不是没听闺女跟他说过。
这便是个想拿女儿换前程,却还换不到的父亲,这会儿正在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呢。
景止堂打量王大人须臾,忽然笑呵呵的拍拍王大人肩膀:“王大人是个好父亲,看出来了。”
说完就大摇大摆的走了,给王大人整愣住了。
户部尚书这话什么意思?
这么轻飘飘一句话却仿佛充满了嘲讽。王大人觉得脸上仿佛被抽了一巴掌似的。
“哼!”
最后王大人冷哼一声甩袖走了。
回到家时正好看见王漫也从外头回来,王大人当即将王漫叫去书房骂了一顿。
大抵就是为了你进宫能体面些,为父花了多少银钱给你置办东西,最后你居然连个被退婚的景冉都比不上,有多没出息云云。
王漫也没有回嘴,等着父亲撒完气好受些了她才福身离开。
王沁担忧的等在院子外头,见到姐姐出来她立即跑过来,远离书房一些后才问道:“姐姐,你怎么样?”
王漫摇摇头表示自己没事。
但还是忍不住道:“我前世一定是个十恶不赦的人。”
所以这辈子才会成为她爹的女儿。
王沁明白听懂了姐姐未尽之言,默默拉住了姐姐的手。
——
宫里的教习嬷嬷已经到景府了,景冉最近都没能出门,一直在家跟着嬷嬷们学宫里的规矩礼仪。
她虽然没有出门,手底下的人却没有闲着。
姚音没死,那皇上总是会将她藏到某个地方去。
皇上既然对姚音存着那种龌龊的心思,按理说这个地方不会距离皇上太远。
已经将京城里里外外都找了一遍,却还是一点线索都没有。
景冉的二伯娘张氏现在也搬到景府居住了,特意过来照料景冉日常起居的。
景冉刚刚练习完了坐卧的规矩,正在休息的时候张氏笑盈盈的进来了。
看见景冉身边一左一右两个严肃的教习嬷嬷,张氏脸上的笑意收了收:“两位嬷嬷辛苦了半日,我让丫鬟给二位准备了差点,二位不如下去休息一些儿。”
这是有话要说,不想让她们听呢。
两位嬷嬷倒也没有要留下的意思,道了声谢就下去了。
两位嬷嬷一走,景冉挺得笔直的腰杆就放松下来,懒懒散散的靠在椅背上。
张氏见她这样心疼道:“这太子妃也不好当,你嫁入东宫后不会每日都得这样辛苦吧?”
景冉笑道:“倒也不算辛苦,只不过时刻都得端着姿态,时间长了会有点累人罢了。”
也只是一点,还触碰不到承受极限。她这不是在伯娘面前懒得去端着吗。
景冉道:“二伯娘支走两个嬷嬷是要说什么事?”
张氏从衣袖里掏了一封信给她:“方才管家拿来的,夏蝉传回来的信。”
夏蝉在信上说,赵知府与淮王的勾当孙大人已经查清楚了,这些证据孙大人已经提交给了查案的钦差,等钦差回京,赵家八成会有一波动荡。
另外,孙大人查到的可不止这些,他已经怀疑赵知府的另外一个后台很可能就是皇上,就是还没有确凿的证据。
钦差可能察觉到了什么,在钦差抵达淮州后的第二日,就是孙大人提供赵知府与淮王勾结的证据的当晚,孙大人又遭遇了一次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