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10年代后期,法国植物学家艾美·邦普兰(Aimé Bonpland)在阿根廷科伦特斯附近的一条小河上发现了漂浮的维多利亚睡莲,而他曾在1799年至1804年间的拉丁美洲探险中与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当过同伴。 2 他“为了保护标本,差一点从独木舟上跳到河里去”,而且显然,“在整整一个月里,他几乎不能谈论其他事情”。 3 1845年,当英国植物收藏家托马斯·布里奇斯(Thomas Bridges)收获了睡莲的种子,并最终将其装在一个黏土球里运回英国时,他说:“我本想跳入湖中去采集这些美丽的花朵和叶子的标本,但我知道水里有很多鳄鱼,所以我不敢这么做。” 4
每一片漂浮的碟状叶子,直径可达两米,由一排突出的、被刺覆盖的叶脉支撑着。布里奇斯发现湖面上长满了这些巨大的叶子,它们与露出水面的花蕾争夺空间,这些花蕾大约有一个孩子的头那么大。这些植物的大小给他的收集带来了挑战:一次只能将两片叶子放入他的独木舟中,因此需要多次旅行才能获得他欧洲植物收集所需的所有标本,包括叶子、花朵和果实。布里奇斯巧妙地解决了在陆地上运输“战利品”的问题,他“将战利品挂在长杆上,用细绳绑在叶子和花朵的茎上”,像那些扛着杆子的美洲印第安人,他“一直在想,是什么让我如此费劲地去摘花”。 5
从19世纪早期开始,人们就通过插图了解到了这些植物,但随着维多利亚睡莲种子传入英国,园艺在竞争中蓬勃发展。1849年,约瑟夫·帕克斯顿在德比郡查茨沃斯庄园(Chatsworth House,Derbyshire)的温室里,赢得了让睡莲开花的比赛。当向公众展示睡莲时,帕克斯顿将身着仙女服装的女儿放在睡莲的一片叶子上。 6 第二年,他为睡莲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矩形温室,灵感来源于叶子上非同寻常的棱纹。该设计最终成为1851年万国博览会上水晶宫的基础。在牛津,查尔斯·道本尼被睡莲的魅力所折服,在植物园建造了一个水箱和温室来容纳睡莲。
随着野外探索的发展,维多利亚时代的几代博物学家观察了睡莲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它的开花情况。英德探险家罗伯特·肖姆伯格(Robert Schomburgk)在花朵中发现了甲虫,而法国植物学家朱尔斯·普朗肯(Jules Planchon)则报告说,花朵内部的温度高于外面的温度。普朗肯被誉为19世纪将法国葡萄酒业从根瘤蚜虫中拯救出来的重要人物。布里奇斯观察到,每一个被刺覆盖的花蕾在晚上都会开出纯白色的花朵,到了早晨花朵就会变成玫瑰粉色,野生睡莲种群在许多不同的阶段都会开花。这些花也有一种浓郁的“菠萝,然后是甜瓜(Cucumis,黄瓜属),以及南美番荔枝(Annona cherimola,番荔枝)的香味”。 7 1975年,牛津大学植物学专业毕业生吉兰·普拉斯(Ghillean Prance)和他的巴西合作伙伴豪尔赫·阿里乌斯(Jorge Arius)确定了颜色变化、甲虫、温差和香味之间的关系,而普拉斯后来成了皇家植物园邱园的主任。 8
▲ 沃尔特·菲奇(Walter Fitch)绘制的维多利亚睡莲花蕾、花朵和叶子部分的手绘石版画。发表在柯蒂斯的《植物学杂志》(1847)上